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廉明(反腐倡廉)
三、谨慎(谦逊)
四、风气
五、用人(组织、干部)
六、领导(干部)
七、联络
八、气节(情操)
一、基层(根本、实质)1.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释义:纵然是州县里的小官吏,只假如老百姓的事情,一点一滴都要关心。这联诗说的紧张是为官的态度。
用法提示:郑板桥沉居下僚数十载,所见所闻,皆是民生疾苦。以是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的切身感想熏染。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公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是民生事情要努力的方向。保障和改进民生没有终点,民生事情只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不懈。在公函写作中,在讲到与公民群众打仗最多的基层部门磋商做一个什么样的官、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时候,可以用到这句话,或举郑板桥的例子,或直接引出下文。
2.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
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释义:宰相都是从基层干部中磨炼上来的,而猛将都是从军队中摔打出来的。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殊是高层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事情履历的人中选拔。
用法提示:这句话很能表示韩非的思想特点,也是他选拔官员的一向标准。在公函写作中,说到选拔、提干等事宜的时候,我们不妨加以佐证,会更有说服力。比如,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才能更好地树立群众不雅观点,知道国情,知道公民须要什么。
3.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出处: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择官》。
原文:“上疏曰:‘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治天下者”,又作“理天下者”。
释义:管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这里的“人”指的是用人,而不是公民。
用法提示:以人为本,表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的根本宗旨。但是这句话里的“以人为本”,不因此公民为本,而因此用年夜大好人为本,说的是干部选拔、培养的主要性。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任务,由于浩瀚的事务须要他们详细办理。所选是贤良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延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以是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管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
4.孰知不向边庭苦,纵去世犹闻侠骨喷鼻香。
出处: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原文:“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去世犹闻侠骨喷鼻香。”
释义:谁不知道奔赴边陲从军的艰巨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去世也无悔无怨。传达出一种从容无畏、当仁不让的决心。
用法提示:“纵去世犹闻侠骨喷鼻香”一句尤其著名,听说楚留喷鼻香这个名字便是古龙在这里得到的灵感。“边庭苦”,偏远山区、国家边界又何尝不苦呢?偏远山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为改变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奔波繁忙;边防战士勇担肩上的任务和义务,践行精忠报国、铁心戍边的铮铮誓言。这种无私奉献、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去世忽如归”的英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把稳:这联诗的“边庭”二字,限定了写为难刁难象的身份。
5.官之至难者,令也。
出处:明·海瑞《令箴——示进士奚铭》。
原文:“官之至难者,令也;令之以是难者,政也。”
释义:最难做的官,便是县官。解释了基层官员的困难性和主要性。
用法提示: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事情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主要岗位之前必经的磨炼过程。我国现在有几千个县,每一个县的事情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县级官员要卖力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去世等大事小情。以是,县级的每一个决策,看似微不足道,但其所影响的却是十几万乃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再者,县级事情承上启下,既要对上卖力,又要与老百姓“亲密打仗”。因此,须要非常谨慎,加以重视。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来说,一是基层干部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二是县级领导须要选用有能力的人才,三是脱贫攻坚方面。
6.路远莫致倚逍遥,作甚怀忧心烦劳?
出处:东汉·张衡《四愁诗》。
原文:“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作甚怀忧心烦劳?”
释义: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形容心有所思,踯躅不安。
用法提示:张衡首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发明了地动仪,而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四愁诗》可以说是七言诗的前身,由于在他以前是没有一句七字且不带“兮”等语气词的诗的。在公函写作中,“作甚怀忧心烦劳”中的“作甚”可以被授予适当的内容,如人生的空想、肩上的任务、背负的义务等。由于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以是我们要把它们放在心上。比如,“路远莫致倚逍遥,作甚怀忧心烦劳?”社区事情说小不小,更不轻松,我们要时候把公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原文:“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释义:脚底受寒,随意马虎惹病上身;百姓穷苦,随意马虎导致国力衰退。比喻:要重视事物的根本。
用法提示:“足寒伤心”只是比喻,“民寒伤国”才是重点——强调根本的主要性,尤其是群众根本。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其感情被侵害了,对国家失落望之极,则政权就会有被颠覆的危险,这个国家就不会稳定。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与群众路线有关的文章中,形容群众路线的主要性;“寒”,意味着吃不饱、穿不暖,以是这句话也可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等方面。比如,“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便是坚持“群众路线”,历来重视群众根本,并且秉持着“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的信念。
8.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出处:北宋·胡宏《知言·好恶》。
原文:“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气有性,故其运不息;德有本,故其行不穷。”
释义:河流有源头,以是流水不断;树有根,以是一直成长。比喻:办事要开源固本,才能求得不断发展,看问题要追根溯源,才能捉住实质。
用法提示:俚语“水有源,树有根”也是这个道理。在公函写作中,这个道理的运用相称广泛,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使社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扶贫,不能只知道“输血”,更该当“造血”。如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不能以索取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那种“寅吃卯粮”的索取与毁坏迟早会使地球走向灭亡。比如,“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对付扶贫而言,不应该给救援款了事,而应该精准扶贫,找准项目使穷苦者走永久脱贫之路。
9.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出处: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政体》。
原文:“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释义:治国就像种树一样,只有树根稳固,不易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形容根基稳固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如果场合很大、参会人的级别也很高,则可以用此二句就“治国理政”论述一番。实际上,“治国”二字可用可不用。由于很多事情实在都像种树,须要根基,如治学、治企,家庭、奇迹等,无不可用。比如,“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根本不动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断推进,发展就能更上台阶。
1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释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强调根本、根本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道,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非常繁芜名词,道家用,儒家也用,兵家还用。在公函写作中,它可以阐明为“根本之上的统统”。根本便是“1”,其他统统都是“0”。只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才会有代价;如果前面的“1”没了,那么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凡事必须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辅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下来,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实行规范、制度和体系。
11.求木之父老,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起源。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臣闻求木之父老,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起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释义:想要树木成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比喻:要想事物成长繁盛,必须看重根本。
用法提示:《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最为著名的上疏之一,他的本意是为了奉劝逐渐追求享受的唐太宗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看完还给他写了复书,即《答魏徵手诏》。在公函写作中,这个道理可以用到的地方就太广了,它的工具可以是学习、奇迹、党建、外交等,统统须要夯实根本的事情。比如,“求木之父老,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起源。”两国关系如大树,不断发展,枝繁叶茂,达到本日的高度因此双方遵照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为根本的。
12.落实在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出处:南北朝·庾信《周五音调曲·徵调曲》。原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实在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羣盗奔。”
释义:吃到树上结的果实,想到了却果实的树;喝到了河中的水,想到了河水的来源。比喻:不忘根本。针言“饮水思源”就来源于此。
用法提示:庾信是南朝与北朝的集大成者,他先在南梁,后入西魏,又入北周,饱尝分裂时期特有的人生酸楚,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一篇《哀江南赋》,不知让多少后世文人为之辗转反侧。至于这两句骈文,庾信以生动贴切的文学措辞表达了至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又以审美的办法将这些思想文化积淀入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人格境界,让我们在接管外来知识、面向未来的时候,念念不忘本来、戴德本来。在公函写作中,在说到本源、戴德等内容的时候,别忘了庾信的这句“金玉良言”。
13.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出处:南朝宋·鲍照《梅花落》。
原文:“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东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释义:(杂树)纷纭随风飘落净尽,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却没有抗寒霜的实质。比喻:色厉内荏,外强中干。“飚”,即飙,指狂风。
用法提示: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争相歌颂的工具,鲍照也不能免“俗”:中庭杂树林立,偏偏咏叹梅花。为什么呢?墨客在后面给出了答案。表面真实与实质真实的关系是繁芜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面征象非常明显,但它们并非事物的实质。这就哀求我们具备两种能力,一是透过征象看实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二是要像梅花一样,有抵抗困难恶劣的环境的实质。做人也好,干事也好,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南宋·朱熹《不雅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义: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由于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运送活水啊!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有针言“源头活水”。
用法提示:朱熹是一位文学教化深厚、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不仅长于考证,长于研究,而且能诗会词,具有文艺创作才能。据黄宗羲所说,当时以及后世对朱熹及其思想的崇拜,已经达到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空前盛况。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学习,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勉励人们要博学知书,精湛学问。二是根本,天下是不断变革的,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源头。毕竟,创造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做好任何研究事情应具备的基本本色和条件。
15.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
出处:清·沈德潜辑录《古诗源·古诗》,作者不详。
原文:“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
释义:采葵菜的时候不要伤了它的根,伤了它的根,就长不出新的葵苗来。比喻:干事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伤及根本,要顾及长远利益。
用法提示:有了根本,才会有后续的发展;相应地,根本都没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呢?而对付一个国家来说,公民则是根本。以是,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民本”方面,内容可以是民生、扶贫等。
16.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落火之主。
出处:清·唐甄《潜书·远谏》。
原文:“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落火之主。至于破家亡国,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
”
释义:长江大河决堤,一定要问罪于修建堤防的人;一户连着一户地被火点火,一定要问罪于造成失火的那个人。比喻:创造问题就要探求缘故原由,从根本上办理问题才会有质的飞跃。
用法提示:明清期间,封建制度的弊端沉渣泛起,很多有识之士著书立说、口诛笔伐,而他们又每每会给这种作品起一个“低调”的名字,如李贽的《藏书》,唐甄的《潜书》。《潜书》原名为《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改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在公函写作中,这句名言属于生僻用典,用之非常能给文章增色,尤其是在说到承担紧张任务、探求根本缘故原由的时候,引用更佳。比如,“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落火之主。”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抓惩处和抓任务雷同一,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执纪必严,同时要落实主体任务和监督任务,督匆匆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任务担当。
17.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出处: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
原文:“治天下者,不使利遗一孔,亦必致败,岂惟名爵独然?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释义:水流末了衰竭的缘故原由是水的源头没有了,树木的枝叶枯萎了,肯定是树根涌现了问题。比喻:凡事应从根本上找缘故原由。
用法提示:《草木子》是“元明史料条记丛刊”之一,这本书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在明人的条记中,颇为分外。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所强调的“根本”紧张是说创造问题之后,要深入探求其根本缘故原由,力求从根本上办理问题。以是,这句话可以用在文章中创造问题、办理问题的部分。比如,“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要从根本上办理教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就要深化教诲系统编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旋转不科学的教诲评价导向。
18.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出处:唐·李商隐《富平少侯》。
原文:“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释义: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掉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偏偏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对它偏有几分爱惜。比喻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环境,意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法提示: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用词也多富丽艳丽,金、银、彩、绣、玉,令人应接不暇。不过,“却惜银床在井头”中的“银床”并不是指用白银做的床,而是指井上的辘轳架,只是用来比喻轻贱的事物。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的独特性在于强调:干事要抓根本,抓主要的部分,尤其不能轻重不分、本末倒置。比如,若想做好事情方案,首先要摸清情形,搞深入调查研究,长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形摸准摸透。“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这种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形一定要武断杜绝。
二、廉明(反腐倡廉)
1.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出处:北宋·苏轼《范增论》。
原文:“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释义:世上的东西总是自身先糜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于其上。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才会为外物所侵害。
用法提示: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抵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个中贪污腐败问题是一个很主要的缘故原由。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性的事情,不能有少焉松懈。还须要把稳的是,“物必先腐”才是原文,而不是“物必自腐”。在公函写作中,此句诗可用于表达反腐决心的文章中。
2.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出处:前句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后句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释义:心灵不能被些许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不然会失落去操守、坏了大事;眼睛不能被外界的五光十色所诱惑,不然会被希望牵着鼻子走。这句话是后人拼接而成的,紧张表达了我国古代“慎微”“节欲”的思想。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在强调廉明自律的时候用再好不过了。比如,党员干部要培养、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掌握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出处:清·林则徐两广总督府对联之下联。
原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壁立千仞”出自西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这天剑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子曰:‘(申)枨也欲,焉得刚?’”
