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运昌的幕僚,三十年后再出塞
------方希孟新疆游幕录
杜雪巍
引子
方希孟曾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跟随左宗棠麾下的刘锦棠西征大军到过新疆,其给卓胜军的首领金运昌担当幕僚。乌鲁木齐地区收复后,金运昌出任乌鲁木齐提督。新疆建省前,方希孟返回关内,进入湖北提督程文炳幕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西北史地丛书”第三辑《西征续录》,在封面勒口先容作者方希孟时说,“光绪二年(1876年)随‘卓胜军’将领金顺进疆,就职于金顺幕府,五年中常常活动于迪化至哈密一带”。此处显然是把金运昌将军误写成了金顺将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届68岁高龄的方希孟应伊犁将军长庚的约请,出任幕僚,再次出塞。方希孟生平两度出塞,游幕新疆。其诗作甚丰,留于文籍。
左宗棠收复新疆
方希孟初入新疆时,或许是出关前,与嵩武军首领张曜的幕僚施补华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情。施补华最先曾佐幕左宗棠,而后佐幕张曜,乃浙江湖州才子,诗词歌赋,颇具才华。三十年后,方希孟两度出塞,给伊犁将军长庚担当幕僚。其返回关内后,进入湖北巡抚瑞徵的幕僚。方希孟在两位将军的幕府“参军事,平定阿古柏匪帮。商国事,主章奏、文牍”。方希孟生平游宦各地,所作诗词甚多,皆收入其晚年的《息园诗存》。
一.方希孟传略
方希孟(1839--1913),字小泉,亦作筱泉,号峄民,晚号天山逸民,系安徽寿县人。《清代士人游幕表》中说方希孟的家境“家颇富”。方希孟生前的功名是“1866年诸生”,生前“以教职试用,历任太湖、霍山两县。”方希孟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息园诗存》一书的靳裕昆在序中说,方希孟癸丑(1913)年冬卒,时年七十有五。其序文中还说:“己未秋,方生彦丞奉其先君遗诗,请余为序,以志梗概。”那么,方希孟的生卒年肯定来自方彦丞之口,序后方彦丞肯定会过目。故靳裕昆的说法该当是可靠的。方希孟早岁人邑庠,同治五年(1866年),补廪膳生。连试于乡,均未中选,因以教职试用。历任太湖、霍山两县。时专阃疆帅以其博学,奉以重金延聘人幕。
哈密来的骆驼队
方希孟由北京赶往包头,加入了金运昌的幕府。次年,随军抵乌鲁木齐。光绪十年(1884年),方希孟返回关内,回到家乡。很快。方希孟又加入了湖北提督程文炳的幕府。
后经程文炳的保荐,保荐方希孟为道员、升任知府,再分省补盐运同等职,但他均未履新。然而,时隔二十年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方希孟又应伊犁将军长庚的招请,再度出塞,进入新疆。
宣统元年(1909年),长庚擢升为陕甘总督,方希孟亦再次跟随长庚东归,返回关内。
古城奇台商业街
二.方希孟与施补华
马祖毅在《皖诗玉屑》中说:方希孟“他是同治间廪贡生出身,少壮应有司,不得志,而荣誉益隆,一时封疆大吏延入幕府与商国事。因此他得以行遍天下,北走燕、赵,南抵粤、闽,东涉辽、沈,西逾秦、陇,再出嘉峪关,周历天山南北。他生而颖异,十岁时赋《落叶》诗,有‘不去世赤心抱霜’之句,使长辈大为惊异。既长,更加致力于诗歌。新城王树柟评他的诗瑰艳奇伟,踸踔悲宕,姿趣横越,杂以婀娜。他跟从兄方士贞都以诗名,新建吴坤修赠诗有‘兄弟才名震八公’句。姚永概说他是同治、光绪间之精彩者。方希孟活了七十五岁,去世于一九一三年。(其)所著《息园诗存》九卷,系本人自订,按年编次,收咸丰五年至宣统二年凡五十六年的诗,一九三二年印行。”
方希孟小施补华四岁,名头却彷佛比施补华大很多。光绪三年(1877年),施补华是随左宗棠驻节肃州,参与左氏戎幕四年。三月,施补华有诗《送方小泉希孟出塞并怀萧敬孚上海》赠方希孟。
