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望月怀远歌诗,是《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歌很简短,但情意绵绵,重章叠句,萦绕不绝。诗歌大致是说,玉轮出来,多么通亮;见到心上人,心上人漂俊秀亮。身姿窈窕,步态轻盈,你这样一个妙人儿啊,让我思念不已,让我内心烦忧。诚哉诚哉,清韵天籁,此确堪称为千古望月怀人之祖。
后世的月下怀人歌诗,承继风骚传统,于唐朝以前,呈现出清丽绵密、深情典雅的光鲜特色。现在,我们再大抵欣赏品读几篇。
《诗经·陈风·月出》之后写月下怀人主题的名篇,首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闷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游子思妇苦相思。诗歌的大存问思是说,明月啊,为何这般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夜里忧闷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徘徊不已。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出门独自彷徨,满心愁苦该当见告谁呢?伸颈了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不由沾湿了衣裳。
而诗中此“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如斯,大约反响的现实便是汉末文人客游求宦不得,仕途阻滞,跋前疐后。因而,这样情态条件下的月下忧闷,才真的能离人不远,具有光鲜的时期意义和穿越千古而打动人心的真切力量。
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历代都有仿照之作。较早和较有名的是西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陆机诗里有“揽之不盈手”的巧思,是说想揽月光入手却不可得,这样的说法,化无形的皎洁月光为有形的可把握于手中的“离思”—“丽丝”,是一个天才的文学首创,或启示了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之“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欲上上苍揽明月”。
南北朝时南朝宋代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曰: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玩月”便是赏月之意,诗歌描写精密,从玉轮东升起笔直写到“归华”玉轮落下。然而又不拘泥于一夜内所见玉轮的样貌,再加上对付月下“客游”“仕子”感想熏染的揣摩映现,朴拙深切,景情交融。
而从细节上看,“十五的玉轮十六圆”,鲍照诗里有“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之语,此处的“三五”与“二八”,则分别指农历的十五日和十六日,这是指玉轮最圆最皎洁的两夜。而诗句“千里与君同”,便正是当今盛行歌曲中所唱“明月千里寄相思”之意了。
远远近近,月下徘徊,以己之思,推己及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望月》诗云:
今夜月光来,正上相思台。
可怜无远近,光照悉徘徊。
南朝梁代何逊《望月牙示同羁诗》歌曰:
初宿长淮上,破镜出云明。
今夕千余里,双蛾映水生。
的的与沙静,滟滟逐波轻。
望乡皆下泪,非我独伤情。
“望乡皆下泪,非我独伤情。”何逊此诗中丰裕着动听的思乡情,而其“滟滟逐波轻”之语,或远启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滟滟随波千万里”。
今夜月光来,千里与君同,早期的望月怀远诗歌,在体式、抒怀上多有开拓,清丽典雅,耐人寻味。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