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这首诗自问世往后,一贯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销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落’究竟是在何方”等等,以是在后世一贯争议不断。

清明》中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说第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清明》到底是不是杜牧的作品。
杜牧是晚唐著名墨客,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在七绝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成绩。

《唐诗三百首》里面,一共收录了9首由杜牧创作的七绝,数量是本书所有作者之冠,七绝收录数量排第二的是李商隐。
但是在这9首杜牧的七绝之中,并无一首叫做《清明》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到底哪里有问题为何问世后饱受争议

如今,《清明》一诗在民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每逢清明节至,三尺孩童皆能背诵全文。
可惜这首诗的创作水平不高,以是有人疑惑它不是杜牧的作品。

最早对这首诗提出疑问的,是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谢榛。
他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这首《清明》:“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

我们都知道,诗因此“言志”为美的。
杜牧生平中,曾经创作了大量的七绝佳构,比如《泊秦淮》、《赤壁》和《遣怀》等大家熟知的作品。

当中的主题,要么是在关心国事,要么是在咏怀古迹,要么是感叹人间浮沉岁月蹉跎。
就算是《赠人二首》这样的诗歌,杜牧也写得艳而不俗,在视角上翻新。

然而《清明》一诗,却写得“叠床架屋”,太过疲塌了。
那么,为什么说《清明》写得“叠床架屋”呢?学者们大致有如下的不雅观点:

其一,题目为《清明》,诗的开头第一句,又复用“清明”二字。
古代诗歌追求笔墨精当,一首七绝一共才28个字。
为什么要摧残浪费蹂躏两个字,去重复题目中已经知道的事实呢?

其二、第二句中既然写了“行人”,就不必再多此一举地,强调人在“路上”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且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作解释,贾岛诗中有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首句只说“问童子”,但是详细问的什么,并没有写出来。
这是由于在诗的第二句中,童子已经用“言师采药去”,表达了贾岛问话的内容。

这种艺术手腕,在汉语修辞里面叫做“蒙后省”。
即诗的后句已经提到的内容,在前句中就可以省略了。
前后二句有相同的内容,有履历的墨客都会采纳“避复”的处理。

更何况《清明》中“路上”、“行人”同处第二句,更不应该“犯复”。
而且以杜牧的诗歌创作水平,会犯这样的低级缺点吗?

其余,谢榛说《清明》这首诗的“气格”不高。
那么,什么是“气格”呢?气,是指气韵,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格是指诗的立意与格调,作者的思想境界。

《清明》这首诗,一上来就渲染雨中的场景,随着就描写墨客羁旅独行,意志消沉,末了为了“借酒浇愁”,找到了杏花村落。

整首诗根本看不到作者有高远的志向,于愁情的书写方面,也没有任何新颖独到之处。
于是谢榛等诗评家亲自了局,将《清明》进行了一些修正,改动后的全诗大概是这样:

时节雨纷纭,行人欲销魂。

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落。

这种改法,试图通过对“江景”的引入,来提升全诗的“气韵”,但是效果不明显。
于是谢榛又将后二句更换为“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

不过,谢榛等人对付《清明》这首诗的改动,完备毁坏了原作那种清淡的诗风,而且高下二联也十分生硬。

再加上这首诗的原版,早已经通过宋末的《重订千家诗》在民间流利多年,具有一定的“群众根本”,以是谢榛等人的改动并未得到大家同等的认同。

虽然没有得到认同,但是谢榛对《清明》的质疑,却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以是从此之后,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海内的一些学者连续稽核这首诗的出处,结果创造谢枋得当年在修订《千家诗》的时候,这首《清明》是从南宋一名福建书商的书里抄来的。

但是这首诗也不是这个福建书商的原创,而是他从一本叫《锦绣万花谷》的书里抄来的,它没有标题和作者署名。

这个福建书商为了出一本,叫做《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书,于是就“扯虎皮做大旗”,挂了刘克庄的大名,然后又把这首“无题诗”归到了杜牧的名下。

以是这首诗终极会“成为”杜牧的作品,都是这个书商为了赢利搞的“噱头”。
以上,便是《清明》作者存在辩论的主要缘故原由。

第二个引发争议的问题便是,现在学者对这首诗中“欲销魂”三字的理解,存在争议。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在当代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因此当我们读到《清明》这首诗的时候,自然就会遐想到墨客由于常年流落在外,不能及时在“清明”这一天赶回家乡扫祭,以是产生了伤感的感情。

由于内心中愁苦、伤感到了极致,感情无法排解,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地方去“借酒浇愁”。
然而近代却有学者考证指出:唐朝的清明节,没有“扫墓”的习俗。

唐代的清明节,是和寒食合并成的一个大型节日,在这个节日到来时,国家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中国古人扫墓的韶光原来是在寒食,后来寒食与清明合并,有人就在清明扫祭。

由于这个缘故原由,唐高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下诏禁止。
情由是,清明是一个远足的节日,把这种玩乐的节日和扫墓这么严明的事合到一起办,是对先人的不敬。

只管诏令并不能完备禁止民间的扫祭行为,但是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代国家为了杜绝清明节的扫祭行为,还采纳了严厉的行政惩罚。
杜牧身为国家公务员,他不可能公然违法。

以是,这首《清明》到底是在写什么?它真的是在写一个人,由于不能在清明节的时候还乡扫祭,以是伤心得“欲销魂”吗?

为此,竟然有一位学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不雅观点:杜牧的确不是要赶回家上坟,他只是想喝一种酒,这种酒的名字叫“销魂”。

第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这首诗涉及“杏花村落”真实的地理位置。
有的人说这个“杏花村落”在山西,但是有的人又说这个“杏花村落”在安徽。

由于这个问题事关商业赢利密码,以是数百年以来,全国各地一贯有人不断地借“杏花村落”三字“造假景”、“酿假酒”,外加杜撰各种“神话”。

实在,无论“杏花村落”在哪里,都不干这首《清明》的事。
诗中的“杏花村落”,有可能便是作者随意胡诌出来的一个地方。
以是关于后人造的那些“假酒”和“假景”,在这里我们就不详谈了。

结语

《清明》一诗存在多处争议,紧张是由于这首诗的风格看上去不像是唐代杜牧的诗风。
杜牧是七绝高手,他少年时期起就有匡时济世、澄清天下的政治空想。

因此,杜牧很爱写时政诗和咏史诗。
不过他也有著名的风景诗,比如像《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中也有咏史的痕迹。

著名的《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也能让人看出积极向上的格调。
但是《清明》这首诗,却完备是意志消沉,全无朝气的。

其余,《清明》一诗的确存在“犯复”的问题,写得颇有些粗糙和随意。
而且这首诗本来是“无名”的,标题是宋代书商强行加上去的。

再加上后人对诗文中写的“欲销魂”的理解一贯存在问题,以及“杏花村落”在哪里事关某些贩子的赢利密码,以是数百年来一贯都辩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