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大概是很多人的启蒙诗,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要知道这是墨客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笔力虽然稚嫩,但却写出了一个无比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儿童眼中的鹅,一个具有敏锐的色彩感想熏染能力的孩子所看到的在水中欢畅嬉戏的色彩斑斓的鹅,他把鹅的啼鸣想象成人化的“向天歌”。

此诗揭橥后,很多人都想模拟骆宾王写出类似的佳作,但是没有一个能与之媲美的。

然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今,一位农人墨客危勇模拟骆宾王的《咏鹅》写作一首《咏鸡》,同样的四行诗,同样的18个字,却别故意境,刻画了雄鸡在最阴郁的时候年夜胆而又执着地追求光明的动人形象。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老农模仿咏鹅写个咏鸡获文学奖网友有两把刷子

鸡,鸡,鸡,

尖嘴对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唤晨曦。

该诗节奏明快,音律和谐,措辞普通易懂。
而且,这首诗这首诗在第二届“农人文学”评奖中一举夺冠,得到奖金一万元,一时传为嘉话。

《咏鸡》好在哪?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能在浩瀚读者、评者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在成千上万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或许有三个缘故原由。

个中一个很主要的缘故原由便是它有很强的正能量。

雄鸡“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那种追求光明与美好的精神,不仅使我们想到了过去,在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我们的先烈奔忙呼号与仇敌作殊死斗争的情景,而且也让我们想到了现在和未来,当我们碰着困难和挫折时,也要武断与之作斗争。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并且给予的遐想的空间很大,让人在无形中便受到了精神方面的熏陶。

另一个缘故原由是,这首诗有很光鲜的民族性,是比较隧道的中国诗。

《咏鸡》是仿照骆宾王《咏鹅》的格式写的,格律性很强。
一、二、四句押韵,三、四句又是工致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人说它是《咏鹅》的山寨版,想贬低它的艺术造诣。
这是缺点的想法。
它仿照的仅仅是韵律方面的格式,这在诗歌写作中是许可并提倡的。
所有的律诗都是按照同一韵律格式来写的,你能因此否定它们各自的创造性和艺术造诣吗?

实在,与《咏鹅》比较,《咏鸡》的格调要高昂得多,鸡的形象要高大得多。
继续民族传统,每每要融进一些民族的韵律格式。
后一首虽不像前一首那样讲究押韵和对偶,但里面写的内容却完备是民族化的。

还有一个缘故原由是,这首诗都做到了大众化。
它所取的题材——鸡,是大家熟习的;它由外到内、由实到虚的构造办法,大家也并不陌生;至于它的措辞更是普通易懂。
以是一出来,便被读者所接管、所喜好。

什么是好诗?

有人说,好的诗是让人看不懂的。
此言错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经典名句,难道有谁看不懂吗?愈是经典的诗句,愈是大众化。

有人说,诗歌是讲究蕴藉的,蕴藉的东西一样平常人是看不懂的。
诗歌要蕴藉,此话不错。
标语口号式的诗句自然不是好诗。
但好的诗歌在沿途是设有路标的。
因此一样平常人沿路标而上,也是能寻访到隐蔽在深林中那一片秘境的。

诗歌必须武断不移地守住三条底线:

一要坚守正能量这一底线不后撤。
诗歌一定要激人向上,引人向善。

二要坚守民族性这一底线不后撤。
既要用我们民族的形式,也要写我们民族的内容。

三要坚守大众化的底线不后撤。

我们的诗既要让公民大众想看要看,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出味。
只有坚守这三条底线,我们的诗歌才会如皓月当空,露出它冰清玉洁的真容!

但是看如今的诗坛,不免让人遗憾。
有人玩弄笔墨,无病呻吟,不觉有愧,反而心安理得;有人忘了祖宗,鼓吹洋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人措辞怪异,没人能懂,却不自省,反而说读者无能。
一韶光,各种游戏化、洋鬼化的歪论都跑了出来,中国诗歌的真容,已踪迹难寻。

雄鸡在呼唤皓月,我们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在呼唤还它冰清玉洁之真容的皓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