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画像)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我挑出来了末了两句做为标题,可能有人以为,这首诗里最牛的两句应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但显然不是这样,末了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才是诗的核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前765年4月,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去(后来我们称杜甫为杜工部,便是由于他曾经做过严武的参谋,即工部员外郎,不过765年的1月,杜甫辞职了,随后就紧张依赖严武的接济生活。),这使杜甫失落去了一家人赖以存身的依赖,于是他决定去投奔另一位好友柏茂林,此时,柏茂林在夔州任都督。于是,他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泯江、长江上流落。大概在船经渝州、忠州时,杜甫写了这首诗。
杜甫的诗一向以严谨著称,这首诗当然也不例外,诗的前四句写景,即描述“旅夜”的环境,后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即“书怀”。
(黄均画“月涌大江流”)
第一、二句写的是近景,这些景致就在老杜身边,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直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江边孤独地停泊着。身边的景致由于心情也带上了满满的感情色彩,老友故去,一家老小孤苦无依,这绝不是纯挚的写景,而因此江边的细草、江水中的孤舟来暗写自己的孤独与零落。
第三、四句写的是远景,老杜举目了望,星空低垂,旷野广阔;月随波涌,江水东逝。这两句也是本诗的名句,由于写景雄浑阔大,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里认为这是老杜“开襟旷远”,更有人认为杜甫在这里写出了他自己“喜”的心情(《唐诗论文集.杜甫五法规解》),如果负责想象当时杜甫的整体状况,杜甫此时晚年流落,前景黯淡,字面上的略略雄浑正能量显然并不是老杜真正的心思,除了写清当前的景致外,这景致反衬的正是自己孤苦、悲惨的内心,景是乐景,情是苦情。
第五、六句回写自己的肚量胸襟,字面意思是自己有点名声,哪里是由于我的文章写的好呢?做官倒是真正到了年迈多病的环境,不得不休了,显然,这是一对反话,杜甫的名声确实是由于他的诗写得好,而他不做官并不是由于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一个节度使参谋是不能达成老杜的志向的,因此,他辞职了),他用反话写自己的肚量胸襟,显然,这是高等的牢骚。因此清代仇兆鳌说“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详注》)显然欠妥当,老杜不须要自谦,也不必自解,何况,后面还随着两句。
(人似沙鸥)
第七、八句收束,完备的自况,杜甫回看自身,飘泊无依、形单影只,像极了水天空阔中飞来飞去的沙鸥,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是孤苦到极致的自况,一字一滴血,一字一点泪,显眼,这一句,才是整首诗的重点,是老杜一腔愤懑无处宣泄的无奈抒发,也是郁结无处排解的无奈自况。晚年杜甫又写《登黄鹤楼》时,诗中名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实在跟这首诗的感情是同等的,老杜的孤独是字字血声声泪的孤独。
这是一首情景交触,前半写景,实际藏情,后半写情,又寓于景,是真正的情景相生,互藏互宅的经典。当然,这样的诗,也的确须要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读懂,我们现在来理解老杜的诗,毕竟浅得多了。
(【唐诗闲读】之1,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