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
与子同业!

□□□?□□□●。
□□□,□□□●,□□□●!
o+i

诗经133无衣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
□□□□,□□□●,□□□●!
o

□□□□?□□□◆。
□□□□,□□□◆,□□□◆!
ng

附注:

1、本诗押韵整洁,为245押韵。
次要押韵是13押韵。

2、先哲的句读存在问题。
每一阕的第4句不是句号,而是逗号。
每一阕的末了一句不是感叹号,而是与每一阕第二句一样,是句号。
这里表达的是沉重而武断的感情,不宜惊叹。

修正如下: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
□□□,□□□●,□□□●。
o+i

□□□□?□□□●。
□□□□,□□□●,□□□●。
o

□□□□?□□□◆。
□□□□,□□□◆,□□□◆。
ng

3、这里须要辩论的是第二阕的韵脚:泽-戟-作。

①泽-译,虽然现在不是o元音,但铎-萚是o元音,可以如此简化理解。
更详细的解读,见:维甲令破译20230331;

A、泽从睪,睪从角,古音co。
为o元音。

B、泽从睾,睾从自(鼻),古音bi。
为i元音。

以上是两种元音的来源。
孰是孰非,以上链接也并未给出终极判断,但都能蜕变为今音,存在i o二象性。

②戟,今音ji,为i元音,这个最难释读。

戟的甲骨文并未出土,已创造的金文戟从月(肉),从目,从各,从阜……均为o/u元音。
以从各为例,各从口,古音co。

③作从乍,古音do。
无需赘述。

我在编写《周音》时,误认为第二阕押韵i,现在予以纠正。

诗经133-2无衣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
□□□,□□□●,□□□●。
o+i

□□□□?□□□●。
□□□□,□□□●,□□□●。
o

□□□□?□□□◆。
□□□□,□□□◆,□□□◆。
ng

附注:

1、戈矛-矛戟-甲兵,形成排比,为同义和近义,尤其是戈矛-矛戟,涌现重复:矛。
可见,纯挚是为了押韵。

2、袍-泽-裳,形成排比,为近义。
袍为外套或大衣。
泽从水,指的是笠衫、衬衣。
裳从尚,古音dong(当),可能与裆同源,意思是裤子。
古代的裤子有几种形式,有类似裙子的,有类似开裆裤的,也有类似当代有裆的裤子。
古时候也骑马打仗,并非全然的裙子或开裆裤。
有出土的实物有裆裤,例如,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落岭的虢仲墓出土的夏布裤,为合裆裤。
虢仲去世的韶光比赵武灵王还早450至500年,这意味着中国人早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开始穿合裆裤。

3、同仇-偕作-同业,形成排比,为近义。
同=一同,偕=一同、一起。

那么,仇-作-行,形成排比,应为词性相同,均为动词。
须要辨析的是:仇。

应理解为:有仇人。
仇恨。
挟恨。

4、岂曰无衣。
实在这个词在诗经中多次用到,如,

诗经第122篇《无衣》: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该诗为讽刺诗,说的是富贵之人梦想贫穷之人惟一的衣服。
讽刺无道。
见:诗经第122-2无衣注释1;诗经第122-2无衣注释2;

而本诗,诗经第133篇《无衣》,一贯被释读为同袍情意。
是赞颂诗。

这里须要辩证一下,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①人称。

本诗提到三个人:王=第三人称。
子=第二人称、尊称(您)。
我=第一人称。

可见,如果本诗为讽刺诗,那么讽刺的工具不是王,也不是我,而是您(第二人称)。

②动机。

本诗提到的事宜:备战。
而非战役本身。
由于,

A、王(第三人称)要发动战役。

王于发兵=王欲发兵、王要发兵。
于古音cu,要古音co,欲从谷,谷从口,古音co。
三者同音或近音,可视为通假。

B、子(第二人称)不想去,称自己没有战衣。

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逃兵的想法,尤其是生活优渥的贵族子弟。

C、我(第一人称)修甲兵,那便是准备打仗,而非正在战斗。

同时,墨客(我)揶揄第二人称(子=您)别怕没战衣,我的战衣便是你的战衣!