“嘉峪关前路,君来亦可悲。黄雲随杀气,红柳发春枝。
儒服从人笑,边功到我迟。戈鋋森万帐,年夜方与论诗。”
“蛟龙绕佩刀,武事及吾曹。鸣镝传军令,前锋铲贼濠。
文章飞檄贵,勳业坐谋高。君看高布告,翩翩拥节旄。”
“萧生东海上,白发与年新。试问从军乐,何如煮字贫。
塞鸿聊寄信,边草不知春。晓卧春申浦,应疑作嚏频。”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已转幕嵩武军首领张曜的施补华,将随张曜一起进京述职。五月,施补华再赠诗《题方小泉二图》,图下注说:“一外洋推枰,一天山返辔,皆为英果敏公作”。英果敏公,即英翰,姓萨尔图氏,字西林,满洲正红旗人,曾任安徽巡抚、两广总督、乌鲁木齐都统。诗云:“寿州方君示我丈之画图,许我题诗其上醉墨淋漓汗。展图两幅联为一大卷,坐觉天山晴雪片片飞坐隅。前幅何所画,北庭官舍嗟荒漠残棋零落未整顿,独坐了望心犹豫。后幅画更悲,打包归去孤客孤。貂裘狐帽走相送,长语尚欲留斯须。男儿万里一身身已老,心腹相逢苦难早。暇日方陪别墅棋,斜阳又哭秋坟草。噫吁嘻!
丰城剑,长销沈。伯牙琴,无古今。未尽十二局,悲惨才士心。欹廊竹萎,近榻苔侵。鬼啸室兮猿啼林,白日坠兮风萧森。独苍茫而凭吊,泪浪浪其沾襟。感莫感兮穷苦相知,悲莫悲兮去世离去。拂衣骑马吾欲东,肝胆如今向谁热?吁嗟呼!
肝胆如今向谁热?我诗亦感知音发,变徵声高心断绝。”
二人即将离去之时,施补华将他们之间的朴拙情绪表露的悲惨动听!
由此可见,施补华与方希孟,他们虽然都各为其主,但他们共同的经历及身份,使他们相互交往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知音。
只管如此,他们不知道,他们各自的命运均系于幕主的出息宦历。张曜和金运昌,他们也险些都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离开新疆,调赴内地。张曜离开新疆擢升山东巡抚,施补华也就此离开了张耀;而金运昌则调往安徽寿县任职休养,方希孟自然也离开了金运昌。或许是他们各自命运的安排吧,他们二人的晚年关局,竟都是客去世异域旅舍。笔者曾另有一篇专述施补华的文章,《湖州奇人:施补华》,补此文之未述。
清代新疆驿站示意图
三.方希孟之幕主金运昌
方希孟加入金运昌幕府后,于光绪元年(1775年)出发,次年,抵达乌鲁木齐,紧张活动于乌鲁木齐至哈密一带。但藉此,方希孟游历了新疆的天山南北各处。方希孟的幕主金运昌系其皖籍同乡。金运昌(?--1886年),字景亭,安徽盱眙县河梢桥(今盱眙县和桥镇)人。其以战功历任守备、游击、总兵、提督(相称于省军区司令),为清朝的社会稳定和领土完全立下了汗马功劳。金运昌自小失落去父亲,其以流浪为生。后来,金运昌靠乞讨流浪来到津里集(今属安徽明光市)给人放牛。当地有一位学堂师长西席见其聪明伶俐,非常喜好他,然后教他读书、识字,并将他先容给了凤阳总兵郭宝昌。郭母曹氏见他眉清目秀、乖巧可爱,遂将他收为义子,又改名叫郭运昌。
在郭家,他接管了良好的教诲,同时也练就了一身的好身手。终年夜后,他参加了义兄郭宝昌领导的淮军“卓胜军”,以守河防立功,得到“勉勇巴图鲁”的称号。
当时,捻军点起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由此造成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巨大毁坏。“卓胜军”以保家卫国,平定叛乱为己任。而金运昌担当着“卓胜军”的前锋,出生入死,在同治三年(1864年)消灭了安徽境内的各种反政府武装,其也因战功显赫被擢升为守备。
同治六年(1867年),金运昌又率领大军追剿兔脱至陕西的叛军余孽,一举占领了被叛军霸占的绥德城,其又被晋升为参将。同治七年(1868年),金运昌率“卓胜军”追剿直隶境内的叛军,多次得胜,又被晋升为总兵。后郭宝昌不幸受重伤,清廷遂任命金运昌统率“卓胜军”。在吴桥、南皮一带的战役中,金运昌一举击败了捻军首领任化邦和张宗禹统率的主力部队,任化邦战中阵亡,张宗禹兔脱后,跳河身亡。随后,金运昌又在宁津一带的战役中,大败了叛军,张大福屈膝降服佩服。至此,北方直隶一带的叛乱被彻底荡平,金运昌也成了名扬四海的战将,晋升为提督。至此,金运昌上书清廷,要求规复其本姓,得到了恩准。