释义:千仞绝壁之以是能巍然耸立,是由于它没有世俗的希望。比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希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用法提示:刚是指坚硬、武断、倔强。林则徐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官宦要像岿然不动、高耸壁立的山峰那样,杜绝私欲,刚毅刚烈不阿,特立世间,才能做仁人清官。“无欲”不是禁欲,人是有各类希望的,但是凡事都有个限度,“度”的把握至关主要。希望多了、高了、大了,就要滋长贪鄙之心,就走向了反面,被欲羁绊,被欲拖住,被欲迷惑,被欲淹没。比如行贿受贿,如果一个人连腐败的希望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腐败的事呢?这种“釜底抽薪”的不雅观点、办法,或者说哀求,必是党风廉政培植的不二选句。
4.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与其有盘剥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释义:管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该当以仁义为利。有针言“以义为利”。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既可对外,说国际互助;也可对内,说管理国家,管理国家不应以财富为利益出发点,该当以仁义为着眼点。领导干部,共产党员,事事都该当“以义为利”,那样才会走得更远,路也更宽。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涯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代价。
用法提示:义利之辩,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公函写作中,此句诗可用于表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我国主见君子义以为质,倡导互助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精确义利不雅观。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把面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沉着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比喻: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机遇成熟轰轰烈烈干一番奇迹。
用法提示:《诫子书》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而那一年,也是诸葛亮离开这个天下的时候。纵不雅观全篇,诸葛亮反复强调的便是一个“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当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须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暴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7.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出处:明·李开先辑录《一笑散》,作者为元人,姓名不详。
原文:“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先生长西席下手。”原题作“讥贪狠小取者”。
释义:在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在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在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概括了贪婪之徒暴戾恣睢、贪得无厌的可憎嘴脸。
用法提示:这话说得可算是相称狠辣了,却给我们供应了做官的反面范例。曾经有位弓箭师傅对李世民说:“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做人干事,贵在心直、心正。官心不正,一定败坏党风政风,侵害党心民心。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慎独、慎微、慎初、慎权、慎好、慎言、慎行。阔别一塌糊涂,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契取巧,更不能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在公函写作中,说完反面范例,后面可以接“八项规定”等内容。
8.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释义:软弱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形容一种形单影只、清风两袖的气质。
用法提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辟“清风时评”栏目,针对中心主要反腐倡廉法规条例出台、重大范例案件查处、作风突出问题纠正、廉政文化培植等方面撰写评论文章,用事实说话、让理性交手,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针砭时弊,助力反腐倡廉事情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心重拳反腐败、纠“四风”,激浊扬清,使清廉、清爽、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一种触手可及的新觉得,一种活气勃发的新气候。在公函写作中,将这联诗放于一文之首,可以起到“起兴”的浸染。
9.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出处:明·于谦《入京》。
原文:“绢帕蘑菇与线喷鼻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释义:两手空空进京而去,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表现了诗人为官清廉、不愿与世浮沉的铮铮铁骨。针言“两袖清风”最早见于此诗。
用法提示:于谦生活的那个时期,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以是他的很多诗作都为此而发。在那攀高结贵、趋炎附势的世道里,于谦能做到“两袖清风”,的确难能名贵,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公民公仆不但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更是指为公民做事、全心全意为公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党政干部,廉明奉公,“两袖清风”和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是应有的精良品质。无论是在本地事情,还是去外地互换,都要行得正、坐得端,正如那句俚语所说:“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
10.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出处: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是一个针言,出自刘劭《人物志》:“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
用法提示:这封信是顾炎武写给他的外甥徐元文的。大人物的外甥也是大人物,这位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实在“其本在于养廉”这句也很主要——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明的美德。只是三句全用难免不免太长,不过还要视文章篇幅大小决定。“激浊”和“扬清”是两个带有光鲜感情色彩的动词,可以看到,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做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勇往直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齐心专心为民、秉公办事,是很多场合都会谈论的热点问题,“激浊扬清”“养廉”都是很好用的词。
1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出处: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原文:“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释义: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清洁,才知义公六根清净的心境。形容我们的心也该当犹如这莲花一样平常,不染尘埃。
用法提示: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其声势曾一度压过儒家和道家。而唐代墨客和僧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尤其是山水田园派墨客,如王维、孟浩然等。这首诗便是孟浩然游大禹寺义公禅房后,写给义公的。诗中不仅有自然风光,也有如莲之心。在公函写作中,说到廉明自律的时候一样平常都会用莲花作喻,而且这联诗不算常见,很有“追新”的效果。比如,“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自然生态要山净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净水秀。
12.时人谩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
出处:明·祁顺《廉泉亭》。
原文:“山下流泉自古清,百年华构几经营。时人谩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
释义:当时的人都说这井水清澈,有廉明之姿;殊不知,这井水从来就不在乎这些浮名。比喻:廉明是发自本心的,是没有功利色彩和求名心思的。
用法提示:廉泉亭确有其亭,就在安徽合肥包公祠。明朝的时候,有人在祠中的古井上盖了一座六角攒尖亭。听说,曾经有个太守喝了这口井里的水之后,头痛不止,由于他是一个贪官,以是人们就把这口井叫作“廉泉”,把那座亭叫作“廉泉亭”。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阐释廉明问题的两个方面——心与名。比如,“时人谩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真正的廉明是发自内心的,倘若追求廉明之名,则变了味道。
13.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出处:明·杨继盛《言志》。
原文:“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上苍。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释义:大丈夫若想芳名永传,第一便是要建立功名而不应该梦想钱财。表达了墨客淡泊名利、不为金钱所动的清高傲骨。
用法提示:凌烟阁是为表彰元勋而建筑的绘有元勋图像的高阁,有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可惜毁于战乱。发起的是李世民,画像的是阎立本,题字的是褚遂良。到了后来,凌烟阁已经变成了一种功成名就、万古长青的意象,如李贺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人万户侯”。杨继盛则强调,“第一功名不爱钱”。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看作成为领导干部的必要条件、底线。比如,“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廉明自律是为官从政的底线。
14.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出处:东晋·吴隐之《酌贪泉》。
原文:“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释义: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贪泉水),也究竟不会改变那颗廉明的本心。比喻: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与外界环境无关。
用法提示:这里有一个关于“贪泉”的传说。晋安帝时,吴隐之被派到广州去当刺史,途经石门(今广东省南海区西北)时,碰着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当地人说,这泓泉水名叫“贪泉”,由于纵然是清廉之士,只要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不信,他喝了贪泉的水,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重在强调个人清廉方面,尤其是个人与外界的比拟,用的时候须要把稳。比如,“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大公至正做人,老诚笃实干事,清明净白为官,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公民。
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观而不可亵玩焉。”
释义: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熏染腌臜,在净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现在多用来强调自律。
用法提示:这篇文章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作为一位资深的理学家,周敦颐能够写出如此“小清新”的笔墨实属不易,更值得我们品读和器重。在公函写作中,这两句并不一定要一起涌现,比较之下,“出淤泥而不染”用的频率比较高。而且可放段首,也可放句中。比如,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我们都要心有定见、行不越矩,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省和自律。再比如,古人多能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廉操守。
16.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刑法》。
原文:“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释义:享乐不可极度,极度就变成悲哀;人欲不可放肆,放肆就变成灾害。强调凡事不能过度。
用法提示:这个道理实在便是针言“乐极则悲”。《淮南子·道应训》载:“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根据事物的发展转化规律,一件事物一旦发展到了顶峰,一定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一个人的希望不能太过于放肆了,纵情声色,则疾病缠身;纵欲贪财,则要受监牢之苦。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无疑要用在党风廉政培植方面,用“过犹不及”的道理来见告领导干部不可寻欢作乐、恣情纵欲。比如,“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不能太过于放肆自己的希望,要学会克制自己,收敛自己的心性。
17.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养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释义:贤良之人,财产多了就会危害他们的意志;愚庸之人,财产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落。比喻:过多的财产,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用法提示:司马光曾写过一同族训,名叫《家范》,基本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精华所在。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尤实在用于党风廉政培植方面,提倡大家树立精确的“财富不雅观”,不要为财而做出一些越线出格的事情。比如,“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党员干部要自觉、自警、自重,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改造天下不雅观、人生不雅观、代价不雅观,不断增强党性教化。
18.但勖冰壶心,无为叹朽迈。
出处: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二)。
原文:“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叹朽迈。”
释义:心中一定想着冰清玉洁、努力事情,不要为年迈而哀叹。比喻:为官要清正廉明。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对那类到老无为、不能善始善终、破罐子破摔等问题倒是很有针对性的,写文章的时候不妨谈谈。比如,“但勖冰壶心,无为叹朽迈。”“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悲观、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稳定树立精确的政绩不雅观,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
19.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出处: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原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
释义:廉明的官吏,是公民的模范;贪赃的官吏,是公民的盗贼。比喻:廉明与贪赃势不两立。
用法提示:包拯生平廉明公道、秉直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议确定、疾恶如仇,与贪官污吏更是势不两立,由“贪者,民之贼也”一句便可窥知一二。在公函写作中,这两句话最适宜用来褒廉贬贪,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廉明的好处、贪赃的坏处,党内生活、社会风气等。比如,“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腐败之风盛行,必将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全体大局。从经济培植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共产党员必须清正廉明。
20.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原文:“因此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释义:贤明者与有智之士对付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以是要树立精确的代价不雅观。
用法提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有的官员为了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有的商人为了给子孙积累财富而劳累致去世,王符便对这一征象提出质疑。以前那些书喷鼻香门第、名流世家,都会有自己的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看重家教而不在意财物。在公函写作中,“为了后代”也是官员收受贿赂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以是在说到反腐倡廉的时候,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贻之以言”的不雅观点。比如,“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该当积极地为子女创造精神财富,而不是努力为子女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致使子女滋长
