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塘古桥——古桥悠悠荻塘路
荻塘,为古老的水利工程。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吴兴太守殷康始筑荻塘,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田千顷。嘉泰《吴兴志》云:“荻塘得名,苕溪、蘋洲之类,以其生荻之多也。”荻塘历代都有疏通或重修,东晋末年,太守沈嘉重修,改名吴兴塘,一贯沿用至唐朝。唐贞元八年(792),刺史于頔主持大规模修建,“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在塘北岸筑堤岸,两旁植树,供行人车马利用,民颂其德,改名“頔塘”。唐代开东苕溪航线,货色由东苕溪北运自湖州,经頔塘至平望与江南运河相接。南宋上塘河不通,开奉口河,漕舟自杭州改走今奉口河与下塘河,至奉口沿东苕溪至湖州再沿頔塘至平望,现被称为江南运河“西线”。荻塘在湖州城东,故亦称东塘,明万历湖州知府陈幼学修荻塘,朱国祯撰《修东塘记》以志。
秋日夕阳下的荻花
清康熙乌程县图里的荻塘
荻塘水陆并行,既是水利举动步伐,又是交通举动步伐。光绪《乌程县志》载:“运河即官河,在城东,漕船经此。又东经八里店、升山、旧馆、祜村落、东迁,至南浔镇入江苏震泽县界。”荻塘运河自古繁忙,本日的长湖申线仍有“中国的小莱茵河”之称。荻塘自然景不雅观和人文景不雅观领悟一起,“荻塘帆影”曾是吴兴十景之一,吸引不少文人为其吟咏。唐皎然《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中就有“画舸悠悠荻塘路,真僧与我相随去”。宋沈与求有《舟过荻塘诗》描述:“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落日一篙桃叶浪,薰风十里藕花喷鼻香。”清范锴《荻塘诗》说:“暮霞初起日西衔,岘弁遥空涌翠岩。无限离情愁望远,荻塘波景送春帆。”
荻塘是官塘,是可通车马的官道,历代都沿塘设驿馆,接送来往官员和名流,又沿塘设急递铺,今织里镇境内设有升山、太湖等驿馆和晟舍、骥村落两个急递铺。荻塘乃至可以骑马驰骋,俞睦的《荻塘诗》云:“两岸晓风杨柳直,王孙得意骋骅骝。”荻塘官道上自古多桥,嘉泰《吴兴志》载:“右十八桥系自迎春门至浔溪一带官塘通泄溪流入太湖与近湖诸溇脉络贯通畅止。”同治《湖州府志》载“以上三十九桥为运河北岸陆达南浔,水泄北塘河入太湖之道”,桥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1934年4月至1936年5月,民国政府全面启动湖嘉公路培植,个中的湖州至南浔段基本与荻塘北岸的官道或并行或重合,荻塘古道从此失落去了作为陆路交通的代价。现今的318国道湖州到南浔段便是在湖嘉公路的根本上历经多次改建、扩建而成的,曾经的三十九座古桥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被拆除和废弃了。只剩下了织里段晟舍塘桥与东塘桥两座单孔石拱桥。荻塘因兼为纤道,紧贴河道的晟舍塘桥和东塘桥也是纤桥。如今,维修后的晟舍塘桥和东塘桥抖擞了古韵新姿,彷佛在诉说頔塘古老的历史。
1. 晟舍塘桥,位于织里镇南荻塘运河和晟溪交汇处,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南侧面向荻塘题写桥额“晟舍塘桥”,北侧题写“同治己巳年重修”。桥面不宽,无护栏,听说方便纤夫行船,桥上镌刻两副楹联,北侧的楹联云:“循吏留成梁,遗爱何如郑东里;良臣曾会驾,题名犹记李西平”,个中包含大量的信息。荻塘是官道,塘桥是循吏官作,司马迁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紧张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明、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东里是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役夫产所居地。塘桥就位于郡城东,桥北为繁盛的市聚,据同治《湖州府志》载,“绵吴兴而东,皆平川沃野……违城一舍许曰晟溪者,闵氏世居之”。晟舍之名,“相传唐李晟领兵舍于此”,李西平便是李晟,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
晟舍塘桥
晟舍塘桥别号黄闵桥,应为谣传。嘉泰《吴兴志》的荻塘十八桥里有黄闵桥无晟舍塘桥,弘治《湖州府志》有黄闵桥无晟舍塘桥,万历《湖州府志》有晟舍塘桥无黄闵桥。崇祯《乌程县志》第一次同时记载了晟舍塘桥和黄闵桥,同治《湖州府志》的荻塘三十九桥中属于晟舍界一共有四座,龙门桥、黄闵桥、潘杨桥、月影桥,光绪《乌程县志》载龙门桥一名晟舍塘桥,东三十里,北为晟舍村落,黄闵桥东三十里,清光绪十九年(1893)的《乌程县五里方图》分别标注了晟舍塘桥和黄闵桥。由此可知晟舍塘桥与黄闵桥并非同一座古桥,黄闵桥位于晟舍塘桥东,两桥相距不到500米。
塘桥南侧还有一幅楹联:“九曲南来,浪透龙门三汲;五湖北控,云连虹彩千层。”非常有气势,同治闵宝梁编撰的《晟舍镇志》载“塘桥,别号龙门、塘门”,因此晟舍塘桥一桥三名,三个不同的含义。晟溪与荻塘的交界处,被称为“塘门口”,水面开阔水流也不慢。塘门口是交通要道,塘桥连接晟溪两岸,桥西堍有渡口,要过荻塘往塘南乃至双林,必须在此摆渡。那渡口,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龙门渡”,“龙门晓渡”是晟舍一景,很多人写过诗。凌庚《龙门晓渡》诗:“招招趁晓聚鼓噪,短艇如梭水面抛。父老犹传龙古渡,当年撑进到塘坳。”凌介禧也有《龙门晓渡》诗:“浩浩龙门古渡头,东来红旭影横流。”龙门桥视野开阔,站立桥上可眺望荻塘上的百舸争流、船队似龙。
塘桥曾经连塘路
东塘桥
2. 东塘桥,位于织里镇旧馆村落旧馆码头东首,光绪元年(1875)重修,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南宋嘉泰《吴兴志》、弘治《湖州府志》都记载有旧馆桥,同治《湖州府志》的荻塘三十九桥中属于旧馆界的有西桥、陈家环桥、小桥,光绪十九年(1893)的《乌程县五里方图》东塘桥位置标注的是陈家环桥,因此东塘桥俗称陈家环桥。桥北侧保存了一副楹联:“南来青水,殿夸降龙喜林佛寺;北去白漾,庙骑伏虎脊境灵山。”详细地描写了东塘桥四周的环境和景致,南来青水,指荻塘对面的青水河港,北去白漾,指旧馆村落后的白漾湾,殿说的是喜寺殿。
桥西有民国荻塘碑亭和《重修吴兴城东荻塘记》碑。民国十二至十七年(1923—1928),荻塘大修,南浔富商庞莱臣发起:堤岸全部用石不如兼用水泥,粘而且固,石可近取于升山。经众议赞许,成立塘工董事会卖力修建工程。历时五年竣工,翌年刻《重修吴兴城东荻塘记》碑。吴兴许文浚撰文,江宁邓邦述书并篆额,吴县周梅谷刻字,并在旧馆筑建了荻塘碑亭。碑高约3.5米,宽1米,阳面刻碑文,阴面列捐款单位、姓名、金额及进出清单。工程以旧馆东塘桥为中点,自东塘桥迤东至南浔镇西栅口,由南浔卖力;自东塘桥迤西至湖州城东二里桥由湖州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