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比拟,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年夜,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年夜、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对付各种修辞手腕的定义。大家可以自行在百度里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对付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腕 ,在往后的学习中会进行专题讲座。今天主假如学习一下修辞和诗词的关系。
人们在进行措辞互换时可以重复几遍某一句话,已达到强调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但在诗词的写作中除了个别情形可以叠字重字外。一样平常是不许可重复的 。这也是诗词言简意赅的一大特点。而修辞的紧张浸染便是调度措辞的顺序,安排文章的构造,组合字词的搭配等。由此可见修辞是写好诗词的根本,而诗词是修辞的详细表示。
在这里还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把生活中的措辞变成诗的措辞。我们来看下边的几句话:1.深秋节时夜里已经很凉了。2.时到深秋夜已凉。3.窗摇竹影问寒霜。4.冰轮乍泄万山寒。很明显这几句话除了第一句外,别的的都可以说是诗的措辞。仔细剖析一下每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平铺直叙直接解释了深秋时节的夜里的气温。第二个句子,字数少了,但还是直接来进行解释。第三个句子,没有解释韶光。也没有解释气温的高低。但从字里行间会悟出那是深秋,寒霜一词让人们感到了秋的气息。第四句和第三句一样。只是从冰轮一词知道这是夜晚。从寒一词知道这是深秋。所往后两句比前两句要好。综上所述,要把生活措辞转化成了蕴藉性强的诗的措辞,那就离不开修辞手腕。比如上边的句子3里,就用了拟人。给句子以灵动之感。句子4里,明喻和暗喻使得月明辉清更加形象。当然诗的措辞在安排时还要把稳平仄和韵脚。那属于另一范畴,在这里就不进行解释了。
下边就一些常用的修辞手腕做大略的解释。【解释一点,所引用的诗句来源于资料,本人并没有原诗。如哪位朋友须要原诗。可自行在百度里查找,恕不一一奉告了】
比喻【 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一、比喻的浸染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怀、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详细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详细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生理,在诗词中,墨客利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感情变得详细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乃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浸染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墨客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但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个中夸年夜李凭弹奏箜篌的动听力量险些都是采取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着迷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年夜。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持续串比喻便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详细的形象的变得幽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诙谐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足幽美,而幽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由于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纭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夸奖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想熏染?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喷鼻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幽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绪抒发更加充足、更加动听
诗歌最主要的特色是抒怀,没有抒怀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利用比喻便是使诗歌富有抒怀性的手腕之一。如贺铸的词《半去世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头白鸳鸯失落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厚追怀,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回顾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造就出来的深厚爱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词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赋体直抒胸臆外,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凄婉、更加深奥深厚。首先,词牌《半去世桐》便是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唐代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有“琴哀半去世桐”之句,贺铸引来比喻丧偶后失落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去世一样。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贺铸又引来改写成“头白鸳鸯失落伴飞”,与“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形成精妙的对偶比喻句式。它比起李峤和李商隐的诗句,不仅形成工致的对句,形式更为精美,由于由单比变成复合比,情绪上也更为哀怨、动情。紧接着的“原上草,露初晞”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篇中的“薤上露,何易晞”,与“梧桐半去世清霜后”两句共同构成“博喻”,由对亡妻的吊唁进入人生苦短又“去日苦多”的更为深奥深厚的悲哀。从中不仅再一次感到贺铸深厚的文学教化、化用古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词人利用比喻的极为高明技巧。
比贺铸稍后的吴文英有首《风入松》,其上阙也是多用比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其词典雅谐畅、蕴藉委婉,能于工丽的周邦彦与清空的姜夔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于比喻手腕的利用。吴文英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官,却也算不上隐士,以江湖游士身份辗转寄托于官僚权贵之门,生活来源倒不匮乏。吴文英年轻时在杭州与一女子相恋,度过一段极为浪漫的生活。在词人离开杭州的十多年间,曾多次回顾这段恋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泪喷鼻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昼锦堂》),“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向谁家”(《忆旧游》)。十多年后,词人后再次赴杭,闻女子已去世,词人悲痛非常,写下《青玉案》亲自祭悼,词的开头也因此柳作喻:“短亭芳草长亭柳,记桃叶,烟江口”。在这首《风入松》中,墨客除了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陪衬外,也多用暗喻,如“愁草瘗花铭”即是以花喻人,以“瘗花”暗喻美人已逝,以“愁草瘗花铭”来暗喻对昔日情人的伤悼。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肃清的隐痛,“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个贴切的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动听。
在中国古代词人中,用比喻来抒怀并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称多,如秦不雅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坠处遗喷鼻香泽”,黄庭坚“月仄金盆坠水,雁回醉墨书空”,“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等等。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硕、更为深奥深厚
古文中的比喻与古诗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说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解释道理。在说理性散文中,只假如能解释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如买椟还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诗歌则不同,诗的比喻每每成为诗的形象一部分,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的成为哲理诗或诗中蕴藏的理趣。这种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探求,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是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夹杂着生命短匆匆、世事苍黄、物是人非的叹喟,充满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起因于有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渑池,由于马去世了,两人只好骑着跛驴到僧寺去投止。兴会所至,在寺庙的一堵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这一次苏东坡故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却早已去世去,只存一座灵骨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塌坏了。看到物非人也非,东坡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浸染。在苏轼看来,人生涯着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翱翔过程中有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统统又都不复存在了。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便是苏轼理解的最幽丽人生态度!