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陕西、甘肃等地相继爆发了回民叛乱,韶光长达十二年。陕甘总督杨岳斌指挥的清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杨岳斌束手无措,遂被罢免。闽浙总督左宗棠临危受命,调赴陕甘,奉命平乱。左宗棠征调湘军刘松山、淮军名将金运昌率部进入陕甘,进行平叛。清剿陕、甘回乱,双方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大批将士捐躯疆场,末了,清军亦付出沉痛的代价方取得胜利。
尤其在历时三年的“金积堡战役”中,根据左宗棠的早期支配,自河西到叶升堡一带系由刘松山卖力;自山西到花定、灵州一带系由金运昌卖力,战事险些每天都在发生,伤亡十分惨重。金运昌的“卓胜军”均是一些以吃米、面为主的南方人,不习气北方的饮食,多数人大都患上了肠胃病,战斗力颇受影响。
同治八年(1869年)2月14日,湘军名将刘松山中弹身亡,其侄儿刘锦棠接任湘军首领。当时,剿逆部队的军需供应严重不敷,金运昌不得不敕令杀马为食。叛军掘开沟渠,又遇狂风大作,一韶光彭湃的波涛滚滚而来,“卓胜军”的营寨顿时被大水吞没。但金运昌临危不惧,仍冒着枪林弹雨,昼夜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指挥作战。将士们的精神亦得到极大的感召,无不以一当十,勇往直前,舍身殉难,终于击退了叛匪。叛匪又在堡北用砖石筑卡阻碍清军进攻,掘开马连河堤引水攻击清军,金运昌率领将士带着锄头,在刘锦棠湘军的增援下,泅水提高,拆毁了叛军的一座座关卡。
四月,叛匪首领陈林率众到花定打劫粮食,金运昌命提督王凤鸣迎战,在砖石镇击溃了叛匪。七月,清军占领了回匪的两个山寨。
当时,黄地皮上的麦子都已成熟,金运昌与刘锦棠分头率部抢收,回匪们也来抢收,被清军击溃。此后,他们在已被攻破的蔡家桥回匪的旧营寨根本上修建碉堡,横跨秦渠,内设卡,外障水,打开渠堤,反灌回军营垒,一举毁坏了回军三座碉堡、十一座关卡。金运昌与刘锦棠切磋,协力在回军主力聚拢的金积堡周围挖掘了两条深数米、宽达十多米的壕沟,壕沟两边又筑起高达丈余的高墙,一防堡内的回匪突围,二防堡外回匪接济,刘、金分段把守,牢牢困住了堡内回匪。玄月,清军各路大军会战金积堡,金运昌腰部不幸被弹片击中,血流如注,但他仍指挥若定,不下火线。
12月31日,叛乱的回匪已弹尽粮绝,断港绝潢,陈林率部分回匪要求屈膝降服佩服。金运昌向左宗棠建议招抚西林、河川的回匪,以伶仃金积堡的回匪,得到了左宗棠的赞许。金运昌对投诚的降兵非常宽大,身体强壮的收编为官兵,体弱的发给钱粮令其返乡,深得降兵们的推戴。六天后,首领马化龙正式缴械屈膝降服佩服,并写信劝降王家瞳一带的回匪。
同治十年(1871年)3月2日,金运昌、刘锦棠等人率领的部队占领王家瞳,金积堡之战也正式发布结束。清廷赏赐金运昌黄马褂一件。金运昌带着伤痛又奔赴清剿马胜福的沙场,得到大胜。金运昌再次得到晋升,并奉命驻防军事重镇包头。9月9日,金运昌登上狼山,俯瞰八百里秦川,禁不住诗兴大发,赋诗说:
“总统五千兵,纵横万里路。踏平金积堡,调防紫金驻。
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见村落与树。”
这首诗后来被鎸刻在了一块长约1.3米、厚约0.7米的石碑上,矗立在本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狼山上。如今这里早已经是一处风景幽美的旅游名胜古迹。
古城墙遗址
四.金运昌:进军新疆
