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义:
- “困敌之势”指的是迫使仇敌处于困顿的田地,让仇敌的气势、力量等受到限定和削弱。
- “不以战”表示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的战斗办法来达到目的,避免与仇敌正面硬拼,减少己方的花费和丢失。
- “损刚益柔”源自《易经·损》,“刚”和“柔”是相对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里是说让强敌受损,使己方有所增益,也便是通过花费仇敌的有生力量,让仇敌由强变弱,而己方则由弱变强,节制战役的主动权。
- 核心要点:
- 节制主动权:这是该计的关键。要长于调动仇敌,让仇敌按照己方的意图行动,而不是被仇敌牵着鼻子走。例如,战国期间的王翦对阵楚军,坚守不战,让楚军急于求战而不得,终极楚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王翦则节制了出击的最佳机遇,成功击败楚军。
- 养精蓄锐:己方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养足精神、积蓄力量,等待仇敌怠倦、虚弱之时再进行反击。比如三国期间,陆逊面对刘备的大军,先避其锋芒,让吴军养精蓄锐,待蜀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犯了兵家大忌后,陆逊才敕令反攻,取得大胜。
- 等待机遇:须要有足够的耐心,长于不雅观察和剖析仇敌的情形,等待最有利的机遇涌现,再果断脱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 范例案例:
- 齐鲁长勺之战:春秋期间,齐国攻打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齐军三次击鼓进攻,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以为鲁军不敢应战,士气逐渐低落,军队也变得松懈。此时,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捉住机遇奋勇出击,大败齐军。曹刿很好地利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先让齐军花费力量、士气受挫,然后再以己方士气兴旺的军队攻击敌方松懈疲倦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 夷陵之战:三国期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东吴将领陆逊采纳计策退却,坚守不出,与蜀军相持半年之久。蜀军深入吴地,战线拉长,补给困难,且在山林中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陆逊看准机遇,在蜀军斗志松懈时发动全面反攻,火烧蜀军连营,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易经的聪慧15# #易经的聪慧14# #学易者吾辈自强# #觉醒了凡四训# #劢志之学# #得其意而忘其形# #《六问秘籍》# #不是一概而论。# #从0开始学易经# #知止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