苏轼还有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个中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墨客。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利用了明喻,指出“形似”的见地就像个孩子一样非常稚子。诗歌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神似”,讲究实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这个明喻,既让读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论者的浮浅,也可看出苏轼为人的率直负责。苏轼诗歌中曾多出利用比喻来阐明哲理,如《题西林壁》中墨客用“横算作岭侧成峰”这个比喻来阐明不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中,又用“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落箸人”来解释同样的道理。在《慈湖夹阻风》中,用“且并水村落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来感叹世道的困难和民气的险恶。在《法华寺横翠阁》中,用“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来阐释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领悟。
元代是一个掉队生产力统治前辈文明社会的畸形时期,元蒙统治者看重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而轻贱上层建筑的文人,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者的地位乃至不如娼妓。以是,元代汉族士大夫沉沦腐化到社会下层,与歌舞娼妓为伍,这种地位上的巨大反差引起生理上的失落落和反抗:一方面他们流浪江湖,与统治者不互助,另一方面,又用历代圣贤的遭遇来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从而产生许多识破世情、逃离是非的小令作品,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意马收,心猿锁,跳出尘凡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
离了名利场,钻进安乐窝,闲快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离亭宴煞]一段:“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纭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叮嘱俺顽童: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乔吉《双调卖花声·悟世》云:“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皆表达这些士大夫对功名富贵和世道人情的参透以及武断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诗中以多种事物作博喻,寓理于事,理藏事中。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比拟喻进行分类研究是宋代的陈毅,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办法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这种分类过于繁复,现在一样平常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其余,有的学者又从比拟工具上进行划分,分为“以人喻人”、“以物喻物”、“以人喻物”和“以物喻人”四类。
(一)从比喻办法划分
1、明喻
便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涌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如《卫风·硕人》篇形容一位美女:“手如柔芙,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利用的便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利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当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捐躯赴国难,视去世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不雅观《浣溪纱》),“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岑参《深秋山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道如上苍,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等。
2、隐喻
隐喻又称“暗喻”,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象”、“似”、“如”、“同”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而暗喻则无此关联词,虽打比方却不明说。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个中前两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以“磐石”和“蒲苇”作比,喻体和比喻词之间无副词“象”、“似”、“如”等关联,因此是隐喻;第三句“蒲苇纫如丝”则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利用隐喻的诗词大概多,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山河破碎风吹絮,出生飘零雨打萍”(文天祥《过单独洋》),“自是人成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我是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
3、借喻
又称曲喻。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不仅喻体与本体之间没有“象”、“似”、“如”、“同”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乃至本体都不涌现。魏庆之在《墨客玉屑》中将此称为“象外句”,特点是“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并举诗僧无可的诗句为例:“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又曰:‘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地府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名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质,这便是借喻。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亦是借喻,用春日的阳光沐浴小草借喻母亲哺育孩子发展。
中国古典墨客常利用借喻来突出自己的情绪或突显主题,如明代于谦《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天生力,铁石犹存去世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石灰吟》:“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明净在人间”俱是借喻,用煤炭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费力;《石灰吟》更是表白自己为了明净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再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代人赋》),“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苏轼《法华寺横翠阁》);“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赐教》),“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夭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戏笔》);“宁肯枝头抱喷鼻香去世,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等。
