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江南景象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十月江南气候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七律诗《早冬》,是中国唐代墨客白居易所作。
作品深刻、全方位地展现了江南早冬时节的场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措辞夷易普通,有“诗魔”之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龙门石窟对岸。

那么白居易这首诗写于何时呢?

很显然,根据诗歌首句提示,白居易此时为官江南。
那么,白居易在江南为官的韶光段有哪些呢。

翻阅《白居易年谱》,不难找到答案:建中四年(783),十二岁。
时两河用兵,逃难于越中。
贞元六年(790),十九岁。
回宿州符离家。
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
上疏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贬江州司马。
至元和十四年(819),四十八岁。
春,离江州赴忠州刺史任。
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
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五十四岁。
除苏州刺史。
五月五日到苏州任。
与元稹、崔玄亮唱和,又与刘禹锡以诗相赠答。
宝历二年(826),五十五岁。
仲春,落马伤足,卧月馀。
五月末,又以眼病肺伤,请假百日。
玄月初,假满罢官。
十月初,与刘禹锡相遇于杨子津,结伴游扬州、楚州。
从此离开江南。

以上几条,皆是白居易在江南的韶光段。

青少年和在江州写这首诗的可能性首先打消。
青少年的白居易,不可能随便去酒家,由于他是一个刻苦读书的好孩子。

江州司马期间,心情比较苦闷,亦无闲情吟出如此清新可爱的诗作。
唯有杭州、苏州为刺史期间最有可能。

那么到底是在杭州所写,还是苏州所写呢?

根据《年谱》可知,公元825年秋日,墨客曾游太湖,作新诗《池上早秋》。
此时的心情,是爽朗的,是闲情的,特殊适宜《早冬》这首诗的呈现。
在苏州第二年,墨客落马伤足、眼病肺伤以及假满罢官,险些没有什么好事情,所以是没有写这首诗的情绪根本。

以是唯一的可能,便是公元825年的早冬,五十四岁的墨客,写下了这首《早冬》。
墨客于苏州为官期间,迎来了自己晚年之后的新的生活。
比起五十一岁就去世的白行简弟弟,白居易此时面对大自然的变幻,是充满感激与热爱的。

他热爱这一辈子的颠沛流离,他也曾想过老去世江南,当然后来升官过上豪奢生活,墨客此时是无从想起也不会料到的。

白居易,此时已经安于做一个苏州刺史,从他写下的那些《忆江南》的词句,就可以触摸到墨客此时对付这座城市的热爱。

怎么能不喜好呢,“大家都说江南好”,“上有天国,下有苏杭”。
在墨客眼中,苏杭的江南冬日,也跟“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是一样引人喜好的。

由于爱一座城,以是爱这座城的春夏秋冬。
苏州江南的冬日是若何子的呢?还是用得老一招,一个“好”字,作了提要契领的概要。
与他的《忆江南》遥相呼应。

首联,墨客说江南早冬的景象好,跟春天千篇一律,引人喜好。

颔联,“霜轻未杀”对“日暖初干”,“萋萋草”对“漠漠沙”,对仗工致,语义准确。
霜儿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地来临,害怕冻去世绿油油的小草。
太阳暖洋洋的,将大地照射干干的,应了《黄帝内经》里说的“地气以明”。
萋萋与漠漠两个叠字,表现出墨客心中无限的柔情。
在这个初冬,墨客对待眼中的统统自然,都充满了一种爱怜之情。

颈联,“老柘叶黄”对“寒樱枝白”,“如嫩树”对“是狂花”,写出了对付初冬新生事物的无限欣喜。
嫩树上刚发的黄芽儿,枝头上刚开出的白樱花,都仿佛见告我们现在不是进入冬日,而是春天的来临。

春冬时序,在这里发生了交替。
实在,交替的不是时令,而是墨客在经历人生颠沛流离之后,对付天下的一种宽容与和解。
他体谅了曾经的伤痛,也放下了政治上的不得意,终极回归到本来的初心。
草木本无心,何须美人折。
墨客也就在这首诗中,做到了物我两忘,将人间间的统统经历都算作是一种一定。

既然老天要我来苏州为官,那么我就安心下来,感想熏染一下它的呼吸与温度吧。

尾联,交代墨客已经完备融入到初冬的苏州城里去,这里不但景象好、风景好,还有和我一样好酒的闲人,不如和他们一起走入酒家,与之同醉吧。

多么深情的爱,也只有江南的苏州和杭州能够给于墨客无限的灵感。
哪怕只是一片黄叶儿,哪怕只是一朵小花儿,墨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最美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