这句话须要深入解读。
由于,无论战衣也好,普通衣裳也好,如果一个人穿上,另一个人就得光着身子,不存在两个人同时穿一套衣服。
除非一个人战去世,幸存的那个人穿上去世者的衣服,连续战斗。

这样理解,本诗的嘲讽意味就涌现了:墨客(我)作为平民子弟,当仁不让地相应周王号召,而一些贵族子弟却谎称自己没衣服穿,谢绝服兵役。
虽然上古战役是贵族的专利,但仍有不少贵族子弟躲避兵役,这在诗经中提到过,例如,

诗经第77篇《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详细剖析,见:诗经77-2叔于田注释1;诗经77-2叔于田注释2;

同理,在本诗的高下文中,墨客给第二人称(子=您)打包票:别说你没衣服,我有!
等我战去世了,你就穿我的衣服,连续战斗!

但本诗未必是讽刺诗,由于首句虽然与诗经第122篇《无衣》相同,但两首诗叙事的办法不同:

诗经第122篇《无衣》一共有两个人,墨客与第二人称。
全诗以对答的办法呈现。
一部分话是墨客说的,一部分话是第二人称说的。

本诗,诗经第133篇《无衣》一共三个人,墨客、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王)。
全诗彷佛都是墨客对着第二人称的吐槽。

诗经133-2无衣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
□□□,□□□●,□□□●。
o+i

□□□□?□□□●。
□□□□,□□□●,□□□●。
o

□□□□?□□□◆。
□□□□,□□□◆,□□□◆。
ng

附注:

上一节剖析了本诗描写的是战前准备,自古以来多释读为赞颂袍泽之谊,但我认为,结合诗经第122篇《无衣》、第77篇《叔于田》,可以得出推理:本诗可能为讽刺诗,墨客以战友的身份,嘲笑那些以荒诞情由躲兵役的贵族子弟。

1、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在上古,贵族是士兵的紧张来源,尤其是车兵。
国人(城邑的市民)是须要服兵役的,这与古希腊一样。
野人(穷山恶水的屯子人)被视为化外之民,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并不缴税,也不享受国民报酬。
在这种等级制度下,能服兵役的人,都是有地位的人(古希腊、古罗马所谓市民),不可能没有衣服穿。
只存在衣服多少的问题,钱多少、地位高低的问题,由于贵族也是分等级的。

墨客既然能够参军,一定不是野人,而是国人,也便是城里人。
虽然上古的国人也大部分种地,少部分从事工商业,但功绩的得到,地皮的得到,都是靠战役。
由于就算是世袭,随着世家子弟人数的膨胀,资源终极会摊薄,不足,还须要仰仗战役。

在这种背景下,军人不可能没有衣服穿,不可能没有甲兵。
那么开头所说的无衣,肯定是借口,只是一个躲避兵役的藉口。

2、提到甲兵,墨客要在战前修理甲兵,解释上古的甲兵是私藏的,私有物品,国王号召打仗之后,士兵放下锄头,拿起兵器,事先修缮一番,兵马粮草准备好,才上沙场。
这点在《木兰辞》和《被甲令》中就可以看到,见:勾践《被甲令》审定版;《被甲令》重新提取版破译 - 知乎;维甲令破译20230331 - 知乎;

既然兵器和甲胄都是临时修缮再用的,墨客与第二人称既然是同个圈层能说上话的人,肯定都是这种处理办法,都这天常用品,不存在我有你无的情形。

3、与子同仇。
这里存在一个先后关系,例如,只能说晚辈长得像长辈,不能说长辈长得像晚辈。
放在本诗中,既然墨客提到,要与第二人称同仇敌忾,那一定是第二人称先有仇敌,然后墨客才说要同仇。
在本诗中,仇为动词。

