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136x69cm/水墨設色/辛丑年
“湖光山色两合适,心醉神亦迷,几番清雾聚而散,光阴挥指弹。风动呢喃,拂煦轻泛,临水望微澜。”岸上山石耸峙,树木林立,云气浮动,湖里波光潋滟,水汽弥漫(图一及图二)。
图一
图二
湿润的水汽从湖上蒸腾而出,溢满全体画面,这种湿润若隐若现,藏在泥土里,藏在树叶中,藏在远山间(图三至图五)。果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图三
图四
图五
仿佛站在山上向下眺望,超越近前的山石,岸边有一座宽敞的院落赫然映入眼帘,院落建在一片树林中,院中有两人正举起羽觞对酌,桌上美酒佳肴,辅以湖山美景,畅快淋漓,对饮成趣(图六及图七)。画面正中两座高峰笔直矗立着,巍峨持重,半山腰云烟浮动,衬托得院中之人十分微小(图八)。
图六
图七
图八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在旷阔的天地间人仿佛是一缕若有若无的存在,“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调理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每每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中国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缘故原由便在于此。”
为了表示高山的高耸特质,作者刻意阻断不雅观者的视线,不雅观者仿佛想尽办法也无法穿透面前高山的阻隔,从而产生仰视的崇高感和空间的阻隔感。于是高山变得很大,人变得很小,神圣感便油然而生。
既然有对视线的阻断,让不雅观者体会到人的视线的有限性,那么也会有对人眼视觉的超越。画中大山背后空出的空间,若隐若现着远树远山远水(图九)。
图九
画面仿佛仿照的是无人机,飞在高空中,地面的远近空间有四层,一层一层地展开,从最近处的山石,再到水岸,穿过树林,到画中央的大山,末了到远处云气环抱的山顶,视线不断穿越和延展。传统山水画宏不雅观的视角下,拉开了自然与人的间隔,犹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传统山水画的宇宙不雅观。
既然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犹如蜉蝣一样短匆匆地寄生在这天地之间,不如着眼当下,及时行乐,正如画中对酒之人。
“一杯驱世虑,两杯反天和。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他的好朋友元稹的,诗中描写生命犹如太阳一出就消逝的清晨藠头叶上的露水和只开一天的木槿花一样短暂,白天很短,春天很短,生平的好日子很短,不如阔别尘世鼓噪,寻一世外桃源,得一山中心腹,便是皆大欢畅,相知相惜,对饮成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传统山水画之以是那么令人着迷,是由于它在空间之中再造了一个空间,而这里可游可居,可望可行,它是灵魂的寄居地,是心灵的净土。
我们会在一株平凡的树,一丝荡漾,或者是一块坚硬的顽石中创造作者授予它的感情思想和品质,它是可以细读,可以揣测,发人深省的。
周古天 《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
尺寸 13669cm
作者简介
周 古 天
周古天,字固田,1963年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阜宁,卒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
2001年至2006年受聘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书法篆刻课程。2006年至2011年受聘于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任教书法篆刻、山水画课程。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事情室画家。
出版《周古天画集》上海画报出版社,《周古天画集》上海公民美术出版社,《周古天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年夜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容许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