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海教授在其著的《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一书中指出,毛主席这三首《十六字令》实在是“无题”词。凡是没有标题的诗词,后人读到它时,每每很难把握住个中要表达的主旨。
只管毛主席本人曾在1958年替《忆秦娥·娄山关》作注之时,明确指出这三首词是“过岷山之后创作”的,但是仍有人疑惑,这三首词并非大略描写翻过岷山后,面前豁然开朗的感想熏染。
有一些学者指出,毛主席这三首《十六字令》的主旨,在于对革命精神的赞颂,以及对红军四渡赤水的歌颂,以及分外期间,抗战重修思想的流露。
《十六字令》赏析《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顾,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驰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上苍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小令,别名“归字谣”,属于词中最短的一种。毛主席这三首词都因此一个“山”字开始,从表面上看,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翻过崇山峻岭的惊险场景。
第一首小令中表现的是长征之初,红军遭到仇敌的军队追逐,快马加鞭翻过老山界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的环境。词中提到“未下鞍”,是民谣中“马过要下鞍”的反用。
越城岭地处兴安县境内的群山之中,那里的山势险要,沟谷纵横。山的主峰高达二千一百多米,乃是广西境内的第二高峰。
由于山道波折狭窄,同时又濒临峭壁,以是平凡百姓不敢纵马在山道上行走。但是红军却快马加鞭,翻过了这座高峰。
等到下山之时,转头来再望向山顶,才意识到那“山巅离天只有三尺三”,于是觉得到心惊肉颤。这里反响的是革命军人在越是危险的关头,越是勇往无前,不平不挠的精神。
与此同时,毛主席有一次在与周总理谈到“离天三尺三”时,曾经说过:“那是过去,我们共产党人的大志。”要实现这个“大志”是很惊险、很困难的,但是共产党人从无畏惧。
第二首小令从表面上看,写的是毛主席登上山岭之后,对广西群山的形象描写。以是这首小令该当是创作于1935年2月过娄山关往后,因此有学者预测,可能与红军四渡赤水有关。
这些学者认为,“倒海翻江卷巨澜”一句,写的便是四渡赤水,波澜壮阔的景象。四渡赤水之战,是被载入天下军事史上的“封神”之战,同时也是毛主席平生最得意的精品。
在这场战役当中,毛主席指挥红军,在三个月的韶光内,六次穿过三条大河。利用运动歼敌的办法,把几十万敌军耍得团团转。切实其实打得太过瘾了,以是才说——“万马战犹酣”。
毛主席在五十年代末,曾经说过,这三首小令是写于红军过岷山的时候。但是红军过岷山的韶光,是在1935年的6月。
当时间隔红军创造“四渡赤水”的神话,已经由去了几个月的韶光,以是有学者认为,毛主席不可能忽然看到雪山,就产生了如沙场般的遐想。
前面提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到了第一首小令的创作宗旨。至于他为何要回避第二、第三首小令的创作宗旨,并说这三首小令只是在红军翻过岷山后有感而发呢?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下面先看第三首小令,这一首小令是三首中最让人费解的一首。前面我们说了,这三首小令都是在写一个红军长征的过程,再借这个过程来表达对革命精神的赞颂与歌颂。
第一首小令写了红军长征之初的惊险场面,同时歌颂了战士们的大胆与大无畏精神。第二首,是借着对山形的丰富遐想,描写红军与仇敌作战的精彩过程。
既然前面两首小令写了作战的开始和中间,那么末了就该当扫尾了。但是,第三首小令中的那一句——“山,刺上苍锷未残”,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第一首小令中的“山”,是实写的山,便是老山界的“越城岭”。在这首小令当中,“山”是横亘在红军提高道路上的阻碍。
第二首小令中的“山”,是虚写的山,在这里它化身为了倒海腾江的巨澜,也便是红军“四渡赤水”中的“赤水”。
总体上来说,前两首小令中的“山”,都象征着困难和险阻。偏偏第三首小令中的“山”,换了一个身份,它以一种更加繁芜的形象涌现了。
这座“山”刺破了天,但是当“天”风雨飘摇的时候,它又要“赖以拄其间”。要靠山来撑着,连续给“天”续命。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抵牾感情呢?有一些学者认为,第三首小令的创作韶光,该当是在《清平乐·六盘山》之后。
红军翻过六盘山之后,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的末端,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蛟龙”一句,明确表达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然而,当时正是日寇犯我中华的关键期间,毛主席忧心国家的安危,认为当时红军与国民党斗争,于国家民族不利。于是毛主席借词中山峰刺破上苍的意象,婉转表达了心声。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毛主席故意不给这三首小令起标题。那是由于在词中另有隐情,不便明说,而问题就出在末了两首小令上。
四渡赤水,是中国乃至天下军事史上“教科书级别的战役”。作为该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毛主席再高兴,也未便利自己写词表扬自己,以是只能借助意象,表达对战役取得胜利的高兴。
至于末了一首小令中的“隐情”,则是更为明显。红军长征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红军仍旧处于严重的劣势。
当时毛主席有心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然而日寇又来犯境,以是最好的办理办法便是国共联合抗日,同等对外。
然而,在红军明显处于势弱的情形下,如果贸然提出这个不雅观点的话,恐怕会被人误解,以是只能不起标题了。
结语毛主席的这三首《十六字令》,咏物寄情,描写丰富真切,读下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想熏染。
与此同时,这三首小令又写出了红军长征中三个主要节点里面,毛主席本身对革命产生的不同感想熏染。
开头写“第五次反‘围剿’”失落败往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翻越广西第二山峰,表现红军为了革命思想不平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着描写红军四渡赤水,与仇敌斗智斗勇的画面。然后是红军抵达六盘山,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毛主席对海内革命形势产生的新的想法。
这三首《十六字令》描写精当,艺术技巧突出,且做到了以词言志,意深而志宏。充分表示出了毛主席革命的“大局不雅观”,以及对“大我”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追求。
参考资料: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郭永文、徐永军.《毛泽东诗词故事》:中心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