21.自非禄赐,一绝不受于人。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王昙首传》。
原文:“(王)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亦不得以为饰玩。自非禄赐,一绝不受于人。”
释义:只要不是俸禄或者赏赐,一分一毫都不会接管别人的。形容清廉之德。
用法提示:唐代前期是修史的“黄金期间”,相继问世了八部断代史籍,号称“唐修八史”,而且全部在“二十四史”中。个中,六部官修,两部私修——李大师和李延寿父子所修的《北史》和《南史》。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领导干部在廉明自律方面的一条哀求,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关于自律的,也可以是强调“防微杜渐”的。比如,“自非禄赐,一绝不受于人。”一个人能否廉明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降服的仇敌也是自己。我们共产党人该当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
三、谨慎(谦逊)
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因此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严重的事都因此轻微的事为开端的,重大的事都因此眇小的事为源头的。比喻:忽略小处可能会酿成大祸,要谨言慎行。
用法提示:从来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从浅到深”……反过来就不成了。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要防微杜渐,在创造问题的苗头后,都该当把问题处理在抽芽状态,防止小问题酿成大祸患。这句话对当前党员的个人教化具有主要的启迪。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化,树立和弘扬优秀作风,必须要从细微之处开始,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诲、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然后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公函写作中,在说到严明党内生活、旋转党内风气的时候,可以用此句来起兴,引出下文。
2.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因此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赌气泄掉。比喻:不把稳小事细节,可能会出大乱子。
用法提示:小小的蚁穴、细细的针尖都能“兴风作浪”,乍听起来,还真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也正是这种略带夸年夜的手腕,深刻地告诫了后世之人,事物眇小的渐变中每每孕育着巨大的质的飞跃,要对小事小节保持足够的复苏认识,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上加强教化,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无论是处理事情还是个人作风,都要谨小慎微。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哀求,比如,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教化,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谨慎做人干事,时候保持公仆本色。
3.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因此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明智的人,能够把稳到细微之处,长于创造事物的根本。“几”,通“机”,指事物变革的原由、征兆等。
用法提示:有人说“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以及“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陈设传》,这也没什么问题,由于范晔在《陈忠传》中收录了他的《清盗源疏》。但是,陈在前,范在后,所谓“出处”,应取前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从反面说的,用于鉴戒;“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是从正面说的,用于勾引。不过,两者的“用武之地”是一样的。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贤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动手。强调细节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把大略的事情弄得繁芜,有的人会由于忽略细节而前功尽弃。就拿反腐倡廉来说吧,只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哀求,勇于正视缺陷和不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教化正一正、把党员责任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天下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篇幅许可的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一句也可以加上。
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原文:“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魏策一》也有收录,先后未定。
释义: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轻,积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用法提示:文中的“臣”是张仪自谓,这是张仪对魏哀王说的话。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也是这个意思。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管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拔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共产党人不弃微末的决心。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把稳苗头,尤其是不好的苗头,可以用于客不雅观说理,或者对一系列的征象进行总结,后面可以是举例子,也可以是正面的办理办法。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戏子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戏子也哉。”
释义:人干事常常由于不把稳细节而失落败,聪明年夜胆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比喻:不良的嗜好、习气一旦养成,日后可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用法提示: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大胆果敢的人也多数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这是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对五代兴衰发出的感慨。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忽略小的细节,二是不要不把稳平时。“忽微”提醒我们要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通往腐败的不归路每每便是从细节开始的。“所溺”提醒我们要勤“正衣冠”,一天一次是不足的,须要“逐日三省”,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气,就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
7.当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雅·小旻》。
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当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释义:非常害怕而微微颤动,犹如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样平常。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用法提示:这一段中就有两个针言,“暴虎冯河”和“当心翼翼”。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多用于权力利用、廉政培植等党建方面,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气、一种哀求。比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实为公民所授予,为官者实为公民公仆,要做到“当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其位、谋其政,时候当心,处处小心。
8.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
原文:“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因此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释义:贤良的人,任务重大而干事谨慎;聪明的人,功劳伟大而态度谦让。这是在见告我们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
用法提示:这是秦攻赵前,苏秦对秦惠文王嬴驷说的话,他希望嬴驷能够做个贤者,做个智者。可惜,后来苏秦坚持“合纵”策略,反过分来对抗秦国。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个人的教化上,也可以用在成绩取得之后的勉励上。比如,“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在心里装着一个“谦”字,做到欲有所止,行有所忌。
9.睫在面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出处: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面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释义:睫毛就在面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来就在身上,还去何处求?比喻:目不见睫,人之无识;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背后是四位大墨客之间的公案。长庆年间,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争夺“首荐”名额。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出了一道试题,二人进入决赛。结果,徐凝被评为第一,位居第二的张祜就气鼓鼓地去了池州,向正担当刺史的杜牧抱怨。杜牧一听,便写下这首诗安慰张祜,顺便表达对白居易的不满。在公函写作中,颈联的这句反问最有代价,它可以是对现状的逼问,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反省。比如,“睫在面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在地方事情中,不能忽略最大略的规律,忘却最根本的原则,在大步朝前走的时候,我们始终要保持自己的初心。
10.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处:《孝经·诸侯》。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以是长守贵也。满而不溢,以是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和颜悦色。”
释义:居于上位而不骄横,虽然位高却没有危险;掌握礼节谨遵法度,虽然满盈也不会弥漫。比喻:谨慎有度,谦逊有节,可以避免灾害。
用法提示:《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不详,似非一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写道,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这种说法是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哀求为人处世要谨慎有度、谦逊有节,还可以用在廉政教诲方面。比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谦逊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艰巨奋斗的作风,不断攻坚克难、更加付出努力,努力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十二回《陈敬济被陷严州府吴月娘大闹授官厅》。
原文:“月娘听见大姐吊去世了,敬济娶唱的在家,正是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率领家人小厮、丫鬟媳妇七八口,往他家来。”以是也作“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释义: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形的形成,是经由永劫光的积累、酝酿的。
用法提示:平心而论,《金瓶梅》中不乏名言警句,很多我们现在都还在用。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兰陵笑笑生的原创,他也是改自东汉王充《论衡·状留》:“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在公函写作中,按照一样平常习气,这句话多是贬义,用来形容不好的事情。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对付“四风”问题,我们要态度光鲜,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12.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出处: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枯鱼过河泣》。
原文:“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释义:写封书信给鲂鱼和鱮鱼,告诫它们出入都要小心谨慎,别再大意。比喻:万事小心,免得遭遇祸难。
用法提示:《枯鱼过河泣》是一首作于东汉末年的汉乐府古诗。汉乐府古诗很少有诗题,一样平常都以第一句作为诗题,就像这首。这首诗以鱼拟人,警告人们行动要小心谨慎,以免招来祸患。在公函写作中,这一联尤实在用于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提醒他们谨慎用权、小心用钱。比如,“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反面范例是最有力的警示,可以让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受警觉。
1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怖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暗藏、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以是,君子要学会慎独。针言“君子慎独”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把稳自己德行的教化,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的工具多是领导干部,多用在有关修身、党建方面的文章中,侧重于谨慎和反省,便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比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很多贪腐官员在后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
14.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
出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十三年》。
原文:“臣(公孙圣)闻:‘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臣好直言,不顾于命,愿主图之。”
释义:长于撑船的人定会淹去世,长于作战的人定会阵亡。比喻:有本领的人会因轻忽大意而招致灾害。
用法提示:公孙圣,不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他是夫差的谋臣之一。不过他的“直言”并没有唤醒夫差,反而被夫差处去世,尸体扔在胥山之下。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艺高人胆大”的补充,即技艺越是高超,就越须要谨慎,环境越好,越须要小心。比如,“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在事情中敢作敢为、克意进取的同时,在做人上也要谦逊谨慎、戒骄戒躁。其余,“好战者必亡”一句还可以用于提倡和平发展等方面。
15.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出处: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
原文:“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谀谗申者,师道不明。正言切谏,身死无功。”
释义:喜好乘船的人每每会淹去世,长于骑马的人每每会摔伤。比喻:善于某一技能的人,每每随意马虎轻忽大意,遭到意外的失落败。
用法提示:这段话也是公孙圣对夫差说的话,那为什么和《吴越春秋》中的不一样呢?由于两本书的作者不一样,虽然都是记录险些同地方、同期间的历史,却也会在笔墨上稍有不同。毕竟,“史记”不是照片。在公函写作中,“好船者溺,好骑者堕”与“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意思相同,用法也相同,当然,后者还可以用于和平方面。比如,“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在现实生活中,如不引起重视、防微杜渐,这样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16.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
原文:“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甚至其大。”
释义:禁止事情于开端时随意马虎,抢救事情于闭幕时困难。比喻:小节易制,大错难救。
用法提示:这是东汉太常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同时也告诫我们,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从事情小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纠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这句话的意思有点儿像“扼杀在摇篮里”,便是还没等某种事情发生或者某种势力发展起来,就把它消灭掉,使它消灭在抽芽的状态。以是,在公函写作中,它的运用工具也可以是作风等问题。
17.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释义:君子开始时就应特殊仔细谨慎,由于开头相差虽仅有毫厘,结果就会相差千里。比喻:开始时虽然相差很眇小,结果也会造成很大的缺点。