子仇,我与子同仇。
这是一个客不雅观的次序。

从这里阐发,可见鼓吹打仗的,鼓吹仇恨的,不是墨客,而是子(第二人称)。

剖析到这里,是不是很熟习?是的,纵然在当代社会,仍旧有到处嚷嚷着要打仗,要爱国的人,尤其是节制一定紧俏资源的人,有利益的人;但是一旦动真格了,真的要打仗了,最先开溜的,仍旧是这批人。
而真正参与战役,流血捐躯的,大多是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炮灰。
如斯次俄乌战役,乌克兰有钱人和权贵子弟都大量移民,只有底层百姓在拿生命去实践爱国主义。

诗经133-3无衣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ci co bu ci? do di dong bo. cong cu dong di, do co co bo, do di dong co.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ci co bu ci? do di dong do. cong cu dong di, do co bo co, do di ci do.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ci co bu ci? do di dong dong. cong cu dong di, do co co bing, do di ci cong.

□□□?□□□●。
□□□,□□□●,□□□●。
o+i

□□□□?□□□●。
□□□□,□□□●,□□□●。
o

□□□□?□□□◆。
□□□□,□□□◆,□□□◆。
ng

附注:

1、与(與)从牙,古音do。

2、興(兴)从同,古音dong。

3、偕从皆,古音ci。
例如,楷书,揩油。
以前剖析过,见:皆古音cu及其声符蜕变;皆古音ci-cu再考;皆古音、本义考;

4、仇从九,古音co。
但仇今音chou,根据周音理论,可推定古音do,这里存在c→d辅音演化。
也可能不存在d中间态,而直接是c→ch辅音顎化。

5、戟的金文从月(肉)或从各,古音co。

6、泽从睪,睪从角,古音co。
但泽今音ze,可推定古音大概为do,属于d辅音,这里存在c→d辅音演化。
例如,铎duo-萚tuo。

7、衣的古音是i,ci,还是di,目前我并不愿定,而且有证据显示,存在古音bi的阶段。
见:卒=衰=簑本字考;这里取ci。

8、修,有的版本写作:脩。
修-脩从攸(條),古音do。

诗经133-4无衣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欲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报。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欲发兵,修我矛戈,与子偕克。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欲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
□□□,□□□●,□□□●。
o+i

□□□□?□□□●。
□□□□,□□□●,□□□●。
o

□□□□?□□□◆。
□□□□,□□□◆,□□□◆。
ng

附注:

1、于→欲,通假字。
想要、打算。

2、第一阕的韵脚:袍-矛-仇,在当代汉语中,袍-矛仍旧押韵ao,但仇chou不押韵,须要改。

仇→报,近义词。
报仇、报复。
但可能会被误解为报答、回报,由于诗经中的「报」字有投桃报李的意思。

3、第二阕的韵脚:泽-戟-作,在当代汉语中,都不押韵,须要修正至少两个字。

①戟→戈,也可以,「矛戈」与第一阕的「戈矛」只是调换顺序,诗经中这种词序调换也很常见。
同时,在当代汉语中,泽-戈押韵e。
是不错的替代。

②作→克,词义不同。
作=操作、操练、作战、动作、行动。
克=占领、战胜、降服。
但在作战意义上,干系性较大,考虑到泽-戈-克在当代汉语中押韵e,可以更换。

4、第三阕的韵脚:裳-兵-行,在当代汉语中,兵-行仍旧押韵ing,但裳ang不太押韵,须要改。

裳→?

衣裳为固定搭配,只管即便不要改。
那就须要改后两个字。

①甲兵→戟枪,意思大变,但戟-枪都属于兵,甲这里隐去不表。
为了押韵:裳-枪,在当代汉语中押韵ang。

②行→防,意思大变,但战役都有攻防,而且原诗提到甲兵,那么盔甲本身便是防御性武器。
可见,行→防,并不违背本诗的意境。
这样一改,裳-枪-防,在当代汉语中押韵ang。

由于上文第4点对诗文意境的改动幅度很大,建议称之为版本二。

版本二,20231227上午10:38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欲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报。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欲发兵,修我矛戈,与子偕克。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欲发兵,修我戟枪,与子偕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