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701- 761)唐墨客、画家。唐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搬家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述,鼓吹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风雅,状写真切,具有独特造诣。
王维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泼墨山水及松石,字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支配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人物、肖像、丛竹等。存世的《雪溪图》、《写济南优生像》(一作《伏生授经图》),相传是他的画迹。有《王右丞集》。王维的山水田园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决不尽是去世寂、枯槁、暴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他所醉心描绘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天下、阴郁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响。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虽歇,秋天景色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墨客一种宁静清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主要意象,这个意象每每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景象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 浦 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领悟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想熏染。它像一幅清新奇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宁静幽美的抒怀乐曲,表示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不雅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所作山水诗与田园画卷授予极高的评价。而诗中画、画中人,情中景、景中情为这幅山水画卷增长了生气。于诗之境界,王维可谓“静极”,于诗之高雅,又可谓之“细极”,王维的情绪在对世俗代价的批驳中时浮时沉,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王维的诗歌总以其详细可感、禅意连绵与意境营造、氛围陪衬的特点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容置否的独特美学代价。
对付今人而言,不论是王维的诗,抑或是王维的画,都依然极具鉴赏代价。其为诗作画的纯熟技法自然不必多言,而比这些更加名贵动人的也更加具有亘古未泯的感召力的,是我们在“只可融会,不可言传”的诗情画意之中能够感悟到的,王维在面对困顿挫折时,能够主动排解心中不畅、将自然与个人领悟为一的凛然大义。王维从不讲人生大道理,他早已将其希望传达的力量融汇于提笔时的一撇一捺中,而这都须要我们逐步品味。
在本日,我们拥有更广阔的发展道路、更多元化的人生选择,碰钉子之时,我们不妨回归本真,或许我们会如王维笔下所写,将自然田园作为毕生所爱,抛却尘世浮华,皈依于万物麾下;又或许我们会在短暂勾留后认清未来的方向,重拾前行的动力,连续找寻不知歇息于何处的、我们心中的“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