当代诗坛这些年比较沉寂,很少涌现让读者面前一亮的诗歌作品,真正的墨客反而退居幕后,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自己的诗歌圣地,不再关心自己的诗歌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名利,只关心怎么用诗歌安顿自己的心灵。
2015年,一位叫施云的墨客横空出世,依赖短诗《故乡》摘取“咸宁第二届天下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得到10万元奖金。一韶光,羡煞旁人,喜好诗歌的人开始挖掘他的底细,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故乡》只有两行,共13个字,全文如下:
故乡,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一些读者感叹道:这首诗真值钱,算一算,一个字值多少钱?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资料显示,施云是云南省《曲靖日报》的,从初中开始创作诗歌,非常喜好泰戈尔的诗,曾出版过一本诗集,里面收录了他这些年创作的100多首爱情诗。
《故乡》写于2014年6月,当时,“乡愁”是全国人都在评论辩论的话题,施云本来也想创作一首跟乡愁有关的诗歌。然而,乡愁的观点过于伟大,若用诗歌来表述,很难驾驭好这个主题。某天,施云跟一位朋友谈天,谈到了跟故乡有关的话题,于是,灵感一动,写下了这首诗,末了投稿给诗歌大赛,没想到,他的运气超级好,一举夺魁。
施云的《故乡》写得到底有多好,能得到10万元的诗歌大奖?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的魅力和代价。
其一,《故乡》虽然短小,但经由了墨客的精心设计,在留白方面有独到之处,营造出了绵长的意境,有助于启示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成为第二创作者。
很多人认为,当代诗越是采取刀切斧砍的大口语来写,就越有利于传播,不须要在意境方面刻意雕琢。实际上,当代诗也讲究多种修辞手腕,对意境的营造很看重。
《故乡》的高明之处,便是在第二句采取了留白的修辞手腕,由此延伸出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故乡“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乡愁”,而“乡愁”又是什么?恐怕是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意见。父母、童年、兄弟姐妹、玩伴、初恋、老屋子、老树、乡间小路、小河,等等,都有可能构成“乡愁”的元素,都有可能触动一个人内心的优柔。
这首诗如果是一个填空题,不同的人就会填出不同的答案,解读出不同的诗意。
墨客正是奥妙地利用笔墨上的留白,不把话说完,从而勾引不同的读者进入思考,起到情绪共鸣的效果。
故乡很小,却在游子心中的分量很大,对游子有着非同平凡的意义。游子宛如鹞子,故乡就像牵引鹞子的长线和手,不论鹞子飞得多高多远,始终飞越不过故乡的牵绊。
对游子来说,故乡彷佛是末了的顾虑和精神家园,它很近,游子一闭上眼就能看到它,它彷佛又很远,远在海角天涯,只能一次次把它张望,却看不到它的影子。
故乡有时很小,小得容不下贱子的壮志年夜志,逼迫游子选择去流落。故乡有时很大,让顾虑故乡的人始终找不到回家的情由……
这首诗没有明确见告读者故乡到底是什么,能装得下什么,只见告读者故乡对每个人产生的意义,这就够了。这个手腕足以催生出饱满的艺术张力,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并引领游子神游一次故乡。
其二,这首诗贵在简洁凝练,普通易懂,让读者一读就能记住。
许多人看到这两句话,以为既没有押韵,也没有提炼出光鲜的意象,就不认为它是诗,而是分行的大口语,大略粗暴的口水文,乃至以为它是墨客在故弄玄虚,无病呻吟。
给出这些不雅观点完备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由于经历、学识、教化、觉悟等方面各不相同,对诗歌的认知当然也有所不同,可谓是见仁见智。
诗歌是一门艺术,是墨客在个人经历、人生体验、艺术想象力等诸多方面上的领悟,必定会带上一定的个体化印记,如果不能理解这种个体化印记产生的差异,就很难真正去理解一首诗歌。
就拿这首短诗《故乡》来说,墨客没有用大篇幅去描述故乡,而是捉住某一瞬间的生命体验,或者说是长期的生命体验在这一瞬间积累后的集中爆发,即故乡施加在每个人生理上的情绪重量,并用简洁而蕴藉的笔墨把它表述出来,勾引读者顺着这个逻辑去思考。
仅从这一点来看,这首诗成功了。
这首诗之以是能获奖,关键在于它没有繁芜的修辞和累赘的阐述,用单刀直入的措辞击中了所有人的共同情绪,把普通易懂做到了极致,让所有人都能读懂,过目不忘,并且能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和补充墨客的留白。
后来,这首诗被镌刻在咸宁十六潭公园的一块石碑上,游客途经可以看到它,进一步增加了这首诗的传播率和有名度,也对墨客施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