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杜甫也是一位凡夫俗子,纵然在忧患相仍的困难处境中,他也保持着乐不雅观积极的态度,乃至还常常苦中作乐,探求一份安谧和清闲。下面先容杜甫的《晨雨》,视听结合,远近交替,彰显出非凡的诗歌功底。
晨雨
唐代:杜甫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喷鼻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一年四季的景象变幻不定,有时疾风暴雨,有时艳阳高照,人们的心情也会起伏不定。杜甫生平创作了很多随处颂扬的诗歌,个中不乏描写自然景不雅观的精良作品。
比如他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逼真地刻画出墨客不雅观赏春雨后的感想熏染。这首诗也细腻地描写了一场小雨,字里行间透露出惬意和得意的心情。
首联从视听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清晨时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一直,墨客在屋里就能听到窗外雨打树叶的声音。墨客又走到户外细细不雅观察,只见枝叶上的雨滴,在晨光中显得晶莹剔透,令人怜爱。
作者突出了一个“小”字,如果是一场暴雨,墨客既无法出门不雅观察,枝叶上也不可能泛着晨光。同时墨客也不是纯粹描述雨丝,而是将其置于自然环境里,显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和轻松之情。
接下来详细写出小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阴云密布,晨雾蒙蒙,雨水稠浊着雾气,于是便变得有些凝重,飘飘洒洒地落到屋檐和地面,既清新了空气,也湿润了干涸的土壤。有时一阵风吹来,又会裹挟着小雨飘向空中,再次形成雨云。
“才、旋”二字,传达出雨丝连忙改变状态的灵动之感。李商隐也曾写过一首《微雨》,个中两句如此描述,“初随林霭动,庭虚近水闻”,细细品味,彷佛可以在个中捕捉到老杜作品的影子。
颈联转而描写远景,“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雨水洗涤了空气中的尘埃,也让那些灌木丛变得清碧;小雨淋湿了鸟儿的翅膀,也湿润了那些兽类的皮毛,不仅让其行动变得迟缓,也令其感想熏染到一份清凉。
作者具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热爱自然,以是才会存心把稳身边的事物。墨客在此表现了雨水的消暑降温浸染。“暂、轻”二字,表示出景象变革比较频繁,小雨只能起到缓解干旱和酷热的浸染。
结尾更令人深受启示,“麝喷鼻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蒙蒙小雨中,对面的麝喷鼻香山显得隐约朦胧,直到午间时分,还是依稀难辨。“一半”二字,描述出模糊不清的山貌,仿佛进入了雾气腾腾的瑶池。
作者从清晨写到午后,韶光跨度虽然不大,但也显示出诗圣的耐心和细致,更表示了作者当时心境恬淡,不为俗事顾虑。大家从中也能深受启迪,文学创作须要沉下心来,并不惜耗费大量的体力和心血。
作者存心推敲、细细考虑,写景状物都极其出色,从而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难得的佳作,也将读者带入到一幅幅俏丽的画卷之中:晨光熹微、和风小雨,柴荆青翠、飞鸟低飞,还有梦幻的远山,以及一位沉浸于自然景不雅观之中的白发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