当左宗棠指挥的湘军、淮军与陕甘回匪进行殊死鏖战时,新疆正处在阿古柏匪帮的残酷蹂躏之下。霸占新疆南部的少数民族分裂金相印派亲信去中亚迎回了回逆叛乱分子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这又给阿古柏匪帮侵入新疆供应了可乘之机。同治四年(1865年)元月,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先后攻占了英吉沙尔、喀什噶尔,次年又攻占了叶尔羌、和阗、库车,宣乐成立“哲得沙尔国”,到同治九年(1870年),又攻占了吐鲁番、乌鲁木齐,掌握了新疆除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地区。而阿古柏侵略政权竟又得到了英国、俄国等国家的承认好支持,俄国更是乘机出兵强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原有驻军根本不是俄国与阿古柏侵略者的对手。
光绪元年(1875年)5月,清政府将畏崽不前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罢免查办,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剿匪事务。刚刚结束在陕甘剿逆战事的刘锦棠,很快又作为左宗棠的西征先锋,投入到新疆连续进行剿逆平叛。身受重伤的金运昌得到即将收复新疆的,也主动请缨,西征新疆。
此后,金运昌被任命为乌鲁木齐提督,监护都统,驻守乌鲁木齐、古城、精河一带,沉重打击了哈萨克游匪,以及窜至新疆后屈膝降服佩服阿古柏的原甘肃回匪首领白彦虎部,同时也为刘锦棠部供应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很好合营了刘锦棠的积极快速反攻。
战事从光绪二年(1876年)夏季开始,到光绪三年(1877年)结束,清军大获全胜,收复了被阿古柏侵略者霸占了十二年之久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后来,清政府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地区。新疆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金运昌也为新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后的新疆,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一片冷落。当地各族群众生存也成了问题,驻疆各路大军的军需供应也严重短缺。为此,左宗棠实施了军民结合、耕战结合的办法,开展生产自救。金运昌严格实行了左宗棠的这一政策,左宗棠曾在日记中写道:“自闻南疆告捷,远民踵至,肃州报逐日出关者数十百计。金运昌提督所部踊跃就屯,禁止不止,盖习见耕获之利优于口粮耳”。
可见,左宗棠对金运昌十分赏识。金运昌还捐出自己的薪金为当地修缮城墙、桥梁,带领军民疏通沟渠,保障灌溉用水,鼓励军民务农种桑,为规复新疆地区的生产作出了贡献。虽然长年在交际战,但乡梓之情一贯萦绕在金运昌的心头。金运昌曾为家乡盱眙建筑文庙、试院、县署、义仓等捐献了大笔钱财。
自金积堡战役之后,金运昌就落下了咳血的后遗症,到新疆之后,因景象寒冷,其病情逐渐加重。但为了守卫国家领土完全,他一贯强忍着剧烈疼痛,奋战在打击侵略者和民族分裂分子的第一线。
后来,李鸿章曾为金运昌向朝廷请功,朝廷也特批建坊,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战事结束后,他率部撤出新疆,并提出辞职养伤的哀求,清廷一贯没有批准。
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才批准赞许金运昌带职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养病。次年,他不幸病逝。光绪天子谕旨,哀求朝臣将他的平生战绩交付史馆,为其树碑立传,留名青史,同时命令在陕西金积堡、安徽临淮卓胜军昭忠祠立牌位、挂画像,纪念他的劳苦功高。