用法提示:《礼记》说是“《易》曰”,但是现存的《周易》中并没有这句话。千年沧桑而过,不知道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陈述防微杜渐的道理,警告大家防贪、防腐、防滥用权。比如,“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党员干部要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稳定树立精确的权力不雅观、地位不雅观、利益不雅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四、风气
1.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出处: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原文:“虽复体元立教,眚灾耀知远之书;顺时宰物,宥罪发精微之典。而况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释义:轻薄浮靡的风气很随意马虎蔓延,淳厚朴实的习尚很难规复。意在提醒:对浮薄的风尚应防微杜渐,在轻薄浮靡之风刚开始时就将其刹住。
用法提示:好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共同努力、长期浸染的结果。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是如果平铺直叙地说出来,印象不足深刻,也没有多少美感。在公函写作中,用这句话“起兴”,除了一箭双雕,还能表示作者的真情实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释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特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能得到康健发展;处在腌臜的环境里,就会随着腌臜环境而变坏。
用法提示:这句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附近,但范围不同。“蓬生麻中”一句是讲大环境,讲整体风气、氛围。一样平常来说,大环境好了,人自然也就好了;相应地,大环境的塑造,须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句话,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利用。
3.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释义:为政者行为端正做出了模范,谁还敢不端正呢?比喻:好的风气须要上面带动下面。
用法提示:正,是一种当政者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便是一个“正”字。在上者必须“正”字当头,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以上率下,形成良好的作风。
4.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喷鼻香。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
原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喷鼻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品行优秀的人交往,就彷佛进入了摆满喷鼻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喷鼻香草的喷鼻香味了,这是由于已经和喷鼻香味融为一体了。比喻:好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好。有针言“兰芷之室”,或作“芝兰之室”。
用法提示:兰草与白芷,都属于喷鼻香草,是屈原的最爱。《离骚》中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草与白芷也是年夜大好人、善人、贤人的代名词,这种人多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相应地,政治生态好,民气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民气涣散、弊病丛生。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生态。而且,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把稳就随意马虎受到污染,一旦涌现问题再想规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以是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
原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喷鼻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本色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的店铺,韶光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以为渍鱼是臭的了。比喻:坏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坏。针言“鲍鱼之肆”便是由此而来。
用法提示:“鲍鱼之肆”有多臭呢?听说秦始皇在巡游的路上去世,赵高、李斯等民气怀鬼胎,秘不发丧。但是当时正值夏天,他们怕被人闻到尸体糜烂之后的臭味,便买了许多咸渍鱼堆在车里,以粉饰尸体的味道。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时下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便是“兰芷之室”,用不好便是“鲍鱼之肆”。站在监管的角度,要对那些一塌糊涂、不康健的信息进行及时屏蔽,要对分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康健内容的平台进行严加打击。站在供给方的角度,要用精确的代价不雅观来辅导,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推送内容。
6.六条约风,九州共贯。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原文:“春秋以是大一统者,六条约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以是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畅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释义:全国各地风尚教养相同,九州周遭政令贯通划一。形容国家万众一心。
用法提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奇迹的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六条约风,九州共贯”是做不到的。党中心作出的决策支配,党的组织、宣扬、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审查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奇迹单位、公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浸染。各方面党组织该当对党委卖力、向党委报告事情。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武断信心、展望未来。
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出处:元·王冕《白梅》。
原文:“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暗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释义:白梅成长在雪窖冰天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比喻:不同流俗。
用法提示:王冕对付梅花可谓是“情深似海”,不是墨梅,便是白梅,因此被后世称为“梅痴”。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与“出淤泥而不染”相互更换着用,都表示:好的风气我们要积极接管,坏的风气我们要武断抵制,不管别人如何,先管好自己。比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我们党自身“硬起来”。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师长西席传》。
原文:“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释义:不为贫贱而忧虑悲哀,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比喻:安贫乐道。
用法提示:黔娄是战国期间齐国有名的隐士和道家学,曾著书四篇,取名《黔娄子》。他虽家徒四壁,但洁身一世,正是陶渊明的偶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仅是黔娄,也是陶渊明。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党员干部和那些身在主要岗位上的事情者们的一条标准或者哀求,哀求他们不怕物质上的穷苦,只怕自己信念不坚,只怕社会风气不好。比如,知识分子须要不断完善人格与精神操守,只有秉承古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才能不为利益所惑,坚守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释义: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每每搞得更厉害。形容言传身教,影响深重。
用法提示:这个道理是孟子前后很多人的共识,《礼记》中说过,《墨子》中说过,《资治通鉴》中也说过。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也常被写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工具当然是“在上”之人,领导干部自不必说,也可以是家长、西席等对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加强作风培植,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等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哀求、作模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0.风尚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尚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出处:北宋·苏辙《论台谏封事留中弗成状》。
原文:“然臣闻帝王之治,必先正风尚。风尚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尚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释义:风尚环境已经充满正气,那么纵然是中等以下的人也会自勉向好的靠近;周围环境败坏了,就算是中等以上的人也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形容风气对人的影响。
用法提示:苏辙远没有他的哥哥苏轼的名气大,但是他谨慎持重,在政治这条路上,却比苏轼走得远,末了成了副宰相。苏辙的文章写得还是相称不错的,不然也不会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风气是如何形成的,而是说风气对付大多数人的主要性。比如,“风尚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尚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以是,管理国家,“必先正风尚”,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便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1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释义: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形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用法提示: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财富,他认为“欲富恶贫”是人的一种共同的普遍的方向,他考虑到了“欲富恶贫”的人性条件,承认人们追求财富的一定性和合理性。在公函写作中,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很人性化的道理:我不是反对你获取钱财,哀求你一贯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说钱财要通过正规渠道得到。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必须艰巨奋斗、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实现好、掩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公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去世,天下太平矣。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岳飞传》。
原文:“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去世,天下太平矣。’”
释义:文官尽心国事,不贪财物,武将保卫江山,不怕捐躯,天下就太平了。形容文武官员能达到这种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用法提示:岳飞不仅会行军打仗,而且他对全体宋朝的弊端也有深刻的认识。在公函写作中,在说到一个地方各级、各部门的整体官员的时候,引用这句话最为得当,哀求大家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比如,“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去世,天下太平矣。”要把不同改革任务主体的任务划分清楚,落实到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合营。
13.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年夜公》。
原文:“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释义:办理公事的时候,不考虑经营家里的私事;在办公的地方,不评论辩论买卖经。比喻:给公家干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不能讲私利。
用法提示:《说苑》也叫《新苑》,是一部古代杂史小说集,里面有的是刘向写的,有的是他网络整理的。后来逐渐散佚,又由北宋曾巩再次搜辑。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哀求公职职员恪尽职守、公私分明,不能公私不分,乃至中饱私囊、以权略私。比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坚守住廉明自律的底线,绝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重办。
14.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出处: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原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释义: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沾恩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
用法提示:张伯行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谥号为“清恪”,是后世官员理应学习的模范。在公函写作中,这段话可以用到“民之脂膏”一句,也可以全用,重在提醒党员干部,不要在“小节”上疏于戒备,一丝一粒、一厘一毫积攒得多了,便是贪;还可用以提醒领导干部“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因小失落大。比如,“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贪腐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
1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出处:北宋·苏轼《赤壁赋》。
原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释义:若不是自己该当拥有的,纵然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形容一种觉悟,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用法提示:这是宋神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时所作,记叙了他与朋友们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由于后来苏轼又游赤壁,写了一首《后赤壁赋》,以是《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规定,即不是自己的,就不要伸手,就连一毫的东西都不要拿,不然集腋成裘,悔之晚矣。比如,空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每每是从小事开始的。以是我们要记住,“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6.进则天下仰,已之能晏然。
出处:唐·陶翰《赠房侍御(时房公在新安)》。
原文:“志士固不羁,与道常周旋。进则天下仰,已之能晏然。褐衣东府召,执简南台先。雄义每特立,犯颜岂图全。”
释义:当他身处高位时,能够受到公民的敬仰;逊位之后,也能心平气和。形容一种积极、达不雅观的处世态度。
用法提示:陶翰这个人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他的边塞诗写得非常好,一句“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为他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一条哀求,希望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气:在其位时,便谋其政,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不在位时,便两袖清风,晏然处之,不留遗憾。比如,“进则天下仰,已之能晏然。”党的干部都是公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
17.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出处:商·姬昌《周易·家人》。
原文:“象传:‘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释义:君子说话有根据,有实在东西;干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比喻:言行有明确的目标,以诚信为本,武断虔诚地履行诺言,使自己的言行雷同一。
用法提示:说话要有实际内容而不能假、大、空,要有实际内容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对事物做一番调查研究;干事该当始终如一,不可半途而废,要始终如一就必须意志倔强,心志专一。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批评那种言之无物、行动无常的人或者征象,也可以作为一条标准、一条哀求,用来教诲青少年或严明党内生活。比如,“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应是社会的模范,其德行善举具有示范带动浸染,以是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行止有常.
