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上有座耸入云真个高塔,听说鸡叫时分就可以看到朝阳东升。
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只由于我站在最高层。

此诗为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王安石30岁所作,他在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 ,路子杭州,写下此诗。
其时初涉官场,年轻气盛,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年夜志壮志,也可以看做是他为实施新法而奏响的序曲。

其“浮云”暗指奸佞小人。
古有“奸臣蔽贤,浮云蔽日”之说。
王安石早已想到实施新法会受阻,却没想到守旧派的力量如此强大,终极使变法搁浅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高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之以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孔,是由于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同为借景喻理诗看谁写得更胜一筹

此诗作于公元1084年,当时苏轼己47岁,由黄州赴汝州上任经由九江 , 游览庐山时所作。

当时,“乌台诗案”已过去几年,随着韶光的推移,苏轼已经逐步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对人生和政治的意见趋于成熟,以是他通过这首诗揭示了看问题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不能带个人成见的哲理。

两首诗前两句虽都在写景,但没有细致描写,王诗极言山之高,苏诗突出景之变,都在为后两句诗做铺垫,第三句都用“不”字开头言表象,第四句又都用“只缘 ”一词来溯因,透过征象看实质。
两诗都是先写景后喻理, 构造严谨,一气呵成,在写法上真的难决牝牡。

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主不雅观色彩比较浓,于事前过分强调人的主不雅观能动性。
这也可能是实施新法失落败的一个缘故原由。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在事后通过自身经历,来警示人们要客不雅观辨证地看待问题,与“本事儿迷,察看犹豫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的《题西林壁》显然要晚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苏诗似有仿王诗之嫌,但却后来居上。
以我之见,苏轼的《题西林壁》要比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略胜一筹。
#文史不雅观天下#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认同我的不雅观点,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