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徘徊的《千秋岁-秋月》

千秋岁-秋月

文/徘徊

悠怀迢递。
墙外西风细。

美文美图马晓琼  品读徘徊的千秋岁秋月

花叶老,窗纱曳。

飘零须有处,缭乱当无悔。

君不见,清宵梦里琴箫配。

我意诗中会。
我愿弦声里。

明月下,幽帘底。

曲终音未断,思去心才止。

三更近,凭谁落寞空相对。

唐诗宋词传承千年,今人写诗作词与古人一样是为明心、言情和咏志。
《千秋岁》这个词牌声情激越,宜于抒发烦闷的情怀,宋词中多有名篇,如秦不雅观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和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
这首与秦不雅观的那首同体,为正体,双调七十一字,属于中调词,高下阙各八句,五仄韵。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在秋月下沉浸在琴韵里的心境。
笔力纯熟,古典风格浓郁,措辞清雅,意境隽永。

首句“悠怀迢递”直抒胸臆,表明志存高远的情怀,也是全篇的警策。
接下来是写景,人在室内,感想熏染到窗外的秋色。
近代享有国际荣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统统景语皆情语。
诗词是遐想的艺术,是思想的表示,借景抒怀,这些景语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陪衬了一种寂寥而又安然的心情。
细,老,曳几字当是经由熬炼,贴切而灵动,“飘零须有处,缭乱当无悔”,以我不雅观物,把纷落的花叶授予了人的感情。
两组对仗句增强了措辞的表现力,凝炼有生趣。
末端两句勾引读者探寻,在这种氛围下作者的内心会在若何的清宵梦里有了寄托,也是迁移转变句进入下阕。

下阕进入正题,与上阕意脉相连,承 接“琴箫配”的句子,是重点要表现的内容。
头两句“我意诗中会,我愿弦声里。
”该当是倒装句,在弦声里感想熏染到诗意,琴和箫都是中国古老的乐器,琴指弦乐器古琴。
这两句读起来洒脱而摇荡生姿,意味深长,两个“我”字的连用加强了全心投入的分量,琴与诗的意境是相通的,道出对音乐的理解和痴迷。
明月下,点题,月的内涵应是有些伤怀也表现品性的高洁。
接下来又有两组对仗句,很欣赏“曲终音未断,思去心才止”这个对句,让我想起唐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宋代词人秦不雅观曾直接用其成句,还有苏轼化用的“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这里的情境纵然不同而气韵是相通的,作者化经典于无痕。
曲虽终而余音环抱,在秋夜的月光下久久沉浸在音乐里的心境必是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很难平复,只有真正热爱音乐懂得欣赏音乐志趣高雅的人才会有的心境。
这里作者大概在聆听音乐大概在自弹古琴,处在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在这纷纭扰扰的暴躁的现实社会,避开尘嚣,醉心于诗喷鼻香琴韵里的民气灵会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

结句把寂寥孤独的感情推入高潮,也应和了上阙营造的意境,“三更近”表明了韶光之久,痴迷之深。
虽字面上是“落寞”,“空相对”,但通报给读者的并非凄凉的感情,而是让人感想熏染到作者精神天下的丰富和内心的充足。

总之,这是一首写得深婉蕴藉的佳词,且音韵和谐流畅,读来令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词许还有妙处是余之笔无能为力的。

作者简介

马晓琼,1965年生,武汉人。
学诗几年,对这段话当有所悟:诗乃随心而发,方有诗之灵性,意为诗之魂,境为诗之魄,音为诗之润色,律为诗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