五、用人(组织、干部)
1.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出处:北宋·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
原文:“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释义:长于用人的人,一定要使有才能的人竭尽自己的力量,使有见识的人竭尽自己的智谋。
用法提示:欧阳修生平看重提携后进,曾做过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相称一部分人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强调的紧张是如何用人,如何做到“善用人”,即用人导向的问题。工具该当是领导干部或组织部等与人才有关的部门。比如,“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对干事的干部要及时大胆用起来,让干部看到只要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组织上是不会埋没的。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释义:选拔有才能的人并加以任用,选择精确的见地并加以听取采纳。强调要选贤任能,从善如流。
用法提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特长互异,领导者用人的关键在于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在用人中,还有一个“分外人才”的问题。曹操曾在《推恩令》中表达了他“唯才是举”的不雅观点,并列举了十二种“偏才”。当时的“偏才”与现在的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对分外人才的重视和任用,该当是一样的。在公函写作中,常说到人才便是人才的意义、人才的浸染,但也可以写一下其他的内容,如“如何对待‘分外人才’”等,也能表示领导的认知。比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给“分外人才”们一个发挥和施展的舞台,既有利于这些个体的发育成熟,用人单位和社会也必将得到丰硕的回报。
3.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
原文:“夫惟大明,玄鉴幽微,灵铨揣物,思灼沉昧,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释义:了望高山能够认出璞玉,附近河流能够知晓珍珠。形容人要有识人之明。
用法提示:“抱朴子”不仅是一部书名,还是葛洪的道号。葛洪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学家,后来隐居罗浮山炼丹,留下不少宝贵的药方,以是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中的“璞”和“珠”可以用来指代人才,以是可以用作创造人才、重用人才、不要摧残浪费蹂躏人才方面的哀求。比如,“瞻山识璞,临川知珠。”培养忠实干净担当的高本色干部,建立健全干部事情体系,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知事识人、知人善任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
4.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
出处:北宋·司马光《稽古录》。
原文:“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采之博者,无求备于一人也,收其所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矣。”
释义:用人的方法,在于广泛地收纳选拔,精准地辨别甄选,委派得当的任务,根据各自的专长任用。这是选人用人方面的四条标准。
用法提示:早在北宋,司马光就在人才选拔和管理方面提出了直到本日依然适用的四条标准:要用人之长处,不求全责备;要仔细分辨,听其言、不雅观其行;要量才适用,让人各得其所、发挥特长;对看准了的人才要大胆利用。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诗可以作为选人任人的一种“方法论”,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详细方法、用年夜大好人的积极意义等。比如,“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真正把忠实党和公民奇迹、做人大公至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以用情面况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净水秀。
5.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原文:“夫失落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更早还有秦汉·黄石公《素书·遵义》:“为人择官者乱,失落其所强者弱。”
释义:专为某个人而设官,就会引起混乱;根据职位而选择得当人才,就能得到管理。强调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用法提示:黄石公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落败后,逃到下邳桥时,碰着了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付与他《太公兵法》,张良才得以助刘邦打败项羽。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人与官、人与事之间的原则,即不是给人强安职位,而是根据事情安排人才。比如,“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选人用人,要坚持奇迹须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6.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原文:“故曰:‘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及武去世,各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也。”《韩非子·说疑》:“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另,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也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之语。
释义: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比喻:保举人才时,秉持公道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雠”,通“仇”。
用法提示:唯才是举,是所有领域、所有行业都该当坚守的选拔标准。纵不雅观历史,人才选拔越开放的时期,全体国家的活力也越充足。如今,中国正处于稳步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让发展动力长盛不衰,离不开人才的不断呈现。在公函写作中,在说到如何选人、用人的时候可以用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详细方法。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人用人,不能看“帽子”,要凭古迹说话;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一刀切”的思想;选拔干部公开透明化,建立健全署名推举干部制度等。
7.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出处: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崇儒学》。
原文:“贞不雅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释义:管理国家最主要的事情,唯独在于得到人才。用人不当,必定难以达到管理的效果。强疗养理国家一定要用人得当。
用法提示:文中的“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贞不雅观政要》中记载了许多李世民与他的臣子之间的对话,有的乃至连《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记载,那就改名贵了。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强调用人得当,而不是“不要最好,只要最贵”。比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选派基层扶贫干部时应从严把关,担保选出的“扶贫班长”能力强、作风硬、敢担当。“扶贫班长”身上凝聚着组织的信赖与老乡的期待。
8.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原文:“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年夜方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释义:不叹惜铮铮琴声和倾诉声里的痛楚,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的深情呼唤。比喻:找不到伯乐和知音。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作者已经不知道是谁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一位失落意文人:是骐骥,却没有识马的伯乐;善琴操,但缺少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尤实在用于创造人才方面。毕竟,人才的才能得到发挥,也要有用武之地才行。比如,“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干系部门要健全事情机制,增强做事意识,加强教诲勾引,搭树立异平台,长于创造人才、联络人才、利用人才。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韩愈《杂说四首》(其四)。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去世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释义:千里马常常有,可是善于相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比喻:不能识别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甚至埋没人才。
用法提示:《杂说》是韩愈写的一组散文,四篇文章本来都没有名字,后人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和《马说》。个中《马说》一文尤其著名,表达了韩愈的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的侧重点在“伯乐”身上,可以作为对管理人才的人或部门提出的警示,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这些人或部门的“应作为”。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关部门要坚持精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
10.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尚贤》。
原文:“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
释义:如果贤外子才多,国家就管理得很好;如果贤外子才少,国家就管理得差。强调: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多寡。
用法提示:《尚贤》是《墨子》中非常主要的一篇,也是墨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常与“兼爱”“非攻”并称。尚贤便是尊重有才德的人,重用有才能的人。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道理,即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后面的内容该当是选拔管理人才的干系举措,或者列举典故、事例。比如,“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高本色人才军队培植对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具有非常急迫的主要性,有关部门要为培养国家培植急需的各种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11.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
释义: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不碰着伯乐,就不会成为千里马。比喻:人才须要赏识和重用。
用法提示:刘向在《说苑·建本》中说,这是孟子说的话,不过在《孟子》中,并没有见到原文,也不知道刘向所本为何。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侧重于人才的创造和提拔,工具该当是领导干部、组织部等与人才有关的部门。创造并提拔真正的人才,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奇迹,也能勉励更多的人才。比如,“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爱才若命,创造人才如获珍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
12.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
出处:明·吕柟门人《泾野子内篇》。
原文:“自古完人何处寻?用才尽可效西邻。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
释义:希望你能够参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那样人才就会像涌动的白云,纷至沓来。形容用好用活人才,须要长于扬长避短。
用法提示:吕柟是明代的学者、教诲家,号泾野,又称泾野子、泾野师长西席。吕柟去世后,他的门人效法孔子弟子,将他的一些语录、思想、不雅观点等编为《泾野子内篇》一书。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解释了人各有所短又各有千秋的道理,以之见告大家不哀求全责备,而是要扬长避短、知人善用。比如,“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我们要真正做到不以表象而舍才,不以小疵而掩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好恶而弃才,不以卑微而轻才。
13.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出处:唐·李世民《帝范·审官》。
原文:“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释义:如果是有聪慧的人,就利用他的打算;如果是比较愚蠢的人,就利用他的蛮力;如果是年夜胆的人,就利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胆小的人,就利用他的谨慎。强调:要创造、识别人才的优点,用其所长。
用法提示:李世民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用人的最高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示了什么叫作“物尽其用”。他还发明了一个类似的针言“入吾彀中”,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在自己的节制之中。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很高的哀求,不仅要认识到人才身上的优点,还要让他们在得当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且还不能轻易地放弃人才,即能知,能用,能留。比如,“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如果不能识别人才就不能用人所长,由达不到专业水准的人所做出的事情,厥后果势必不尽如人意,那样就会严重阻碍团队的发展,终极使团队走向没落。
14.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出处:唐·牟融《寄周韶州》。
原文:“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夙儒。功业要当垂永久,利名那得在须臾。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寄语故人休怅怏,古来贤达事多殊。”
释义:荆山之上那未经雕琢的璞玉没人认识,玉渊之中的黑龙也没瞥见它颔下的宝珠。比喻:才华未为人知。