乌鲁木齐红山脚下
五.首次出塞,游历天山南北
刘锦棠所率湘军收复新疆的计策是,最先打响的便是收复乌鲁木齐的黄田战役。而黄田战役的主角又是刘锦棠和金顺,金运昌则承担着自哈密进攻吐鲁番的任务。自黄天战役收复乌鲁木齐后,随后进行的艰巨一战便是达坂城之战。待刘锦棠所部攻陷达坂城关隘后,张曜所指挥的嵩武军,金运昌所率领的卓胜军,以及徐占彪率领的蜀军则合兵一处,剑指南疆库尔勒。金运昌的卓胜军则回援乌鲁木齐地区。
乌鲁木齐是一个大的观点,清代时的乌鲁木齐所指的区域是西北到本日的精河县,东北到哈密的巴里坤至甘肃交界,东南到本日的吐鲁番地区,北到本日的全体昌吉回族自治州这样一个弘大区域。自清往后,乌鲁木齐的行政区划是越来越变小这样一个趋势。当时乌鲁木齐收复时,乌鲁木齐的人口部超过10万人。面对阿古柏侵略势力的残酷压榨,乌鲁木齐的人口不断流失落,且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阿古柏侵略势力进入新疆之前,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央尚在伊犁,也正是在刘锦棠收复新疆之后,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央才逐步移到了乌鲁木齐,直至新疆建省,乌鲁木齐就一贯是新疆的首府。
方希孟跟随金运昌在乌鲁木齐这一广袤区域内驰骋,办理军务。他在一首《抵乌鲁木齐寄家人七首》五言诗中写道:
火云翻海潮,日气退朝卤。南山牙帐红,凭陵走骄虏。
将军紫茸裘,左鞭右盘弩。 醉猎黄獐归,怒马作人舞。
血光照宝刀,朔气紧寒鼓。大砂腾空中,如山压风雨。
金铁齐飞鸣,龙蛇乱吞吐。饥鹰掠地呼,哀雁漫空语。
茫茫黄芦根,鸡犬自邃古。一听蔫郎歌,三军泪如雨。
五月蝴蝶飞,塞花红可悦。修榆荫绿波,寒泉带幽咽。
倏忽阴晴殊,风雨秋檩烈。火峰如剑芒,飞鸟不敢越。
紫色横长边,闪闪见积雪。海气时一升,余霞怒成血。
呦呦怪禽啼,下有万丈穴。大声中夜来,万帜悬明月。
昂首思故乡,嗒焉忽心绝。
这首诗是方希孟光绪三年(1877年)第一次到乌鲁木齐时所作。诗中,他似向亲人们讲述着自己经历及途中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感想熏染。正由于是诗,以是当中也不免有夸年夜、比喻和拟人等艺术手腕。作者到乌鲁木齐的这一年,正值西征军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的战事尚未结束,以是诗中的字里行间也都透出一股战役的肃杀气息。
实在,方希孟跟随金运昌进入新疆,抵达巴里坤松树塘古驿站时就写下了一首《松树塘》:
一片天山月,寒光照铁衣。火风时夜吼,隐雪每晴飞。
榆色连千里,松声合四围。古来征战骨,此地几人归。
在前往乌鲁木齐的征程中,方希孟还写过一首《度天山》:
二十四盘空,栏杆叠叠红。人行穿雪顶,禽语出冰中。
花草千峰合,霆涛万壑通。摩挲问碑碣,风雪恐来攻。
方希孟还有两首七言诗,亦可见其对新疆历史由来的无限遐想:
八月胡风劲如切,凉雁无声衰草白。
弯弯纤月挂城头,万里关山断肠客。
一钩斜偃低复清,木叶微脱秋河明。
须臾卷入碧云去,半角残光逗寒树。
胭脂塞上澄霞紫,万点梨花浸秋水。
大旗吹折霜中声,太白闪闪红生棱。
单于夜走重围绝,黑山四合天如铁。
遥看一线玉龙飞,知是祁连峰上雪。
噶逊营头战垒荒,白杨河北音书长。
不知何处飞笳起,十万征人尽望乡。
六月炎飙吹恶雪,达坂峰头高一尺。
夕阳红上琉璃屏,一片晶莹射寒碧。
须臾卷地悲笳起,塞上千岩万岩紫。
皂雕一线盘天开,轮台秋色横边来。
平沙古木连荒碛,汉兵十万交河北。
红冰惨惨云不分,万里阴风吹铁门。
将军宝刀紫苔涩,夜夜城头看烽色。
