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御封的“三绝”:一绝为李白的诗歌,二绝为张旭的草书,三绝为裴旻(mín)的剑舞。
本日我们来看一下“草圣”张旭写的一首小诗《清溪泛舟》,看看这位大书法家的文笔如何。

清溪泛舟

唐 张旭

清溪泛舟唐 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基调】闲适

【年事】不详

【译文】

旅途中我靠着船桨,薄暮时分船工们唱起了船歌。

笑着揽取清溪中的玉轮,清彻的光辉再多也不嫌多。

【注释】

倚:倚靠,靠着。

征棹(zhēng zhào):旅人所乘之船。
棹:船或船桨。

劳歌:劳作之歌。
这里指船歌。

揽:挽,捞。

清溪月:指水中的月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详细创作韶光和创作背景不详。
由诗可知墨客是在一次泛舟途中所作,表现了墨客闲适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写墨客旅途中泛舟清溪的情景,不论人物还是景物都写得维妙维肖,富有神韵。
舟子的歌声、墨客的笑颜、清澈的溪水、通亮的月影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景,这统统全都凝缩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旅途的寂寞完备不在。

先看人物。
船工在薄暮时分喊起了号子,唱起了雄壮有力的船歌,给全体大自然增长了无限的情趣;墨客本来倚着船桨,被船工的歌声所传染,在玉轮升起的时候笑着到清清的清溪水中去捞取玉轮,由于他要多多拥有这玉轮的清辉,人物自由洒脱的情态可掬。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也尽显墨客的“癫狂”之态。

再看景物。
有清清的溪水,有溪水上行驶的船只,有劳动者的号子和歌声,有玉轮的清辉,有人物的笑声,多么富有情趣和神韵的美妙的环境!

附1:张旭简介

【张长史】

张旭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众人称为“张长史”。

【草圣】

在书法方面,张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景仰,在继续古人书法造诣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期间达到了一个高峰,被众人称为“草圣”。

【张颠、颠张醉素】

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乃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怀素(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都“草圣”)

【吴中四士】

除了书法,张旭又善于写诗,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饮中八仙】

因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诗,张旭又与贺知章、李白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唐代三绝】

唐朝文宗天子之时,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御封李白的歌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大唐三绝”。

【现存诗篇】

张旭的诗作,《全唐诗》收有《清溪泛舟》、《春草》、《柳》、《桃花溪》、《山行留客》和《春游值雨》,《全唐诗续拾》收有《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
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等学者考证,《桃花溪》、《山行留客》和《春游值雨》三首诗该当是北宋蔡襄所作的《度南涧》、《入天竺山留客》和《十二日晚》,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等学者持反对见地而认为这三首诗是张旭所作。
同时,据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凌郁之等学者考证,《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四诗与宋代人物的诗作重出,基本可以断定非张旭所作,余下三首诗也在疑似之间。

附2:《饮中八仙歌》唐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洒脱美少年,举觞白眼望上苍,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每每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