用法提示:“山中荆璞谁知玉”用的是和氏璧的典故,而“海底骊龙不见珠”说的则是“探骊得珠”的故事。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解释不知人才、不识人才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继而引出如何知人、识人。比如,如果没有识贤的贤才,那种“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的局势和征象是不会自动消逝的。一旦有了贤才,“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奇迹就会涌现。
15.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落则革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原文:“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落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
释义:有了善行就赞赏它,有了过失落就纠正它,有了危难就救助它,有了缺点就改掉它。“之”指朋友之间相处的准则。
用法提示:和现在“朋友”不一样,古代的朋友紧张是指“劝善规过为先”之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师旷和他的“朋友”之间。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中的“之”可以用来指领导干部,尤其是指对精良年轻干部的动态管理、跟踪培养,哀求其树立精确的用人导向,赏罚分明,能上能下。比如,对精良年轻干部,组织上要把稳跟踪,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勉励和约束并重,“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落则革之”,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努力造就一支忠实干净担当的高本色干部队伍。
1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比喻:纵然年迈,仍会奋勇争先、为国效忠。
用法提示:廉颇老的时候在魏国,赵王还想用他,便派青鸟使前去查看。由于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青鸟使,青鸟使便将能吃米一斗、肉十斤的廉颇,说成了“顷之三遗矢(屎)”的老人。结果,赵王以为廉颇已老,便没有再用他。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的工具可以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一种是只想着退休养老的,一种是老当益壮的。前者该当提点,该当学习廉颇;后者该当夸奖,有廉颇之风。比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血与火的革命战役年代,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书写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1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释义:一千张羊皮,不如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庸人,不如一个正色直言的人。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用法提示:赵良是秦孝公期间的人,他生平最著名的事情便是曾劝商鞅隐退。但是显然,商鞅并没有听他的。《史记》中的这一段也是他对商鞅说的话,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用作数量和质量的比较,而侧重点在于质量。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要看重人才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比如,“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在领导班子的日常事情中,有人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是创造事情隐患、防止事情失落误的主要担保,是我党多年以来的宝贵履历。
1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
原文:“哀公问曰:‘作甚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把正派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则会得到老百姓的推戴。形容人才选准用好,能够促进国家、民族的茂盛发达。
用法提示:《论语》不长,很少有重复的句子,“举直错诸枉”算是比较分外的一例。这句话在《论语》中涌现了两次,另一次是《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含义很丰富,包含治国及管理各个方面的方法,以及人与人、同事和高下级之间干事进步、学习、管理的方法。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用来表达对干部任用的态度,作为对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提出的哀求。比如,“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古时的用人之道,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时期代价。为政者唯有持君子之守,养浩然正气,知人善任,选贤与能,任人唯贤,方能弊绝而风清,不断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19.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原文:“(王猛)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释义:管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的路子在于审察举荐,审察举荐的方法在于考察人才的真实情形。
用法提示:这是前秦天子苻坚与王猛之间的一段对话。人如其名,王猛这个人非常猛,被后人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如果他能再多活个七八年,苻坚很可能就不会有“淝水之败”,那么全体中国的历史也会随之而改写。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不仅说到了招贤纳士,还细致到了后面的审查和核实,以是可以用在人才方面的任用和审核上。比如,“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选人用人要辨别出“两面人”,严把德才关,就要多存心多把稳,多角度多方位探察。
20.言过实在,不可大用。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原文:“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实在,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评论辩论,自昼达夜。”
释义:言语浮夸、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人,每每没有什么真本事,不可重用。比喻:看人要看其真实能力。
用法提示:说到底,《三国演义》的实质是一部小说,与正史《三国志》比较,在内容上还是有不少出入的。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还是用了,结果街亭失落守,北伐再次失落败。在公函写作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句话,也可以援引诸葛亮的事例,解释不可被表面上的“甜言蜜语”所欺骗的道理,做人用人还是要有真实本事。比如,“言过实在,不可大用。”年轻干部如果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落、投契取巧、见风使舵、处事调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或者搞自我包装、花里胡哨、花拳绣腿,那是没有出息的。
六、领导(干部)
1.夙夜在公,坐而待旦。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夙夜在公”最早出自《诗经·国风·采蘩》一诗,房玄龄等人在后面加上了“坐而待旦”。
释义:从早到晚,勤于公务,不知不觉就事情到了天明。形容官吏勤于政事,废寝忘食。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夙夜在公”与“坐而待旦”连用,不太常见,可用于对某人的称颂夸奖,也可用于哀求希望。比如,我们要始终与公民心领神会、与公民同甘共苦、与公民联络奋斗,只有“夙夜在公,坐而待旦”,才能向历史、向公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张轨传》。
原文:“未能雪天人之大耻,解众庶之倒悬,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释义:太阳偏西也顾不上用饭,用兵器做枕头,以待天明。形容收视反听,勤奋不懈;不放松,随时准备着。
用法提示:“枕戈待旦”这一针言最早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本是用来形容刘琨大胆杀敌、报国心切的。在公函写作中,用“日昃忘食,枕戈待旦”来形容自己已经不太恰当了,而在对干部进行勉励或者哀求时,用之最为得当。比如,我们要拿出“日昃忘食,枕戈待旦”的精神头,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事情,把改进和保障民生的事情牢牢抓在手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正地惠及全体公民。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释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闷为忧闷。形容大公无私,具有强烈的任务意识。
用法提示:虽然题目叫作“梁惠王下”,但这实在是孟子在雪宫对齐宣王说的话。“乐民之乐者”前面还有很长一段,篇幅所限,没有摘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对这句话的继续与发展。在公函写作中,说到党群关系的时候,可以将这种精神作为对领导干部的鞭策,做到使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为群众排忧解难。比如,本日,我们要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任务感和义务感,坚持以公民为中央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公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4.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出处:北宋·赵湘《本文》。
原文:“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将治其心,必固其道。”
释义:要想教诲感化天下之人,必须先安定家族、改动自身。比喻:只有管理好自身和家族,才能管理好国家。
用法提示:我们都听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但实在原文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清代刘蓉《习气说》载:“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是对东汉名臣陈藩“大丈夫处世,当肃清天下,安事一室乎”一语的质疑。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教天下”、为公民做事之前该当做好哪些准备。如果身不正、家不定,“教天下”也不过只是一句空话。比如,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家风败坏每每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主要缘故原由。“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领导干部只有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正家风,方可政清风正。
5.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原文:“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
释义:长于用禁令管理社会的人,一定先按照禁令哀求自身。比喻:想要管好他人,首先管好自己。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禁人先禁己,既可以当作一种领导方法,也可以当作一种为官之德,尤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事情中要能把握住自己,生活中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6.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奋。这三条也被称为“官德”。
用法提示:吕本中的玄祖、曾祖都是宰相,祖父、父亲也都做过大官,而他自己的官运却不怎么亨通,但他却对“当官之法”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公函写作中,“清”“慎”“勤”也都是常常写到的内容,到时不妨对其进行展开、细化和深入。比如,无论古今,“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要精确利用手中的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磨练,严守党纪国法。
7.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出处:北宋·苏洵《心术》。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短长,可以待敌。”
释义:泰山在面前崩塌但是神色不变,麋鹿溘然涌如今身边但眼睛不眨。比喻:遇事沉着自若,不受外界影响。
用法提示: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而且行文各有各的风格。个中,苏洵善于政论,颇有纵横之风。这篇文章紧张是讲“为将之道”的,虽然苏洵在这方面并没有实践履历,但是个中却有很多名言警句值得我们寻思熟虑,尤其是他的结论:一个遇巨变而不惊,处滋扰而不心动的人,才具有“制短长”“可以待敌”的资格。在公函写作中,说到该当用什么人的时候,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标准。比如,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要培植一支政治上倔强有力、经得起风浪磨练的高本色干部队伍,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8.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出处:西周·祭公谋父《祈招》。
原文:“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释义:集聚百姓的力量,而没有像醉饱一样的贪心。比喻:该当保存民力,而不是要用民力来知足自己的希望。
用法提示:祭公谋父是周穆王的得力大臣,他的这首诗出自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为了奉劝楚灵王,引用了祭公谋父的诗。在公函写作中,涉及公事与私欲的问题时,可以用这句话来“抑恶扬善”,从而引出自己的论点;也可以用在“共享发展”方面。比如,“共享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努力营造出公正的社会环境和蔼氛,确保大家平等参与、大家自由发展的权利,终极实现发展为了公民、发展依赖公民、发展成果由公民共享。
9.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风趣列传》。
原文:“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释义:子产管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管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管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见告我们,治国理政的方法很多,我们要长于学习、取长补短。
用法提示:这三个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各有特色。子产亲力亲为,明察秋毫,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重视教养,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拔除陋习,兴修水利,用重典治浊世,百姓不敢欺骗他。可以概括总结为:亲力亲为、求贤自辅和威化御俗,对今日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在公函写作中,这三种思想和方法,还需因时而异,顺势而制,不然生搬硬套,只会揠苗助长。当然,也可以用以开拓思路、启示群智,进行“头脑风暴”。
