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既是著名的墨客,著名的音乐家,又是著名的画家,并且是南宗画派的创始人。
诗歌、音乐、绘画,可称“摩诘三绝”。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不雅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便是我们说的王维“诗中画意”的来源。

有的人认为,这只是形容王维诗中具有一种光鲜可感的形象,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特指王维诗歌独具特殊幽美的画意。

理解上的歧义,导致了人们对苏东坡这句话的疑惑。

王维最美的五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比如清朝的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
浩然情景悠然,犹能写生。
”他说,“诗中有画”并不是王维所独占,孟浩然的诗歌情景悠然,光鲜可感,更加“有画”。

那么,到底什么是王维的“诗中有画”呢?

意象并列

王维的“诗中有画”,最大的特点便是把诗的技法和绘画的技法,高度地领悟在诗歌创作中。
二者的高度领悟,详细表现为:

第一,他常常用意象并列的方法,来表现自己一瞬间的空间印象。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意象”?“意象”这个观点古已有之,如《文心雕龙》早就有“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进入诗歌中的一个个的物象,这些物象饱含着墨客的情绪、意绪。

用意象并列的方法,如何表现空间印象呢?我们来看一首王维的六言绝句《田园乐七首·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落,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师长西席对门。

“山下孤烟远村落,天边独树高原”,这两句一共有六个意象。
上句由“山下”“孤烟”“远村落”三个意象构成,下句由“天边”“独树”“高原”三个意象构成。

这六个意象之间,都没有用动词连接,它们之间没有韶光关系,由于动作是在韶光中完成的,每一个动词都表现一个韶光过程。
我用拳头来揍你,从伸拳头到揍,它有一个韶光过程。

你看,从“山下”到“孤烟”,再到“远村落”,是空间并列,没有韶光过程。
“天边独树高原”,也是空间并列。

王维诗中的意象这样并列,美在哪个地方?这些意象的空间关系都不固定,“山下”在哪个地方,“孤烟”在哪个地方,“远村落”又在哪个地方,你可以随意地安顿,每个人想的不一样,画出来的自然也不一样。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师长西席对门”是特写,这个远村落里面住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瓢颜回陋巷”,这句用了《论语·雍也》中的典故。
孔子曾夸奖大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最喜好的一个弟子,他安贫乐道,不管处在什么困境,他都不改其乐。

末了一句,“五柳师长西席对门”,“五柳师长西席”代指陶渊明。
陶渊明有一篇非常俊秀的文章叫《五柳师长西席传》,事实上这也是陶渊明的自传。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师长西席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师长西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他对那些虚荣一点都没有兴趣,家里穷得要去世,他仍以为非常快乐。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师长西席对门”,这两句是说,这个村落落里面住的都是一些像颜回和陶渊明这样安贫乐道的人。

这首诗只是表现空间关系,这持续串的意象,山也好,孤烟也好,远村落也好,对门也好,没有韶光过程,只有空间关系,便是说他不是用诗来表现韶光,而是用诗来表现空间印象和空间关系。

这首诗表现了对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这种生活态度的赞颂,表现了对沉着恬淡生活的神往。

王维这种用意象来表现空间印象的写法,在古代诗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个中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便是范例的意象并列。

我们再看看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六》,他同样用意象并列来表现空间印象。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里虽然有动词,但它表现的仍旧是空间印象,而不是韶光过程。

孟浩然的《春晓》,与这首诗的题材既相同,内容也附近,都是写清晨一觉睡到自然醒,醒后赖在床上

但是二者的表现方法不同,《春晓》重在写意,有韶光过程。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是说他没有睡醒。
“处处闻啼鸟”,是说他醒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写醒后的所思所想。
他写了全体韶光过程。

王维这首诗真的没有韶光过程,只有空间关系,他画的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油画:“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构图很美,色彩很艳。

这是他的意象并列,也是他“诗中有画”的第一个特点。

△明沈周《落花诗意图》

空间构图

我们再谈“诗中有画”的第二个特点。

王维善于将绘画中的点、线、面、色,这些本来属于绘画的表现技巧,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来,让读者在头脑中能够形成逼真的画面。

我们来看看他的名作《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降服了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
此诗便是写出塞沿途所见的景致。

“单车欲问边”,“单车”便是轻车简从,没有很多随从。
“问边”是到边陲去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这句是说,他作为朝廷特派的使者,去慰问边塞得胜的将士,途经甘肃居延这个地方。

“征蓬出汉塞”,“征”在此处为远行的意思,“蓬”便是蓬草,“征蓬”便是秋蓬,被风刮起到处飘的草。
“归雁入胡天”,大雁到秋日便南飞,春天又北归。
墨客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彷佛被风刮起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是展翅北飞的归雁重回“胡天”。

他来到“胡天”,在“胡天”看到了什么东西呢?

