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汉末浊世,曹操敕令履行了“许下屯田”:兵民纷纭放下武器,拿起农具,到田间劳作,办理了用饭问题。

在历史上,靠负责种粮食一样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样做到了。

一、东汉末年的粮荒

东汉末年,一场黄巾之乱让汉帝国有名无实。
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时,一把大火将原来富饶的洛阳城烧成了一片焦土,周遭几百里成为了废墟。
董卓去世后,其部将李傕、郭汜在关中混战,又使富饶的关中满目疮痍。

负责种粮食才能打世界详解曹操许下屯田

紧接着,袁绍、公孙瓒、曹操、吕布、袁术等群雄逐鹿中原,盘据一方,相互攻伐,天下大乱。

据估计,当时中原人口,只剩原来的十分之一。
而军阀混战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饱经战乱的农人流落失落所,农业生产受到极大毁坏,处处地皮荒漠,原来物产丰饶的中原地区,变得野外荒漠、荆棘丛生。

曹操曾经有诗云:“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更有历史记载:“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绝而无民者, 不可胜数。
”大都邑人去城空,百里之内杳无人烟,其胆怯程度可见一斑。

军阀们消灭了中原的人口,毁灭了中原的农业,他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河北,袁绍的军队靠采食桑葚度日。
桑葚这种水果,许多人都吃过,又酸又甜,偶尔吃几颗可以,但把它作为主食,切实其实是一种痛楚。
在江淮,袁术的军队面对“人相食”的恐怖场景,纷纭下河,以捕捞河蚌为生!
在兖州,曹操征讨吕布、陶谦,多次由于粮食短缺前功尽弃,还差点被吕布灭掉。
在洛阳,东汉文武百官靠到郊野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饿去世在外。

各类惨像,历历在目,面对地皮大面积荒漠,而军民又无粮可吃的现状,曹操深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办理粮食问题,就不可能打胜仗,更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谈不上一统海内了。

二、曹操的办理方案——“屯田”

1、立屯田为定国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兖州,一个名叫毛玠的谋士,向他献上了两条至关主要的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军资, 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后来被蜕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修耕植畜军资”,也便是后来的屯田。

毛玠认为,把握好了这两条,便是日后打天下,造诣王霸之业的根本。
曹操深以为然,这也成为他打天下的定国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实现了第一条——“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
接着,他要开始方案如何履行第二条——屯田。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有个叫枣祗的颍川人,第一个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
枣祗从前随曹操平定黄巾军余部时,就对当时黄巾军农人亦战亦耕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

加之,当时曹操收编了青州兵30万,算上随军家属竟多达100多万人,这些人原来打仗时,还携带着耕牛和农具,如果给予他们地皮,立即就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不只枣祗,另一位叫韩浩的大臣也认为粮食问题迫不及待,劝曹操“当急田”,于是,曹操在群策群力之后,终于下达了屯田令。

2、定许下为屯田样板

曹操为何要选择先在许都屯田呢?缘故原由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01.许都当时是东汉朝廷的都城,这里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军队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须要大量粮食供应。
02.许都周围的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农人出身的青州兵,具备农业生产的技能和履历。
03.曹操军中缴获了黄巾军大量的农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组织农业生产。
04.许都乃天子脚下,当时百姓饱受战役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极大增长曹操的声誉。

曹操在许下的屯田,紧张分为两种办法:

一种曰“军屯”,是指把地皮分发给不用打仗的兵士,让他们自行垦植生产行军所用的粮食;

另一种曰“民屯”,是指把地皮分发给百姓垦植,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获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余下归个人所有。

由于当时战事频仍,军屯多是临时性举措,且规模较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而民屯则发展很快,规模也更大,终极成为最具示范浸染的屯田办法。

3、屯田的履行方法

在本日的职场,有一句牢骚话叫:提建议的人,末了也是干活的人。
而在那个时期也一样,曹操任命提建议的枣祗为屯田都尉,让他全面卖力许下屯田事情。

枣祗,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历史上,却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枣祗上任往后,就身体力行,不断到屯民中调研,调度优化屯田方案。
个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问题。

最初,多数人主见采纳“记牛输谷”的办法,即按照屯田百姓租用了多少头官府的耕牛,来打算屯民应缴纳的收成。

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官府“旱涝保收”,但对付屯民来讲,万一碰着灾年,可能会颗粒无收,再要向官府缴纳收成,他们肯定会饿去世或者再次亡命。

“记牛输谷”遭到了枣祗的反对,他认为,该当实施“分田之术”,即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收成,丰年多收,灾年少收。
这样做,既能担保国家的利益,也能让屯民活下去。

枣祗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赞许。
按照枣祗的“分田之术”,凡是租用官府耕牛的,末了收成的60%上交给官府;而利用自有耕牛的,上交收成的50%。

这样,曹操拿自己攻占的无主荒地,在不投入口粮、种子、农具的条件下,就能够“凭空”得到屯民们50%-60%的收成。

三、屯田的利益

曹操任命枣祗在许下屯田,算是“先行先试”,搞了一块“试验田”,那么,这块“试验田”的收成,终极怎么样呢?《三国志》记载: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由于枣祗方法得利,再加上当年风调雨顺,自然是五谷丰产,官府当年“得谷百万斛”,曹操的许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于是在第二年,他就把这项举措复制到了其他地区。

同时,为了让“屯田”制度化,他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 卖力全国的屯田事务。
而他也授权任峻在各州郡设置屯田官,如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和屯司马,于是全国高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屯田机构。

这些屯田官员不受地方官府的统领,跟本日的税务机关一样,完备实施“垂直管理”。

此外,犹如本日扶持创业企业的政策一样,曹魏也实施了“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额征收”的优惠政策,并且不再哀求利用逼迫的办法,强制百姓成为屯民。

经由几年屯田,许都出产的粮食,完备可以供应军队和朝廷的须要,其他各州郡的粮仓,也都涌现了粮食装不下的情形。

屯田从根本上办理了缺粮的问题,对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军事上的进取,起到了至关主要的浸染。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屯田所发挥的浸染,功不可没。

而曹魏后来在全国范围内的屯田,也使大量的流民重新找到了“组织”,既办理了大量地皮荒漠的问题,又缓和了社会抵牾。

屯田是曹操生平最主要的经济方法,同样也是他主要的军事方法,借助屯田的“翅膀”,他从此“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髃贼,克平天下”。

四、屯田的衰亡

只管屯田意义重大,但它的存在,有一个极度的条件:频年战乱,地皮荒漠,百姓流落失落所。

而当社会安定富余往后,分开了这个根本条件,屯田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1、屯田是通过一定的逼迫性方法,把自由民变成为屯民的。
在战乱期间,屯民有种田的动力,但在安定期间,屯民就没有了生产积极性,他们更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地皮。
2、屯田的初衷,本来是搪塞战时缺粮的分外期间。
而到了曹操后期,一旦办理了粮食问题,朝廷不仅不再重视屯田,反而常常发生把屯田划为私产,管理日趋混乱。

以是,到了曹丕期间,竟然涌现了“至亩收数斛以还 , 或不敷以偿种”的可笑征象:收来的粮食,还不如种的种子多!

于是,到了公元264年,也便是曹操去世的40多年后,魏元帝曹奂不得不破除了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