一声铁笛下西楼,斗大明星坠空黑。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今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一带。前一首《朔月行》,光绪三年(1877年)作于乌鲁木齐,写秋日月朔时微弱月光下的景物和对同年西征军占领达坂城的回顾。后一首《达坂行》,光绪四年(1878)作于乌鲁木齐,写天山夏季由傍晚到夜间的景物和对西缸军占领库尔勒的回顾。“祁连”,当指天山。“噶逊营”,则是指喀喇巴尔噶逊营,即本日的达坂城。“白杨河”,在乌鲁木齐南125公里,源出吉木萨尔县,流人吐鲁番县境。《达坂行》题中“达坂”,维吾尔语,意为“高山峡道”,此处指今达坂城到吐鲁番的峡谷。诗中“轮台”,唐代庭州之轮台县治,即今乌鲁木齐一带,此指乌鲁木齐。“汉兵”,此处代指清廷的西征军。“交河”,位于今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湖乡。城居两河相交之土崖,故名。唐为西州交河县。“铁门”,即铁门关。在今新疆库尔勒北哈满沟孔雀河人谷处。两旁石崖高数百丈,皆呈铁色,故名。
方希孟的五言律诗,内容以写沿途风景为多,相对七言古诗来说,要明快得多。如《三台道中》:
五月轮台路,花喷鼻香蝶满衣。
树深山鹊喜,沙暖雪鸡肥。
霞鸟连红落,岚虹夹翠飞。
结庐好烟景,漠外欲忘归。
此诗光绪六年(1880年)在方希孟由乌鲁木齐赴哈密途中所作。题中“三台”,清代驿站,今为吉木萨尔县三台乡。再如《巴里坤野宿》:
漠暖百花红,禽声小雨中。
海光飞白马,山气吐黄虹。
麦露浮晴野,松云幂晚空。
疏林隔渔火,几处似江东。
诗中之“海”,指巴里坤湖。这首五律,从韶光上顺次这天间、傍晚、夜间。从景象上看是先晴后雨,再到雨止天晴。诗写得如雨后之景,清新自然,又如入夜之湖,淡雅幽深。
方希孟西域诗中的七律。这种诗体的内容,大都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如《塞上杂感十八首》其一:
一鞭秋月度桑乾,万里阳关道路难。
大碛沙来云似障,天山风起雪如盘。
弓边血影雕翎碎,笛里羌声马骨寒。
醉泻蒲桃三百盏,高飞长剑下楼兰。
此诗光绪三年(1877年)作于乌鲁木齐。《塞上杂感十八首》的尾联大都抒发了一种爱国豪情,“不为封侯来绝域,诗人橐笔亦豪雄。”“十万旌旗环大漠,莫教勃律过天山。”“剩有卢纶英气在,高吹铁苗送残年。”
新疆布政使王树枏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息园诗存》序:“师长西席故天才俊迈特出,又更事多而用物宏。凡身之所经,境之所撄,事之所构,线人之所见闻,统统可喜可愕、可歌可泣、悲欢怨慕,千感万觉,柴乎其胸而鲠乎其嗌,故发之为诗也,类物以肖形,假事以明志。情见态出,声采毕张,瑰艳奇伟,踸踔悲宕,姿趣横越,杂以婀娜。燂乎其似春也,凛乎其似秋也,惄乎其若思,而喛乎其若有忧也。”
有多处记载,方希孟光绪八年返回关内,但其将光绪八年(1882年)错换成1884年系明显缺点。光绪十年(1884年)秋日,乃是新疆建省的韶光,既然方希孟是光绪八年返回关内的,那与前辈建省也险些没有什么关系了。
惠远古城
六.再度出塞的《西征续录》
方希孟以是将其再度出塞的《西征续录》,显然是为了差异三十年前的第一次出塞。方希孟第一次出塞时,年仅三十六岁,可谓风华正茂。但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再度出塞,已是二十年之后了,而方希孟的年事也已经是68岁高龄了。
自接到长庚邀其赴伊犁的电文,六十八岁的方希孟“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五日,从郑州登车,轨路至郑北趋渡河。”踏上西行的西征路途。从西安、兰州、凉州、肃州、安西州共行走了九十三天,行程八千多里,于次年四月十四日,抵达了乌鲁木齐。“入北门,径满城,住东门第X巷旅舍,迪化县某君所代备也。”
旧地重游,方希孟过去曾在这里的一幕幕场景早已经物是人非。出了南关,阛阓喧阗,街衢坦直。三里之外,皆是苏俄贸易圈的所在地。他看到过去乌鲁木齐收复时候修缮的城池都已经废弃,一下便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写下的《白杨行》二首:
秋风萧萧愁杀人,中有流水残啼魂。
水流不到御沟路,花飞别作阴山春。
尚书墓木今成柱,草殁南衙歌舞处。
行尽空城不见人,唯有寒鸦自来去。
白杨行踯躅悲歌双泪流。
白沙磊落霜天搞,枯芦卷地如寒涛。
大蓬旋空急雪舞,黄鹄侧翅苍鹰逃。
鬼车呜呜作人语,木魅山魈相尔汝。
可怜汉地葡桃春,不敌长平一抔土。
白杨行烦乱嘈忧变徵声。
当时曾任广东南海知县的裴景福受岑春煊构陷正流放乌鲁木齐。方希孟与裴景福相熟,裴景福受时任新疆巡抚联魁的赏识,将其延揽入幕府,就任新疆电报局局长一职。裴景福后来将其流放新疆的经历,著成了《河海昆仑录》一书。方希孟诗赠裴景福说:
帝子风骚在一林,襜帷驻节亦森森。
西山地爽开新胜,北斗天高入暮吟。
红袖一帘花影淡,翠屏四坐日光沉。
诗成只欠桃园序,斗酒凭君落自今。
天池秋色
时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树枏亦在任,他们一同登临了博格达山,即本日的天池。
“出西门为赴伊犁大道,旧阻水,行旅为艰。金景亭军门驻军乌垣时,令其属督兵创造石桥,三月而浚。桥长约二百步,两边置木阑。阑外涧水自南来,浩漫潺湲,沙砾杂涌,博格达诸山所汇注也。涉桥,南侧有三官庙,陟阶升,入门,有厅,东、西各三楹窗,对南山。”方希孟此段回顾当初收复乌鲁木齐建造那座桥梁,从其规模上看,显然便是连接东、西两城的西大桥。由此可见,当初乌鲁木齐提督金运昌提督对乌鲁木齐城市培植所作出的努力。
在乌鲁木齐勾留期间,方希孟记录新疆巡抚联魁实施的新政时说:“近年举办新政,新疆如学校、巡警等类皆粗扬名目,毫无一效,其要政首在兴屯、蕃牧、通商、练兵四者。”方希孟赴伊犁往后,也曾建议长庚将军,“余昔上长将军十议,已被及之,以为将军有节制文武、办理新政之特权。暨究实在,地方大权皆在巡抚节制,将军不能越俎代谋,谋之而下亦罔应。”
那么方希孟抵达伊犁将要面见的伊犁将军长庚是个若何的人呢?方希孟第一次出塞,出任金运昌提督的幕府时,这位长庚将军也在给金顺将军作幕僚,也即三十年前,二人即相熟。
新疆建省前,长庚曾给乌鲁木齐都统金顺充任戎幕,总理营务,功至道员。光绪七年(1881年),长庚被付与巴彦岱领队大臣。光绪十二年(1886年),其母病故,其回京,被光绪帝召见,其将其对西北地区的边防培植、开拓阐述了一番自己的见地,受到光绪帝切实其实订婚睦评。当年底,伊犁参赞大臣改设副都统,长庚也是副都统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年),长庚调任驻藏办事大臣。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长庚又擢升为伊犁将军。
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长庚到任。长庚当即派英秀与俄国会谈收回塔城地区的巴尔鲁克山。为尽快规复伊犁地区的经济,长庚筹集资金,购买了马、羊,再次设立了官牧厂,交给厄鲁特、察哈尔卖力经营。他又派出新满营在特克斯塔柳开辟了新满营屯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廷调长庚进京,授兵部尚书衔,命其处理阿尔泰山哈巴河等地交归科布多的问题。在长庚的见一下,阿尔泰交归不久,便在阿尔泰设立了办事大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长庚再次以兵部尚书衔复授为伊犁将军。抵任后,长庚先是奏办伊犁塔城茶税局。他在京面训时,申报请示了伊犁应办事宜,并言筹饷练兵,认为新疆该当面向全省方案。为伊犁将军事权一事,其主见该当裁去新疆巡抚、伊犁将军,增设新疆总督,在新疆以北设省。当时,全首都在实行新政,伊犁将军长庚就新疆应办之事提出练兵、蕃牧、商务、工艺、兴学等五大方法。在其主持下,创办了伊犁茶务有限公司,由伊犁开征茶税。为抵制俄货,长庚还创办了伊犁官商合伙制革有限公司。这便是玉山巴依开办的制革厂。为了利用吐鲁番等地的棉花资源,还还从英美宾森制造厂定购了一套纺纱机器、锅炉和电灯设备。后因新疆伊犁没有铁路,在伊犁设厂铁路运费太高,故而改投在了天津。