4、博喻
即是用多个喻体反复设喻来解释同一个本体。
博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形容大水往下奔泻的那一段就利用多个喻体:“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中连用七种形象来比喻水流之急。再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亦用五种乐曲和荆山之玉典故对王十二的曲高和寡、无人理解表示同情;另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解释一件事物的各个方面,这在描叙音乐的诗篇中常常见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奴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漪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墨客利用“急雨”来比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用“密语”比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利用,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比喻乐曲中流畅的境界,用“幽咽泉流水下难”来比喻乐曲中滞涩的境界等,这便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琵琶弹奏时的各个方面。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用“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比喻低沉缠绵的乐境;用“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比喻年夜方冲动大方的琴声;用“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比喻琴声的悠扬;用“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比喻乐调中涌现主旋律。其余,像李颀的《听万安善吹筚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冷落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落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元稹《琵琶歌》:“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冷落鬼神泣……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李绅《悲善才》:“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珮相瑳切。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等也是用博喻来比附各种乐境。
至于其它内容的诗作,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英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也是博喻。前两个比喻是勉励王十二保持操守,不要等同世俗小人去追名逐利;后两个比喻是说纵然是圣贤也将是黄土一抔,要王十二将功名看淡些。
5、复合比喻
有时候,诗句里同时涌现几种比喻,例如上面所举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总体是是博喻,但个中“大弦嘈嘴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则又是明喻,“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又是隐喻。这就叫做复合比喻。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类复合比很多,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几句,前二句是暗喻,后二句则是借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是借喻,个中“肝胆皆冰雪”又是隐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总体上是借喻,个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和“恨君却似江楼月”则是明喻。王不雅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总体上是借喻,个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又是隐喻。
(二)从比拟的工具上划分
1、以人喻人
如上面提及的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个顶用“韩信”、“弥衡”、“李北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或是勉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他将功名看淡些。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来比喻自己对梅花的喜好;《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夸奖李白的诗歌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黄庭坚《戏呈孔毅父》:“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上句以相者夸奖班超“燕领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来挖苦孔毅父,下句以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借指孔毅父与钱财无缘;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上句以陶渊明作喻,暗示两人可在此隐居;下句用借南朝陆慧和张融比,表示愿与元八卜邻之意。皆因此古人借喻。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上句以汉代贾谊的《治安策》借喻自己对国事的关怀,下句以汉末的王粲避乱荆州借喻自己流落在外。
2、以物喻物
