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时望月,怀人时望月,饮酒时望月,夜谈时望月,或者倒过来说也可。
他们看一回玉轮喝一回酒,作一回诗,李白便是个中高手,留下的几首明月诗都堪称经典。
而李白之外,白居易也有一首望月而作的诗歌,比较李白的狂放洒脱,白居易这首诗就说是读来令人肝肠寸断也绝不夸年夜。

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的不少笔墨留给了劳苦大众,而这首写给抒发骨肉亲情的诗歌,同样反响现实,真实可感,动听肺腑。

望月有感·白居易

青年白居易望月有感作诗一首反响战乱后骨肉流落惹人落泪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兵戈后,骨肉流落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释意:战乱过后 田地荒漠 骨肉流落

诗歌写作韶光大约是在799年秋到800年春之间,唐朝廷派兵攻打叛军,战事就发生在河南境内,即白居易在媒介里所写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白居易望月

战乱战乱,战后便乱。
诗首句便概括出此番战乱后的惨淡局势:所有祖业都已成空,弟兄几人也分散在各地,无以相见。
奠定悲惨悲痛的基调。

颔联接着写战乱后的场景,田园一片荒漠,骨肉多少很多多少流落,这一联是对首联的延伸和深化。
高下句用“寥落”和“流落”两个双声词相对,使诗句在朗读时形成铿锵的语感。

而颈联则最为人称道,墨客以千里孤飞、形影相吊的失落群孤雁,以及秋风中断根四处流落的蓬草作比,比喻离散的骨肉兄弟以及阔别故宅流落在外的异域人,比喻贴切,深情到位。

失落群孤雁

末了一联墨客以天上的一轮明月作结,这轮明月,古今多少人看过,对着它寄托着自己的思念,墨客在此,也以此作一个想象:四散在五地的亲人们,举头看到明月时该当都会垂下泪来,此夜此间,都会思念发迹乡。

特色:笔法老练 以平常语写非常事

根据诗作年份可以知道,写这首诗时,白居易正值二十七八的年纪,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青壮年期间。
但整首诗读下来,这笔法却已是老练非常,与我们熟习的他后期的诗歌风格相去不远。

墨客并没有故意利用奇特的意象,所写的都是战乱后极为常见的场景,选用意象也很平常:荒漠的田园,孤零零的飞雁,流落的蓬草,一轮清冷的明月——几个孤寂冷落的意象,构成了孤苦凄冷的意境。
白居易写诗的特点也就在于,能够用最平常的措辞,写出意味深长的诗歌。

孤雁与秋蓬

这是任谁经历都会无比酸心的苦难:一旦战役,百姓家园尽毁,地皮荒漠,骨肉流落,四散飘零。

但墨客并没有止步于这苦难,而是仰望天上美好的明月,寄望于在这千里万里同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骨肉兄弟纵然散落在各地,也都能同感到这同等的乡心。

白诗民平易近,不作艰深之语,他的目标便是令乡里妇孺皆能听懂。
从这首诗看,读懂显然只是最低级的标准,他不仅让大家都能读懂,还能令周遭几里的人听了都痛哭失落声。
纵然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也没有丝毫的障碍,诗歌超过时空的动人力量就此凸显。

寂寥望月

在平常的措辞中,墨客寄寓了浓郁深厚的情绪,使人读之泪落。
在古代,人要分离真是太随意马虎,而想要重聚却是太难,以是李商隐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甫也有“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的凄楚感慨。

在白居易那里,“诗歌是现实的反响”,他反对诗歌分开内容纯挚地去追求奇特的措辞,富丽的意境,以是在他的诗歌里,是能读到沉甸甸的内容的:他不但在写自己骨肉兄弟的分离,更是在写全体战乱背景下,流落失落所的百姓的情绪归属。

事实上,读诗歌媒介可知,白居易此时并非真正的难民,他的几位哥哥们实在是在各地做官,他的处境不至于像其他的百姓一样平常。
可他们尤其如此,其他的百姓又何如呢?

白居易 琵琶行

而这番经历也的确为白居易后来的诗歌主见奠定了一定的根本。
他敢想敢书,提出“惟歌平生易近病,愿得天子知”,于是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秦中吟》和《新乐府》,以笔书写民间疾苦。

“惟歌平生易近病,愿得天子知”,这是白居易当时代的文学空想,一个有胆识有才情的文学青年的文学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