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国小说》中用较大的篇幅先容了《水浒传》的创作、演化及流传过程。
她评价《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由于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外更是低头弯腰,甘做人臣。

以是南宋的老百姓们乐意相信,宋江是接管招抚的一支正义之师,将宋江的故事美化为带有报国杀敌,忠义当先精神的英雄故事,实际上正符合当时的主流代价不雅观,给在现实中无奈的老百姓们心里带来一丝抚慰。

小说水浒传虚假情节太多还原历史上梁山泊的真实情况

误区一、梁山泊的规模及大小

事实上,在北宋末年,农人叛逆风起云涌的进行,造反彷佛成了农人的“家常便饭”,宋江叛逆的规模确实挺小的,且宋江的根据地梁山泊也不是像小说里说的那样“峰峻壑深,过于孟门剑阁,为天下之险”,只不过梁山泊从前黄河绕山流过,梁山泊周遭几百里,直到山脚。
险不在山而在水也。

误区二、梁山泊豪杰的真实性

据有关史籍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豪杰只有36名,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但这36名豪杰可能是各叛逆师的首领头子,因不可能区区36人规模的军队会惊动朝廷,是无数朝廷官兵闻风丧胆。

但《水浒传》为什么是108豪杰呢?

郎瑛在《七修类稿》这样阐明:“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
以是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豪杰之说。

以是施耐庵这样写自有他的道理,但小说便是小说 不能与正史混为一谈。

误区三、此时宋江非彼时宋江。

宋江叛逆时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方腊所率领的叛逆部队。
据史籍记载,宋江叛逆师并不是长期驻扎于梁山泊的武装盘据势力,而更像一股流寇。

《宋史》将宋江称为“淮南盗”,即起兵于南方,之后率军北上才来到今山东梁山等地。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率领叛逆师先后进攻淮扬、京西、河北等地,又从梁山泊沿着泗河南下海州、楚州地界,纵横千里,横行十郡。

虽没有《水浒传》中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重大胜利,但宋朝官兵确实拿这帮飘忽不定的豪杰没辙。

宣和三年,当方腊叛逆师攻陷楚州(今江苏淮安)时,宋江的军队也开始反攻袭击京东。
直到此时,朝廷才为意识到宋江的威胁。

才有后来的朝廷招抚宋江,借宋江之刀杀向方腊的叛逆师。

但为什么现在《水浒传》中的宋江家喻户晓呢?

首先是南宋时编《宣和遗事》把这次叛逆演义化、故事化。

其次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以梁山泊英雄豪杰为主线,使梁山泊与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影响越来越大,险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虽与历史有某些联系,但并不完备是一回事。

误区四、招抚是被迫还是主动?

小说《水浒传》中写到末了朝廷出兵剿匪而被梁山泊的豪杰所打败。
宋江一贯以“替天行道”为宗旨,心心念念的招抚终于来了,可把宋江高兴坏了。
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而真实的历史则完备不同:如日中天的宋江叛逆师转战到海州(今江苏),形势急转直下。

忠臣张叔夜招募了上千人的敢去世队,准备与宋江叛逆师征战。
只见宋江叛逆师在海上挟制了十几艘大船,并不断登岸骚扰。
张叔夜派人侦查,得知宋江的部队紧张在海上活动,决定在海边设伏诱敌深入。

张叔夜先派出一支军队轻装上阵,领导宋江与其征战,同时命一支精兵埋伏在海岸边。
宋江不知是计,率大军直接扑向张叔夜派出的轻兵。
两军一征战,张叔夜的军队不堪一击,佯装败退。
宋江叛逆师大喜过望,杀得兴起,急忙趁胜追击,一贯打到海州城下。

这时,埋伏在海边的精兵冲到宋江的船上,纵火烧船,海风一刮,船队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宋江慌乱之下又向海边撤退。
张叔夜事先安排的伏兵和原来佯败的军队一起杀出,将早已乱了阵脚的宋江叛逆师团团包围,而宋江叛逆师也没有小说中梁山豪杰那样刁悍的战斗力,腹背受敌,去世伤惨重。

乱军之中,宋江的一个副将被擒,官军也不断向他涌来,自知大势已去的宋江只好敕令屈膝降服佩服,率众接管招抚。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误区五、招抚后结局不同

《水浒传》这样安排的:当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出于为弟兄们的出息和归宿着想,决定接管朝廷招抚,末了率领梁山豪杰归顺了朝廷,宋江被拜将军攻打方腊,清剿方腊后,徽宗便杀去世了他,其他归降的梁山豪杰也是去世的去世,逃的逃,所剩无几。

有人认为梁山豪杰确是接管了朝廷的招抚,并且还举出了例证。

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宣和遗事》也提出了梁山豪杰的结局,说他们受了招抚,逐一被加官晋爵,与《水浒传》记载同等。

但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接管招抚的宋江叛逆师加入了宋朝征讨方腊的大军。
当时,宋朝任命童贯为江浙宣抚使,率领刘延庆、刘光世、宋江等军二十多万。
在侦查敌情后,宋江与刘光世等军队齐头并进,一举擒获了方腊部下将相,押送回京。
在平定方腊叛逆后,宋江再次起兵,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
因参与平定方腊叛逆有功的宋朝武节大夫折可存,“奉御笔讨捕草寇宋江”,不到一个月就将宋江叛逆师再次息灭。

至于叛逆师的末了结局,或许就像南宋洪迈在《夷坚乙志》中的记载一样,宋江及部下五百人在屈膝降服佩服后被全部处去世,以悲壮的失落败告终。

总结:小说《水浒传》与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相差甚远,个中紧张缘故原由是宋江为首的叛逆师与官方所鼓吹的主流意识形态(替天行道,锄奸劝善)附近,都是为了更好的掩护统治,在这点上宋江同道还是起了积极浸染的,在此后四百年《水浒传》的创作过程中,这一设定始终没有被舍弃。
所往后世的话剧本家和小说家将其古诗化、英雄化,也是情有可原的,并非某些人所说的“修改历史的骗子”。

不管宋江被刻画成大英雄还是大匪贼,其末了历史结局终将和其所处的时期一同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

编辑:阿飞

参考资料:《水浒传》《水浒新传》《宋史》

《续资治通鉴新编》《宣和遗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