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喷鼻香。\公众
唐代墨客韦庄在这首《白牡丹》诗中,道出了白牡丹的天生丽质:“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后句是典故,《世说新语•容止》上说:三国期间,魏国有个叫何晏的人,美姿仪,面极白净,人称“傅粉何郎”。魏帝疑惑他脸上傅了粉,在酷热的夏天给他吃热汤饼。何晏出了一身大汗,用赤色的衣服擦脸,结果面色更加亮白。下句是写牡丹喷鼻香满庭院。总不雅观全诗,诗只是抒写牡丹的“色”“喷鼻香”,意境和主旨不足深远。
【其二】《清平调词三首之一.》唐·李白
\"大众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大众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不雅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诗中把杨贵妃之美与白牡丹的晶莹娇艳融为一体,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艺术水平可谓极高,很得唐玄宗的恩典膏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却不免有些宫廷生活的庸俗味道。
【其三】白牡丹 唐·白居易
“ 白花冷澹无人爱, 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这首诗看来是写于被贬之前,作者对当时的处境表示不满,借花自况,以白色的牡丹花比拟自己,虽有芳名,但却受人冷遇,开出的只是一支伤心花。 这种情绪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中也有流露:“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白居易见到白牡丹无人赏识,顾影自怜,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是大多数文人绕不开的一个情结:他们满腹才华,希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现实的残酷常让他们失落望彷徨寂寞苦闷,末了只好借助手中的一支笔以浇块垒。
白居易成名于长安,却更偏爱洛阳,并痴迷牡丹。或许,他是由于爱上了牡丹,才频频眷顾乃至终极归隐于洛阳。“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在他的眼中,百花之首唯有牡丹,犹如绝色美艳只有西子一样。纵不雅观他的牡丹诗,白居易虽以白牡丹自比,写出自己不得志的冷寂心情,但又稍嫌浅露,缺少意味蕴藉之美。
独爱清代潘韶的《咏白牡丹》“千红万紫斗芳春,羌独天生洁白身。
似厌繁华存太素,甘抛富贵作清贫。
琼葩到底羞争艳,国色原来不染尘。
昨夜月明浑似水,只疑瑶岛集仙真。”
牡丹素称富贵花,唐人作品中的白牡丹,多以白牡丹寄托孤冷不遇的出生或抒发清高自赏的心情。
而潘韶的这首诗,彷佛力克以上三位墨客写白牡丹的各类不良方向,较为完美地描述出白牡丹的动人风采。不失落为“咏白牡丹”诗作中的佳品。
“千红万紫斗芳春,羌独(“何独”)天生洁白身。”千红万紫,极写颜色之繁多艳美。一个“斗”字,把万木争荣的春景象象写活了,犹如为下句突出白牡丹的“独”与“白”的形象,描述出色彩斑斓、春意盎然的阔大背景。从而使洁白如雪、亭亭玉立的白牡丹姿容跃然而生。
“似厌繁华存太素,甘抛富贵作清贫”,拟人手腕,写出了白牡丹好似人中的君子,厌倦繁华,追求纯洁朴素,甘抛富贵之誉愿作一位清贫之士。此处作者在赞颂其洁白的同时,又奥妙地揉进墨客自己的精神寄托。联系一二两句,不难体味墨客所描写的白牡丹,无不处处反响出作者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借以明志的良苦存心。
“琼葩到底羞争艳,国色原来不染尘”此两句,写白牡丹甘于寂寞,六根清净的品性:不争春斗艳,甘于清贫落寞。这原来便是“琼葩(光荣如玉的花)”的风格:洁白朴素,不可玷污,即是“国色”的真正表示。这里墨客把对牡丹的传统赞誉——“国色天喷鼻香”,注入新的内容,一扫唐人以红、紫牡丹为贵的习俗,标新创新,使风采绰约、晶莹如玉的白牡丹傲然特立于百花丛中。
“昨夜月明浑似水,只疑瑶岛(仙岛)集仙真(神仙)。”末端这两句,笔锋一转,先借用唐·韦庄《白牡丹》诗着中“昨夜月明浑似水”一句。那 月光皎洁、如银似水的夜晚,给人一种幽深的美感。“只疑瑶岛集仙真”,这句是说:让人不禁疑惑是传说中的仙岛中搜集在一起的神仙。如此用一幅迷离梦幻般的瑶池,给白牡丹罩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虽无一字正面写白牡丹的风采,却给人留下了美妙、隽永的想象。如果说一二两句因此现实主义写法突出了白牡丹真实而详细的形象,那么,七八两句,则因此浪漫主义的写法描述出一幅朦胧灵异的白牡丹幻觉图画,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和缥缈虚幻的美感。
潘韶,虽不以诗名世,但这首咏白牡丹之作,咏物兼抒怀,意味蕴藉,而情致婉丽,可以说是在广泛汲取并借鉴古人描写白牡丹诗中精华的根本上,精心构思的一篇佳作。
经典永传承
感谢关注,感激阅读,欢迎参评、转发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