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以水喻夜晚的寒意;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火喻春天的红花,以蓝色染料喻春天的江水;乐府古辞《孟珠》:“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以青碧的水比喻春草;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用彩绢“绮”形容晚霞,用素绢“练”形容江水;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以剪刀的精于剪裁比喻新发柳叶的新巧;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以席片夸年夜比喻北方雪花之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天开放的白色的梨花来比喻西北边塞八月的飞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用“青罗带”形容江水的澄碧,用“碧玉簪”形容山色的青翠;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用“翻墨”形容黑云翻滚,用“跳珠”形容大颗雨点溅在船面时的环境;韩愈《听颖师弹琴》:“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用“浮云”在天空浮动,“柳絮”随风飘舞来形容颖师弹琴时悠扬的乐境;李颀《听万安善吹筚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用“枯桑老柏”比喻冷涩的乐境,用“九雏鸣凤”相容清越之声纷纭涌现,用“龙吟虎啸”形容高亢宏亮的重弹,用“万籁百泉”形容乐音天然清寂;《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用“长风吹林雨堕瓦”形容快弹、重弹,用“迸泉飒飒飞木末”形容乐音的清冷和溘然爆发力,用“野鹿呦呦走堂下”形容乐音的悠长憨实;元稹《琵琶歌》:“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冷落鬼神泣”“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用“冰泉呜咽流莺涩”形容冷涩的乐境,用“霜刀破竹无残节”形容流畅的乐境,用“幽关鸦轧胡雁悲”形容断断续续的悲哀的乐调,用“断弦砉騞层冰裂”形容乐章间歇后溘然的爆发力;李绅《悲善才》:“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珮相瑳切。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用“花翻凤啸”形容节奏的多变和清越,用“金铃玉珮相瑳切”形容轻重音的和鸣,用“寒泉注射陇水开”形容由冷涩转入爽朗乐境,用“胡雁翻飞向天没”形容乐调的起伏顿宕和悠远。
3、以人喻物
如曾几《三衢道中》:“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姚合《和郑相演杨尚书蜀中唱和》:“江同渭滨远,山似傅岩高”;柳宗元《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岭树重障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岑参《深秋山行》:“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急雨”来比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用“密语”比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利用;韩愈《听颖师弹琴》:“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用“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比喻低沉缠绵的乐境;用“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比喻年夜方冲动大方的琴声,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嘶酸雏雁失落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形容乐曲的悲哀伤感。苏轼诗中以人喻物的例子很多,而且别开生面、奇特生新,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用汉代的名臣汲黯的憨直和盖宽饶的刚猛来比喻惠建茶的苦硬之气味,再用东汉太尉张禹不失落为贤相但又苟且保位的人生批评此茶的美中不敷;又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中,又将新茶比作美人:“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喷鼻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以上以人的性情和品行来比喻茶品,真让人匪夷所思。其余,他形容青山是“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将落花比作遗世独立的逸民:“遗英卧逸民”(《次韵陈四雪中赏梅》);梅花像是南方的美女:“殷勤小梅花,仿佛昊姬面”(《梅花》),海棠是位快要睡去的美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粧”(《海棠》);北方飞来的大雁像是北归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惠崇春江晚景》),还有“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书鄂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西湖真西子”(《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等皆新奇、贴切而生动。
4、以物喻人
如: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布告》:“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用飞鸟连忙地飞过比喻蔡希鲁都尉的技艺矫健;《饮中八仙歌》:“宗之洒脱美少年,举觞白眼望上苍,皎如玉树临风前”,“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前者用“玉树临风”形容崔宗之洒脱的身姿,后者用“长鲸吸百川”夸年夜左相李适之的狂饮和痛饮;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用山顶白雪和云间之月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刚毅;刘桢《赠从弟》:“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用“罹霜雪”的松柏比喻自己高洁不畏霸道的秉性气节;贺铸的词《半去世桐》:“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头白鸳鸯失落伴飞”,用梧桐半去世、鸳鸯失落伴比喻自己妻子的亡故,只剩下孤单的自己;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明净在人间”俱是借喻,分别用煤炭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费力,表白自己像石灰一样,为了明净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苏轼《蝶恋花·代人赋》“天涯何处无芳草”借此劝喻这位“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少年可以到别处去寻觅心腹;李纲《病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喻只要苍生得救,自己不惜卧病老去世;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赐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比喻虽到老年也有奋发有为;《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经由一番磨练熏陶,总会有人知晓,对未来充满信心;郑思肖《画菊》“宁肯枝头抱喷鼻香去世,何曾吹落北风中”,暗示自己的民族气节;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以表示自己自甘淡泊、坚持操守;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造就新人甘作捐躯等等。
三、比喻的特色1、比喻具有两面性
所谓比喻的两面性,便是它具有或褒或贬的正反两面,钱锺书将其称为“喻之两柄”(《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在钱锺书之前,清人吴景旭就将这种两面性称之为“异用”。他举韦应物的两首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赠王侍御》)和“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杂言送黎六郎》)为例,两诗中都以“冰壶”作喻体,但在前一首诗中是褒义,赞颂王侍御为人的“清纯”;在后一首中则是贬义,是“不清”。墨客用此来拔高这位少年,夸奖这位黎六郎冰清玉洁,赛过玉冰壶。