1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下》。
原文:“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释义: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比喻:要想让别人明白,首先要自己明白。
用法提示:孟子是说,过去的贤人,首先让自己明白透彻,然后再去指挥和教导他人,使别人也能清楚明白;而本日的人,自己都糊里糊涂、见识不清,却还企图教导别人,实在是在误导他人、稠浊视听。在公函写作中,管理者、教诲者、培训者以及宣扬者,尤其须要对此理念加以强调。比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源头“昭昭”,水才能清,方向“昭昭”,路才能远,人的理念“昭昭”,社会的发展才能康健。
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处:唐·杜甫《蜀相》。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
释义: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实满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为国呕心沥血、耿耿忠心的敬慕之情。
用法提示:杜甫刚结束他在秦州、成县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到成都,便去拜访了城西北的诸葛亮庙,即武侯祠。面对还没有结束的安史之乱,杜甫无限感慨。在公函写作中,这一联诗可以用来赞颂像诸葛亮那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老干部,也可以用来号召广大年轻干部要有“三顾频烦”“两朝开济”的伟大情怀。比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纵不雅观古今,正是那些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忠臣良将,才能首创基业,才可以挽救时局,我们该当对其倍加敬仰,以之为范。
1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离娄上》。
原文:“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释义:天下的根本是国,国的根本是家,家的根本是个人。比喻:管理天下之前,要先修身、齐家。
用法提示:“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孟子说的实在是一整套的、具有实践性的美好社会的培植纲领,即由人到家、由家到国。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对领导干部的哀求,即不仅要负责事情,还要提高人品;不仅要管好下属,还要管好家人。比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年夜大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培植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1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出处: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原文:“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释义:希望你能向长松学习,切勿像那桃李一样。比喻:做人要做傲岸不屈的君子,而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用法提示:根据史籍记载,韦黄裳这个人特殊喜好结交权贵,溜须得法,拍马有术,连连高升。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就更看不过去了,走时便写了两首政治讽谏诗赠给韦黄裳。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对正在发展的青少年的一种谆谆教导,或者作为对身在其位领导干部的殷切希望。比如,“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能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长于讲政治。
14.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出处:唐·孟郊《上达奚舍人》。
原文:“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释义:有才能的人不雅观察事物很仔细,秉公办事的人都很正派。
用法提示:由于史料有限,“达奚舍人”至今仍不能确定到底是何方神圣,不过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大贤”的想象。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比较适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哀求,或者作为对曾经的“大贤”的歌颂。比如,“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领导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廉明用权,做遵纪遵法的模范,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15.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出处:商·姬昌《周易·系辞下》。
原文:“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释义:德行浅薄而地位尊贵,聪慧不足而图谋很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能免于祸害。比喻: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缺一不可的原则。
用法提示:这是一条“漏网之鱼”,孔子的这句话在《论语》中没有,在《周易》中却被收录了。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反面论证,即从反面解释一个能做大事的人须要具备“德”“智”“力”等要素;也可以用来强调“德”“智”“力”的主要性,凡事须打好根本。比如,“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要造就一支忠实干净担当的高本色干部队伍,要严把德才标准,尤其要以德为先。
16.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原文:“朕(李世民)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释义: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纵然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比喻:心正了,人才会正,做的事情也是正的。
用法提示:这是李世民与太子的老师萧瑀的对话,从谈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了管理国家的得与失落。由情至理,由理入情,发人寻思;李世民是历史上的明君,他以民为主,客气受教,辨别是非,尽职尽责,长于管理国家,长于自省纳谏,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领导者,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习道理并且实践的人。在公函写作中,我们也可以以“弓箭”为喻,强调做人干事做官要“正心”。比如,“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
17.理国要道,在于公正正派。
出处: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公正》。
原文:“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正正派。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释义:管理国家最主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方法的公正与正派。
用法提示:公正,这是人类社会于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追求的标准;正派,包括人的正派和社会的正派,一个社会正派与否,表示为国家的管理能力。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便是公正正派。在公函写作中,直接涉及“公正正派”的,多为政法事情及政法事情者。比如,“理国要道,在于公正正派。”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正正义是政法事情的生命线,法律机关是掩护社会公正正义的末了一道防线,要让群众切实感想熏染到公正正义就在身边,重点办理好危害群众权柄的突出问题。
18.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
出处:三国魏·徐干《中论·爵禄》。
原文:“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贤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
释义:高位,是人用来发扬德行的机会;时势,是人用来施行仁义的关键。比喻:要精确用权,不能投契取巧。
用法提示:徐干不是特殊有名,但他所在的“组织”却是非常有名——建安七子。这个称呼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里面提到“北海徐干伟长”,即姓徐名干字伟长。在公函写作中,“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一句可以强调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道理,“位”和“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比如,“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我们要精确认识“位”和“势”的内涵和关系,做一个守得住权力底线的人,才会真正收成组织和群众的信赖,抵达人生的高地。
1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原文:“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释义:该当按照治家的哀求治家,按照治乡的哀求治乡,按照治国的哀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哀求管理天下。比喻:管理不同的地方,各有其法。
用法提示:《管子》一书一贯传为管仲所作,实在更是后人汇编而成,由于书中的思想包罗万象,已经远远超过法家的范畴了。在公函写作中,我们难免会说到关于管理的宏不雅观及微不雅观的问题、普遍及分外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管理的方法论问题。“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便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既有宏不雅观的也有微不雅观的,既有普遍的也有分外的。比如,“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理方法既要有科学性,也要有系统性,详细来说便是……
20.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唐·李商隐《贾生》。
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释义:汉文帝尽问贾谊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用法提示: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李商隐这生平险些都陷在“牛李党争”之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白白摧残浪费蹂躏了许多光阴。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诗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哀求领导不要像李商隐说的那样,不理正事、不能重用贤才。比如,思想指引着一个人的行动,当清正廉明的防线决堤,当“不问苍生问鬼神”成为实例,当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崇送上迷失落,问题也随之而来。
七、联络
1.合则强,孤则弱。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霸言》。
原文:“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
释义: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伶仃就弱小。
用法提示:正如那首《联络便是力量》所唱的那样:联络便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管仲讲的虽然是诸侯与王室,但是这条履历却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互助共赢都该当成为各方、年夜家的基本取向。只有结合共同利益,努力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才会“一强俱强”。
2.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出处: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释义:聚拢统统的力量来采纳行动,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胜利的;聚拢众人的聪慧来干工作,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成功的。比喻:联络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聪慧是无穷的。
用法提示:实在这句话便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高配版。面对新形势新寻衅,让雕琢前行的中国闯过历史关口,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照进现实,新的长征须要汇聚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力量。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说联络的浸染和意义,适宜那种激情洋溢的氛围和场合,尤其是有新员工来的时候,或者到别处任职的时候,可以用来联络民气、鼓舞士气。
3.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原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释义:一个人独自举起重物可能会很困难,但许多人一块行走则随意马虎走快。强调的是互助的力量、联络的力量。
用法提示:这句话先说反面,后说正面,反正比拟,更加深刻地解释了互助的意义。详细来说,所谓互助,便是双方以各自的长处,填补对方的短板,借助对方的上风,实现共同发展。对付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一个开放的中国,如今正处在急迫希望与其他国家互助的时期。中国以众人夸奖的开放速率,加快与天下各国的领悟发展,由于中国欢迎天下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同样乐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向天下各国客气学习,共同进步。所谓:“一箸易折,十箸难断。”在说联络起来对抗困难的时候,用这句话更得当。
4.高下之益,在能相济。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原文:“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高下之益,在能相济。屈服乃安,此琴瑟一声也。”
释义:良好的高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喻:高下协力,才能将事情办好。
用法提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无法完备分开社会关系的束缚。政党作为多少个个体的人组成的政治组织,其内部也一定会形成各种关系。而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对一个政党来说十分主要,关系到政党性子及其奇迹成败。“相济”也是联络的主要方面,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级也有错的时候,下级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高下级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事情定能取得1+1>2的效果!
