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简介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
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可见从前他生活情状很困窘。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
由于仕途落拓,末了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鼓吹隐逸思想,文意清新洗炼。
《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

七律《望蓟门》描述边地景致,抒写立功报国的壮志,写得雄浑壮丽,和他的其他诗篇风格不同。
这是他集中仅存的一首七律,也是他仅有的一首边塞诗。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三十六首。

唐诗鉴赏唐代诗人祖咏|丘为诗词名篇赏析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诗鉴赏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以是墨客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髓精辟。
由于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敷以融化积雪,以是才有残雪。
“秀”

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奇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详细描述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嵬峨、峭拔,也解释积雪很厚。
正由于山高雪厚,远了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真切,化静为动,使画面增长了生气。
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称圆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范例特色。
“暮”字解释这是傍晚。
“林表明霁色”一句,描述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
由于是夕阳,以是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通亮、夺目的特色。
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溶解,接管了大量的热,甚至比下雪时景象更冷。
墨客捉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
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通盘托出。

然而,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弦外之音。

诗人为什么采取比拟的手腕,将终南山与长安比较,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通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阴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光鲜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故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爱慕神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祖咏诗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墨客描写他到深山中的苏氏别墅游览的情景。
全篇措辞洗炼,造语新奇,格律严谨,意境清幽,是盛唐五言律的一首精品。

开始两句点明别墅座落在深山幽僻之处,并抒写自己一到别墅就产生了隐逸之情。
叙事干净利落,开篇即点明主旨。
以下,就从各个角度写景抒怀,详细阐述这个“临幽欲隐”的主题。

中间四句写景极美妙。
嵬峨辽阔的终南山,充当了这座别墅的门窗。
住在这所别墅的人,推开门窗就能尽览奇秀的山色。
而那一道从终南山流出来的沣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别墅的园林。
由此别墅主人自然又可以常常不雅观赏青山、园林的奇丽倒影了。
这两句描写别墅环境的柔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
奥妙之处是采取借景的手腕,借窗户绘南山,借园林写沣水,在小景、近景中蕴藏着大景、远景,这便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竹覆”、“庭昏”二句早年景转入近景,描写别墅园庭。
墨客惊异地看到:掩蔽着别墅的竹林,还覆盖着耐久不化的白雪;只管还没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笼罩在浓重的阴暗之中。
这两句诗,用字非常精髓精辟。
“经冬”,表明了这时已是春天;“未夕”,解释这是日间。
“覆”字表现积雪很厚。
在春天里,还有那么厚的积雪覆盖着竹林;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
这景致多么新奇呵,可见别墅所处阵势很高,而且周围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挡了阳光,因此特殊清冷和幽暗。

古人评这四句诗“极力出奇”(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这四句诗的确写出了新鲜的、不同平凡的深山幽景。
“庭昏未夕阴”一句,是自晋宋墨客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中的“庭昏见野阴”一句化出,但二语所写景致侧重点不同。
颜诗是从“庭昏”显出旷野之阴;祖诗只写“庭昏”,却以“未夕阴”来烘衬。

末了两句,“寥寥人境外”,写墨客的感想熏染。
置身在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分开了尘世,全体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境中,统统烦恼、杂念全都消逝了。
于是,他悄悄地坐下来,清闲地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
全诗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没有声息。
墨客在篇末表现自己闲坐听春禽,以声音通报出春的讯息。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祖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
气虽不高,调颇凌俗。
”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一斑。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疆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幼年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诗鉴赏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实为“一到燕台”,四字倒装,既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哀求,同时,起笔就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墨客初来有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不雅观,面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传达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想熏染。

客子因何而惊呢?首先是由于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震天。
此句借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明。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隆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寒冷,何况又下雪,加之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更兼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大,又积得如此之厚,且不说它是若何的冷了,便是雪上反响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以托出一个“惊”字。
这是向远处望。
向高处望,则是在朦胧曙色中,统统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表现出汉将营中持重的派头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墨客心灵震荡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
条件如此艰巨,任务如此重大,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何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凄凉景象,反而壮伟非常。
这是向前方望。
“疆场烽火连胡月”这是进攻的态势。
墨客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卫大唐的边陲重镇的。
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传染下,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
墨客虽然从前不能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缮写公函),后来弃文竞武,定西域三十六国,然而见到三边如此壮气,却也年夜志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诗人终军,向天子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迎刃而解,圆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描写望中所见,抒发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振奋民气。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迁移转变之痕,在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丘为

丘为简介

嘉兴(今属浙江)人。
天宝进士,曾官太子右庶子。
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卒年九十六。
其诗大抵为五言,多写田园景致。
原有集,已失落传。

题农庐舍

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丘为诗鉴赏

这首淡逸自然的五言古诗,描述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屯子风尚画。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起句以夷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诗句,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东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特殊是一个“绿”字,似心不在焉,信手拈来,实见出作者驾轻就熟的“炼字”功夫。

紧接下来的四句是写田舍春忙。
“湖上青既早,田家日不闲”是概括地写。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是详细地写。
塍是田埂。
耒耜,这里泛指农具。

湖色青青,农夫们在田间躬耕不辍。
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夫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
这是一对联语,对仗工致。

结尾两句是写农夫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安歇。
饭牛便是喂牛。
关即门闩,闭关便是闭门。
傍晚时分,农夫们给勤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安歇。
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夫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须要及早安歇,这从一个侧面蕴藉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夫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生理状态。
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期间,农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墨客因此一个察看犹豫者的欣赏态度来赞颂田舍生活的。
他对农人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空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
从这首诗的情调,我们也可隐约看出墨客与世无争的神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