详细论来,这种两面性也有两种表现:一是用一个喻体来表现不同工具的巨大反差,如上述的韦应物两首诗便是如此。再如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得无由得近伊”。前者是用来比拟这位高僧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神往之;后者是看着摸不着,心痒之词。再如“秤”这个喻体,有时用来比喻为人没有私心,处事待人,各如其分,公正允当,这是褒义,如诸葛亮《与人书》:“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另一种是说“秤”见物就有轻重,有失落公道,如人之趋炎附势,所谓“花因时而盛衰,秤视物为低昂”(周亮功《花影》)。
另一种是用一个喻体来表现同一工具前后的巨大反差。如屈原的《离骚》,前面说的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芷与秋兰都是喷鼻香草、喷鼻香花,用来比喻风致的高尚,这是褒义。但是后面变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不喷鼻香了,“荃蕙”变坏了。随着环境的变革,世事的变迁,人也变了,这是贬意。曹植《赠徐干》:“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墨客以明月(圆景)比喻志士,以众星比喻小人。“众星”在此是贬意;“众星灿以繁不识阳关路春事已烂漫”,这里的“众星”则是褒义。
2、比喻具有多义性
比喻不但具有两面性,也具有多义性。所谓多义性是指作为一个喻体,可以有多种内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作比。如以“月”为例:有以圆喻月的,如“圆似三秋皓月轮”(王禹偁《龙凤茶》),“特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有以镜喻月的,如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送别》);以盘喻月的,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还有以月喻目:“看书眼如月”(苏轼《吊李台卿》);以月喻女性:“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陈子昂《盛遇》),此处的月隐指武则天。其余古人常用“月眼”、“月面”喻人,前者取月之明,如“容光照人”;后者取月之圆,如“圆姿替月”等。也有以月喻光阴:“明明千秋,如月在水”(李白《漂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等,这便是月这个喻体的多义性。任何事物,非止一性一能,以是在事物比喻的利用上,就不限于一功一效,这便是喻体多义性产生的缘故原由。如“柳”,白居易取其柳叶之苗条的特色来比喻美人的眉毛:“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歌》);李商隐则取其纤细婉曲来形容女人之眉:“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和人题真娘墓》)。庾信则取柳枝的纤细款摆来比喻女人腰肢的纤细优柔:“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韩偓也是如此:“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频访卢秀才》)。刘义庆则取柳逢春而发、朝气发达来形容王恭的精神状态:“濯濯如春月之柳”(《世说新语》)。顾恺之则以柳先吐芽报春,又先落叶报秋,来喻人之早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晋书·顾恺之传》)等等。
3、比喻哀求新鲜、贴切
这是比喻能否取获胜利的两大要素,对付比喻利用的成功至关主要,缺一不可。在中国古典墨客中,前面已谈到,苏轼是个中做得非常成功的一位。他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贴相符情,新鲜而贴切。例如品茶之类诗作,古人述备矣。但苏轼的品茶诗确能独辟路子,让人拍桌赞叹。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墨客用古代的将相作喻: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诗中提到的汲黯为汉武帝时主爵都尉,为人正派无私,不知畏避,曾当面顶撞汉武帝,被武帝称为“甚矣,汲黯之戆也”!
盖宽饶,汉宣帝是司隶校尉,为人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许多皇亲国戚被他抓捕和弹劾。张禹,东汉和帝时官至太傅,录尚书事。为人敦厚节俭,关心民生。但在邓太后临朝后,为保禄位,不敢有所作为。墨客认为:用“雪花”、“雨脚”之类自然物来以物比物,形容惠建茶之美,这不敷道。必须用汲黯的憨直和盖宽饶的刚猛来比喻惠建茶的苦硬之气味,再用张禹不失落为贤相但又苟且保位的人生批评此茶的美中不敷。用上述历史人物的得失落批驳来比喻茶质、茶性,确实是发人之所未发,新颖又贴切,清人纪晓岚评曰“将人比物,脱尽用事之痕,开后人多少法门”(《阅微草堂条记》)。
苏轼不但用历代将相喻茶,还将茶比作美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喷鼻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
苏轼还用咏茶品茶来张扬正气、鞭笞时政、贬责小人,将日常生活引入政治范畴。将小事写大,这是苏轼常用之法,个中大量通过新颖贴切比喻,如上面说到的《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诗末了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更是对以好茶钻营朱门小人的讥讽。
在《荔枝叹》更是直接指了贵族官僚借贡新茶向皇上争新买宠:“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直言:“我愿天公怜小儿百姓,莫生丽人为疮痏”,充分表现他同情茶农,鞭笞苛征重敛。个顶用“丽人”喻茶,以“武夷溪边粟粒芽”比喻武夷山的名茶小龙团,皆新颖而贴切。苏轼有时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实在也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是苏诗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继而边咏边叹:名茶能给人充分的享受却不免悲叹名茶屈辱:“团风与葵花,式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实际上是自己人生遭遇的叹喟!
当然,将比喻利用的新鲜贴切,在中国古代墨客中并不但有苏轼,墨客很多,诗例大概多。例如比喻一样平常是将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事物,通过比喻变得详细可感,但有的也反过来,以抽象、模糊、陌生物作喻体,显得新颖新奇,如“清闲飞花轻若梦,无边幽雨细如愁”(秦不雅观《浣溪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林逋《山园小梅》);“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一样平常用花比喻女子,刘禹锡却用来比喻男人:“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之九);又如《邶风·柏舟》,连用两个否定副词“匪”:“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此来表示“我心”之刚毅不渝;《小雅·斯干》中,连用“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四个比喻来刻划建筑物线条的整洁划一;《魏风·硕鼠》中,三节中连用“硕鼠”开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皆是副词连用或实词重叠,但并不以为啰嗦,反而以为新颖新奇。白居易的《女羽士诗》“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以花来比美女,这是常态;苏轼却倒过来,用美女来比喻名花:“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海棠》)。刘因的《饮山亭雨后》云:“山如翠浪经雨涨,开轩似坐扁舟上”,其比喻又何其新鲜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