伊犁河谷
方希孟抵达伊犁后,其在伊犁长庚幕府事情了不到两年韶光,在宣统元年(1909年),长庚便擢升陕甘总督,调赴西安,方希孟自然也返回了关内。
返回关内的方希孟,一起上自然留下了很多诗篇。但比较较于三十年前的诗作,其后面的诗作则显得平实了很多。只管韶光过去了三十年,但方希孟却仍旧怀念昔日为此立过功绩的将士们,他在一首《西湖》诗中写道:
西湖秋色远连天,雪暖芜山草尚妍。
红柳絮寒堪作茗,白苹花大欲成莲。
牛羊古堠千军幕,禾稻新畴万顷田。
知是宅侯功业在,荒祠凭眺一凄然。
这首诗作于由伊犁还乡途中。题中“西湖”,在今新疆乌苏县北10公里。诗中“红柳絮”,实指柳絮。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物产》载:乌苏县柳花,“青绿可爱,可点茶,味微苦,性凉”;“出产不多,每年约采数十斤而已”。红柳花不可为茗,此处但为迁就对仗工稳而用之。“姹侯”,即汉金日殚。本为匈奴王太子,武帝时归汉,笃实忠实,为武帝所宠信,封姹侯。此指伊犁将军金顺,以其名首字与金日殚同,地位相类,故相代之。
光绪三年(1877年),金顺为收复俄人侵略的伊犁,曾屯军乌苏。“荒祠”,指金忠介公祠。金顺谥忠介。当时的伊犁首邑绥定(今水定)曾为金顺立祠。乌苏也曾为金顺立祠。作者笔下的乌苏西湖,虽是秋日,却依然满目活气。
怀念金顺,正是对现任伊犁将军长庚的不满。同年方希孟在哈密碰着由伊犁将军迁陕总督的长庚,作者有《哈密送长节帅》一绝,后二句为“一帜元戎千骑捧,月明笳吹下伊”。
新疆建省后的伊犁将军的权限已经大大缩小,限定在伊犁、塔城两处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在军政事务。这时的伊犁将军仍旧“千骑捧”,似是语含讥刺。其《哈密道中》一律尾联,说是人今不作冥鸿想,且赋逍遥雀跃还”,大概也和作者人至伊犁而不被长庚重用有关。
方希孟西域诗的七言绝句较少,《南城凯歌十首》组诗多为佳作,从中可以看出其关国事、歌颂正义战役的高昂感情,也能显现“瑰艳奇伟,蹈踔悲宕”的风格,以下为其一、五、其九:
铁谷关头万岭齐,军声直走海都西。
前锋夜半遮归虏,立时生擒胖色提。
宛马千群入汉边,旌旗歌舞拜军前。
红桑酒熟蒲桃暖,万里花门尽晏眠。
流沙一道走阳关,万里冯勤使未还。
早遣偏师趋木素,莫教贼马过凌山。
清统一新疆后,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起,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今焉耆)分驻办事大臣、领队大臣,而以参赞大臣统辖之。嘉庆中,逐渐简称“八城”、南八城”。
这组诗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乌鲁木齐听到捷报后作。此时伊犁未复,仍由俄人盘踞,作者欢呼南疆的收复,当对伊犁回归亦有翘首以待之意。过了铁门关,就意味着到了南疆,作者将其视为收复南疆之始,故此处第一首绝句交代地点后,就写清军收复失落地的军事行动。方希孟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年前,收复新疆时发生的一幕幕场景。
羽扇纶巾,笑看天下风云
七.猝然去世与诗作
辛亥革命爆发往后,方希孟寓居武昌节署,仓促东返。民国三年(1914年),方希孟客居芜湖,病卒于旅舍,享年七十五岁。依照方希孟的生卒(1839--1913)记载,其享年七十五岁,似还是民国三年(1914年)更为准确些。
方希孟生前有《息园诗存》八卷,《西行录》、《西行续录》著作刊行于世。其西域诗紧张在卷二、卷三、卷八中,约140首。
2020年11月16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