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苦笋赋》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文学魅力的作品。
《苦笋赋》创作于北宋期间,详细年份为元符二年(1099年)。这是黄庭坚退隐后期的作品,反响了他对世道民气的忧虑和对儒家空想社会的神往。当时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黄庭坚作为一位有着深刻社会关怀的墨客,通过这篇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空想人格的神往。
《苦笋赋》全文仅百余字,却意蕴深远。赋中先写苦笋苦而有味,多食无害,突出了其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品质。接着,黄庭坚批驳了俗传苦笋不可食之荒谬说法,表达了自己对苦笋的喜好和对世俗偏见的唾弃。末了,他引用李白的诗句“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作结,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超然物外、分歧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赋文原文如下:“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严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黄庭坚奥妙地将苦笋的品质与忠臣的品质相类比,阐发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这种寓理于物的手腕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赋文措辞简洁明快,节奏光鲜,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黄庭坚利用丰富的修辞手腕和生动的描述技巧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学魅力。
除了文学代价外,《苦笋赋》还是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之一。其笔法瘦劲滑腻调皮、长划抑扬奇崛、撇捺穿差洒脱,充分展现了黄庭坚的书法成绩和艺术风格。
《苦笋赋》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后世研究苦笋的食疗代价和保健功能的主要历史资料,同时也为后人供应了宝贵的文学和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