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多年以前,还在读初中的大哥拿回家一本文言文练习题,在当时的乡下,课外书还是“奢侈品”,笔者便一遍遍翻看。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两个故事依然模糊记得。

一是“猫头鹰搬家”。
说有一天,一只斑鸠看到一只猫头鹰正匆匆赶路,就问它到哪里去。
猫头鹰说要搬到东边去住,由于西边的人都厌恶它的声音。
斑鸠说:“你改掉叫声就行了,否则纵然搬到村落东,那边的人也会厌恶你。

后来才知道,这是汉人刘向《说苑•谈丛》里的一则寓言故事。
再后来我把它讲给女儿听。
由于孩子在闲聊时说她们学校有个孩子特殊闹腾,很讨人烦。
家长便给她转学。
我对孩子说,估计转学也没用。
孩子问为什么,我就讲了这个故事。
再后来,事情的发展真的应了我最初的判断。

国学成语故事31寒食的由来介子推拒绝贪天之功

第二个文言故事与本日所讲的针言有关,模糊记得说的是晋文公重耳介之推抱着去世去的柳树做成了鞋子(木屐),每次看到就难过地说:“悲乎,足下。

直到后来读了《左传》和《史记》等书,才完全知道了这个与寒食和清明节有关的动听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割股啖君

前文说过,由于得到说晋国端正出杀手追杀自己,晋文公重耳不得不从翟国再次出逃,亡命天涯。

经由卫国时,重耳一行被卫文公冷遇,一行人只好年夜肠告小肠踏上征途。

另据《韩诗外传》记载,最要命的是,重耳的随从中有个叫头须的,看到重耳偌大年纪一事无成,现在又亡命天涯,竟然带着所有的食品逃到了山中。
《左传》中的头须则是重耳的“财产保管员”,没来得及跟着重耳逃跑,就盗走重耳的财产潜逃,但都用在了设法让重耳返国上,且一贯留在晋国海内。

在五鹿(在今河南省)之野,饿得前胸贴着后背的重耳向田里劳作的农夫乞讨饭食,农夫只给了他一块泥土。

大伙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挖些野菜充饥。
但是过惯了鲜衣美食日子的公子哥重耳实在咽不下去。

正当重耳饿得头晕眼花时,一贯忠心耿耿跟在身后的介之推从一边闪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碗。
重耳一看,竟然是一碗肉汤,不禁大喜过望,连忙狼吞虎咽吃了下去。

吃完之后,觉得味道很好(相似相溶事理,也饿极了),就问介之推这是什么肉,介之推犹豫了半天说是自己大腿上的肉。

重耳大吃一惊,冲动得热泪盈眶说:“我这些年一贯亡命,拖累着你们,现在我拿什么报答你呢?”

介之推说:“我只希望公子您早日回到晋国,做一番奇迹,没有想过您的报答啊。

二、介之推不言禄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惊世骇俗的书——吴思师长西席的《血酬定律》,所谓血酬,即流血冒死所得的报酬,表示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流关系。

话说公元前636年春天,晋文公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晋国,“当选”为国君。

像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一样,自己的穷哥们不离不弃、吃苦受累这么多年,自己发达了,不能忘了他们,以是重耳也开始对手下照功行赏,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但偏偏忘却了曾经割肉给自己吃的介之推。

当然,这个中最紧张的缘故原由是介之推没有及时申报请示自己的功劳,再加上当时晋文公新立,国务繁忙,周襄王也由于弟弟发难来晋国告急,重耳便忘了此时已经隐居的介之推。

介之推当然很失落落,就和老母亲说:“晋献公九个儿子,现在就剩下国君重耳在世了。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国脉,那么必定会有人出来主持国政,这人不是重耳还能是谁呢?可是他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自欺自人吗?盗窃被人的财物尚且被叫做盗贼,何况是把上天的功劳当本钱身的功劳呢(贪天之功以为己有)?我实在以为没办法和他们相处了。

母亲就劝他说:“你与其这样失落落,埋怨别人,不如也去邀功请赏。
否则便是去世了,又能埋怨谁呢”介之推说:“明知道这是缺点还去效法它,罪过就更严重了。
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了。

介之推的母亲也是个格局非凡的女人,看到儿子决心已定,就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和你一同去隐居吧。
”于是,母子二人跑到绵上山中隐居了起来。

三、“寒食”的由来

介之推的随从听说了后很同情,更为他鸣不平,于是就在宫墙门上挂了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看法方。
”意思是说,你现在成了国君,赵衰等人都已经受到重赏,却独独忘了介之推啊。

一天,晋文公出门,看到了墙上的“大字报”,不仅没有对这种“造孽越级上访”生气,反倒很后悔地说:“这是说的介之推啊。
我这些日子忙于处理周王室之乱,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他的功劳。

于是,晋文公急速命人去找介之推,下人回答说,这条幅不是介之推写的,是他的随从写的,介之推早已经和老母亲离家出走,隐居山中了。

《左传》记载说,从此后,介之推至去世没有露面(遂隐而去世)。

大概,这种结局太过残酷,无法鼓励后来者连续“卖命”。
于是,据传说(如《东周列国志》),当晋文公知道介之推隐居绵上后,亲自带领随从去山中探求,但是持续几日,踪迹皆无。
于是就想到介之推是大孝子,如果纵火烧山(环保意识差,而且那时地广人稀),他肯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当时正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时(森林火险等级极高),大火一起,遮天蔽日,烧了三天三夜才逐步停息下来。
可是,四面围山的士兵,始终没有瞥见介之推和他母亲的身影。

经由士兵们在山中地毯式搜索,终于有人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看到了两具面孔全非、牢牢拥抱在一起骸骨。
晋文公一见,痛哭流涕,命人把母子二人埋葬在绵山之下,并建祠敬拜。
绵山周围的地皮作为祠田,收入作为敬拜的用度。
改绵山为介山,来标记自己的差错。

由于介之推三月五日这天被火烧去世,后人思慕他的人品,因此不忍心生火做饭(一说晋文公敕令禁烟火),每年为他吃冷饭一个月,后来逐渐减到了三天。

在明代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时,山西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每年冬至后的105天,各家各户都提前预备干粮,用冷水就着用饭,叫做“禁火”或“禁烟”。
由于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有在门前插柳枝的习俗。

而如今,清明节在传统习俗之外,更增加了慎终追远、扫墓敬拜先人等习俗。
这正是: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忙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唐)胡曾《绵上气节》

国学经典欣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高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去世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去世。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