映入他眼帘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千古名句。
我们来看看它好在什么地方——

“大漠孤烟直”,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打仗没有手机,也没有电报,那要若何奉告仇敌来了呢?在大沙漠中,只有烧狼粪以报警,便是常说的狼烟。
烧狼粪的时候,如果没有风,沙漠中烟柱子就非常笔直地往天上冲,这就有了“大漠孤烟直”的景象,非常雄浑,非常壮美。

“长河落日圆”,“长河”常说指黄河,实在此处也可以是泛指。
“大漠孤烟”用“直”来描述,“长河落日”用“圆”来形容。
他并没有用什么了不起的词,没有用什么花哨的字,只有两个字,一个“直”,一个“圆”,“直”的直得要去世,“圆”的圆得要命。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曹雪芹借喷鼻香菱之口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直”和“圆”是两个再大略不过的字,用在这里却成了再美不过的形容词。

“大漠”是面,“孤烟”是线,“长河”是线,“落日”是点。

这种点、线、面的有机构图,简大略单一两笔,就把边塞风光勾勒得生动逼真,阔大而又雄浑,俏丽而又纯挚。
我的个天!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又叫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便是侦察或通讯的骑兵。
王维这次出使河西不经萧关,大概是借用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中“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的语意,并非实写。

“都护”是唐代边塞重镇都护府的首领。
“燕然”是古代一座山名,便是本日蒙古国的杭爱山,这里泛指战役前哨。
《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窦宪率军大破单于军,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
这两句是暗示前哨主帅又打了胜仗,正在前哨的沙场庆功。
意谓在途中碰着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哨未归。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称道,紧张是由于它用绘画的构图手腕,把边塞苍茫雄浑的景象勾勒得生动如画。

讲究构图的还有他另一首名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裴迪是他的好朋友,他们常在辋川诗歌唱和。

“渡头余落日”,“渡头”便是河边的渡口,“余落日”指远了望去,太阳一半落下了渡头,一半还搁在渡头上面。

“墟里上孤烟”中的“墟”便是村落落,傍晚田舍做饭的时候,袅袅的炊烟垂垂升起。

这两句同样是采取点、线、面的有机构图,用莱辛的话来说,墨客截取最富于“包括的瞬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幽美的画面,与“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

移步换形

王维将诗与画结合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他采取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形,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同一个工具。

移步换形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西方油画强调透视法,只能在同一个位置上看同一个侧面的物体。

举个例子,一个纸盒子,有正反面,有高下边,如果我是个西方的油画家,这个盒子我画了正面就不能画反面,画了上边就不能画下边。
如果我是个中国国画家,我可以换到另一边,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同一个工具,可以将正反面都画在同一张画里。

西方的油画是站在一个点上,从一个点上讲究明暗、远近。
但国画不是这样,它会从不同的角度画同一个工具。

看一首王维的代表作《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的详细写作韶光不详,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宝三载(744年),王维曾在京郊终南山隐居,此诗或许是写于这一期间。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太乙”是终南山的一个主峰,“天都”是指九重天、最高的天,是玉皇大帝所居。

“太乙近天都”,写终南山之高,一贯耸入了九重天顶。
“连山到海隅”,写终南山之大,一贯延伸到了海边。
“海隅”便是海角。

这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太乙近天都”是仰望,“连山到海隅”是远眺。
第一句写主峰之高,第二句写山脉之远。

王维曾在《画论》中说:“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意思是说,画主峰要画得很高,画阁下的客山该当连绵不断。
这两句便是他绘画理论的一个实践。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紧承首句申写终南山之高,终南山高耸入云,上面云雾环抱。

如果有高山的旅游履历,你就会创造走近了看不到云雾;一旦走远了,你再回过分来一看,刚才的地方云雾环抱。
“白云回望合”,是转头反顾;“青霭入看无”,是走近了细瞧,远看有雾,近看没雾。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这两句是说在终南山上,以“中峰”为界,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出太阳,有的地方是阴天,有的地方是晴天。
这是写终南山之大,横跨辽阔的地域。

第五六句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呢?前面四句分别从仰望、远眺、反顾、近不雅观来给终南山写生,现在只缺一个俯瞰的角度了,对不对?“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不是站在峰顶上俯瞰的景象?听懂了没有?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

“‘近天’,状其高,‘到海’,言其迥。
‘白云’‘青霭’,若‘合’若‘无’,远近之不雅观异也。
山形既广,非一星之分野所能该,今指‘中峰’为限,而各属一星,则变其分野矣。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终南山非常空旷,到处见不到人影,好不容易看到远处一个打柴的人,他便立时向樵夫喊话:“喂,这附近有可以借住的人家吗?”墨客将山画好了往后,就要画几个人来点缀,国画中常日是“大山细人”。

关于此诗的章法,清人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讲得很透:“首言高,次言大,三四承高说,五六承大说,此立柱应法。
”末了再“尾联补题”。

墨客用移步换形,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同一个工具。
笔力雄峻,境界宏阔,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大手笔”。

△唐·王维《千岩万壑图》

末了再总结一下,王维诗中的画意紧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他用意象并列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瞬间的空间印象,而不是着意表现韶光过程。

第二

他将点、线、面、色,这种绘画的构图手腕融入诗歌的创作中。

第三

他采取了国画移步换形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同一个工具。

大家往后务必细读王维诗歌,只有细细地品味,你才能领略他诗中的“画意”,他的意象并列、空间构图、移步换形,看看到底哪些手腕,是王维所特有而别人没有的。

我还得强调一下,上面讲的这几个特点,是指狭义的“诗中有画”。

实在,王维和其他墨客一样,大部分诗歌的“诗中有画”也是比喻意义上的,读其诗能唤起光鲜可感的形象或画面。

来源: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戴建业”

作者:戴建业

编辑:星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其它欠妥之处,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
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