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诗经乐府,我们小时候都被哀求背诵过。为什么要背呢?我看到知乎上有一个同样的问题,个中一个答案被点赞成多。它说往后当你再见到美景的时候,你可以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至于说“我x,真他妈俊秀”。这可能是背诵这种童子功对终年夜之后的一个影响。
我们看到很多移民朋友,以为自己孩子从小在一个没有唐诗宋词的环境中终年夜,没有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没有渗入基因的母语文化的体验,这可能确实是一个遗憾。
大家对唐诗宋词理解的深度也特殊故意思,彷佛我们去卢浮宫,所有人都乐意守在《蒙娜丽莎》面前合影一样,由于其他名画你不理解、不熟习。小时候的阅读体验,每每决定了你一辈子的视野和兴致。去一个美术馆,产生最多共鸣的也都是小时候在教材里,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名画,第一次见到的新画你很难再有反应。这样哀求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不至于只是闇练背诵“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或“锄禾日当午”。
这也是我们出《日诵2016》的一个动机,希望我们家长、我们小朋友真的能够做到“一日一诗词”。
花·春有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东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山·闲登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东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独在异域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青山模糊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美男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月·秋有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雪·冬有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卢纶《李端公》)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酒·酒中仙
赏花看雪,登高望月,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这些大墨客和大词人都次第出场,但彷佛少了一位重量级选手。诗仙李白去哪儿了?
他一个人的时候: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他眼中的朋友: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隐士宿置酒》)
好朋友想他的时候: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乃至连皇上都来了: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据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老时,渡牛渚矶,乘酒捉月,没顶于水中。这未必可信,但最最少让我们创造,有人曾这样活过。李白、杜甫、王维、辛弃疾,这些人尽皆知的名家,留在史乘中的不过短短数百字。但他们的美酒和茅屋,终南山和北固亭,他们的怀抱和风华显示了另一种品质和生活。
如果还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读这些逝去墨客的作品,李杜、元白和苏辛的时期不是远去了吗?实在,不必是李白的酒友,不必和杜甫一起亡命,也无需听过王维的佛理,单单读过他们的诗歌,千百年来的国人便彷佛品尝过他们的少年意气,无能为力的悲哀乃至末了的释怀。
我们既戴德于我们的母语曾有这么美妙的韵律,也戴德于我们至今能听懂这些方块字演奏的音乐。的确,有时候想和所有人分享这些,有时候却只想一个人拿着书,口诵心和:我读过,我懂了,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