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北宋著名的风骚词人张先,80多岁的时候纳了个18岁的少女,苏轼便写诗调侃对方老牛吃嫩草,“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好友陈季常的老婆善妒,而他又喜好来宾,蓄纳声妓,每逢他约请朋侪宴饮作乐时,他的妻子便在隔壁敲墙逐客。
苏轼便作诗调侃对方“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显然是在嘲笑对方怕老婆,后来“畏妻如虎”便成了“悍妇”的代名词。
当然,苏轼的诙谐不仅在于调侃别人,有时他也会自我调侃。
有一次,他到澡堂搓澡后,由于师傅太用力,他便写下一首很有趣的词,短短33字却充满人生哲理,有水平有新意。
这首词便是《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如梦令”是五代十国后唐开国天子李存勖所创之调,原来的词牌名是叫做“忆仙姿”,苏轼以为不雅观观,便取词中“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二字为名,便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如梦令”了。
说到这个词牌的代表作,很多人都会想到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者纳兰容若的“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一样平常而言,《如梦令》的词风都比较婉约蕴藉,但是苏轼这首《如梦令》无论是从风格还是遣词造句来看都柔顺约不搭边,十分普通直白,乃至很接地气,有水平有新意。
词作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指出自己身上没有污垢。
古代有许多怪癖的文人,例如苏轼的“老敌人”王安石,常年不沐浴,不换衣服,连他的妻子都无法忍受;还有元末明初的画家倪瓒出了名的洁癖,自己一天洗几次澡就算了,连院中的梧桐也命人逐日挑水揩洗干净,末了生生将梧桐树折腾坏了。
而苏轼虽然不像倪瓒一样洁癖成性,但好歹也是逐日洗濯,以是他才会说“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可是为他搓澡的工人并不知道,以是就导致其过度用力,乃至弄痛了他。
于是很自然地便有了这样一番话“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全词宛如大口语,描写的又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以是读来以为很自然又很有趣。
当然苏轼这首词的绝妙之处不止在于有趣,表面上看写的是搓澡一事,实际是暗喻他的人生经历。
众所周知,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人生的迁移转变点。
而他写这首《如梦令》的时候接到调令,调往汝州,只管不是升迁,但是却是一个好兆头,代表着他的政治生涯有了转机。
他在履新汝州的途中一起畅玩,先是看望了在江西为官的弟弟苏辙,又到金陵拜访了王安石,末了在泗州又勾留了一段韶光。
这首《如梦令》便是在泗州公共浴池洗澡后所写。
以是这首词中的“无垢”实在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指身体上的,第二便是指精神上的。
他认为自己秉性高洁,却蒙冤受辱,如今看似沉冤得雪,实际却令他更加忧郁,由于他本身无错,既然如此何必重手去垢?
这首《如梦令》借“搓澡”这一小事,以调侃的语气道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意,短短33字却充满人生哲理,有水平有新意,不愧是古代第一段子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