5.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释槛囚鲍叔荐仲战长勺曹刿败齐》。
原文:“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
释义: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不是只靠一棵树的木材质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以是辽阔,不是只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比喻:联络的力量,或者原谅的态度。
用法提示:一棵大树不能建成一座大厦,一条小溪不能汇成宽阔的大海,这既是大树、小溪的力量,也是大厦、大海的原谅。对付丰富多彩的天下,我们该当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客气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无论是为学、找事,还是执政、交友,只有爱才若命、群策群力才能造诣大业。这句话既可以对内说协商民主之于中国,也可以对外说我国与外国的关系。雨果曾说:“天下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6.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出处: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原文:“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另有明·张凤翼《灌园记·后识法章》:“年夜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释义:每个人扫自己门前的雪,不要管别人家房上的霜。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用法提示:鲁迅曾对这句话做过精辟的阐发: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循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以是被压制时,信奉着‘年夜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年夜家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了”。这种反其意而用之,把典故用活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举例的引子,后面接反面例子;也可以直接说这种行为不可取,后面接“联络才是必由之路”。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释义:有利于作战的景象、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民气所向、内部联络。强调“人和”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再用两个“不如”相连,在递进关系中解释了一个比一个主要。这样提出论点,显得不雅观点更加光鲜。当然,这只是比较较而言的,在实际作战中,天时和地利也非常主要。以是,孟子的这句话不能较真。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延续其“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强调民气向背对战役胜负的核心决定浸染。由于失落去了民气,天时和地利上的上风都会不复存在。尤其是碰着困难时,联络该当被放到更加主要的位置。
8.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众良相德,而积施乎无极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行,不是只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连忙奔跑,不是只靠一只脚的力量。比喻:纵然力量轻微,汇聚在一起也能做大事。
用法提示:东汉是一个很分外的期间,一方面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的进步思想家,王符便是个中之一。大鹏、骏马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赖全国公民的力量。在公函写作中,这种联络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展开,一是执政者应与公民心领神会、同甘共苦、联络奋斗。二是每一个人都要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人是察看犹豫者。
9.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出处:唐·王昌龄《寄驩州》。
原文:“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见于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释义:我和你相隔千里,但能相互理解、彼此交心,就不在乎深远的云海将我们分开了。比喻:纵然间隔再远,心腹也能够彼此交心。
用法提示:王昌龄的这首《寄驩州》只流传下来这么一句,也有人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民气”。遍照金刚是来大唐求法的日本僧人,非常喜好王昌龄的诗。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适宜用在双方间隔比较远的情形下,如东北与西南、国与国之间等。比如,“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经由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起”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识相知,成了紧密的互助伙伴。
10.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出处:唐·张籍《忆远》。
原文:“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释义:只倾慕门前的那两棵并列成长的柳树,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它们的枝叶都能够相依不离。形容亲密无间。
用法提示:作者张籍便是韩愈笔下的“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王安石笔下的“张司业”。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亲密的关系,家庭之间、买卖伙伴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都可以用。比如,“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民族联络说到底是人与人的联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八、气节(情操)
1.临短长、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出处: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实为北宋范祖禹之语。
原文:“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短长、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释义:只有等到危急时候、遭遇变故的时候,才可以真正见到君子的坚守之道。比喻:关键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君子。
用法提示:范祖禹是北宋史学家,曾与司马光一起编修《资治通鉴》,以是他的表述一样平常都带有很浓厚的史论色彩。“厉害”“事变”指的都是严厉的环境,就像是“试金石”,每每能够试出一些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事前的鼓舞,如支配大会;也可以用作事后的称颂,如总结大会。比如,“临短长、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我们要做勇于斗争的“战士”,而不做爱惜羽毛的“名流”,这样才能在“厉害”“事变”来临时,经受得住磨练。
2.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出处: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楼》。
原文:“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转头,四答和身转’的人。”
释义:人如果没有坚硬的骨头,身体就站不起来。比喻:人没有倔强的意志品质,就难以立身行事。
用法提示:施耐庵知识广博,以是《水浒传》中有很多在别处很难见到的鄙谚俗话。在公函写作中,类似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句子,倒是可以多积累一些,很实用。这句话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民族、国家。比如,“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个人发展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才能有钢铁般的硬骨头。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出处:近当代·徐悲鸿语。
原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一词,较早见于南宋·戴埴《鼠璞·卷上》:“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
释义:人不可以有傲气,看不起别人;但是不能没有高傲不屈的风骨。
用法提示: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特殊适宜用来教诲青少年,或者用于熬炼党员党性、提升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适当征引事例。比如,“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有了傲气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赶过一头——而这可能会成为今后失落败的前兆。但人如果有傲骨,则能碰着高人不妒忌,遭受失落败不气馁。
4.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落节。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五年》。
原文:“《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落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落守乎?”
释义:贤人的言行都能达于节操,其次的人仅能保持节操,最下等的人只会失落去节操。可见,以节操是否高洁来区分人,的确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来。
用法提示:这句话是春秋期间曹国公子子臧说的。曹宣公去世后,庶子负刍杀了太子自主,成为曹成公,晋国及其他各国便想杀了曹成公改立嫡子子臧。子臧知道后,便说了上面那一段话,然后逃往宋国。这便是“子臧让国”的故事,子臧做到了“守节”。在公函写作中,可以做这样的哀求,该当朝着“达节”的目标去,再不济也要做到“守节”。比如,古人云:“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落节。”做人就要像松一样铁骨铮铮、遒劲有力,像竹一样保持不懈、刚毅刚烈不阿,像梅一样经霜傲雪、知难而进,像菊一样高风亮节、惟吾德馨。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在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用法提示:孟子曾经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又开始辩论了,这次的对手是纵横家的景春,辩题是“作甚大丈夫”。结局毫无悬念,孟子赢了,还留下了这三句话。这三句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古往今来,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霸道、坚持正义的座右铭。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对青少年做人的期许,对新期间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哀求。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个共产党员都该当做到处顺境不骄、处困境不怨,守住心中的“道义之锚”。
6.凌风知劲节,负霜见直心。
出处:南朝梁·范云《咏寒松》。
原文:“条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霜见直心。”
释义:我在凌厉的风中知晓了松树的不屈气节,我在厚厚的积雪下见证了松树的高尚贞洁。比喻:环境越恶劣越显出精彩人士的刚毅节操。
用法提示:南北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浊世,却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范云的名气不是很大,但他的堂兄非常厉害,便是那位写《神灭论》的范缜,他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唐代黄蘖禅师曾经说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喷鼻香?”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勾践饱尝卧薪尝胆之苦,诸葛亮曾躬耕南阳数载……他们没有在困境中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在困境中积极熬炼品质、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终极实现了经邦济国的伟大抱负。做人如此,干事也是如此。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到了每年景象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大多凋零了,只有松柏挺立、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用法提示:做人最难,难在坚守本心,难在不畏惧困难,难在分歧流合污。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初心,终能实现本来的欲望。以是说,孔子的这句话除了用于经受严厉磨练、保持气节之外,还可用在守住初心方面。
8.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出处:唐·骆宾王《咏蝉》。
原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释义: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比喻:于患难之中,依然能够保持高洁的品行。
用法提示:这联诗说的是一种极其糟糕的情形,用来反向勉励,以是和后面的内容该当是迁移转变关系。患难不仅能见真情,还能见气节、见品行。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困难和寻衅,谁一辈子还没经受过几次狂风暴雨的“洗礼”?企业也是如此,顺风顺水的时候,看不出来哪家企业好、哪家企业坏,但在疾风骤雨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屹然不动摇的脊梁骨。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得起磨练的才是栋梁,经得起打击的才是大器。
9.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出处: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实为北宋谢良佐之语。
原文:“谢氏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欲学者必周于德。’”
释义:处境困难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时局动乱时,才能看出谁是忠臣。比喻:困难面前才能磨练人的至心。
用法提示:谢良佐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浸染,由于他创立了上蔡学派,以是也被称为“谢上蔡”。南怀瑾曾经说过:“余谓气节者,内在教化之外在显现也。”先是有深厚的内在教化,然后外化于行。气节是人生的灵魂支柱和精神脊梁,这里要说的便是政治气节。政治气节须要坚韧,以坚韧表示共产党人的武断初心。站稳政治态度,牢记初心义务,政治气节一定坚韧挺立。一样平常提到“政治气节”的公函不是特殊多,在说到党建问题的时候,可以提一下,既符合主流意识,也很新颖。
10.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出处:南宋·文天祥《过单独洋》。
原文:“辛劳遭逢起一经,兵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出生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单独洋里叹单独。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释义: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去世。倘若能为国效忠,去世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显示了墨客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死活不雅观。
用法提示:文官带兵出征打仗是两宋比较有特色的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文天祥末了还是败了,不仅被俘,还被杀了,但是他虽败犹荣。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并且哀求本日的人以前人为学习榜样,或者直接用在干系排比句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批共产党员不畏艰辛、不怕捐躯,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一条新路,走出一条大路。中国无时无刻不须要这样的人,纵然在和平年代,中国人的脊梁也要挺起来。
11.宁肯枝头抱喷鼻香去世,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处:南宋·郑思肖《寒菊》。
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肯枝头抱喷鼻香去世,何曾吹落北风中。”
释义:宁肯在枝头凋落枯萎而去世,也未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表达了墨客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用法提示:南宋末年,曾呈现出无数的英雄志士,郑思肖便是个中之一。南宋灭亡之后,郑思肖一贯隐居在苏州的一个寺院里,他就连坐着、躺着都朝向南方,表示不忘故国,这首诗便是那个时候写的。气节,有时就表示在无数细微的事情上,有没有气节,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12.宁直见伐,无为曲全。
出处:明·王廷陈《拟矫志篇》。
原文:“郭生纯臣,鲁连高士。彼乃登台,此则蹈海。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去世,不饮盗泉。”
释义:宁肯刚毅刚烈不阿而遭屠戮,也不卑躬屈节以求全。表现了作者宁死不屈的气节。
用法提示:王廷陈小时候也曾被称为神童,历经官场沉浮之后,归家隐居。民族气节是为了掩护国家和民族肃静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个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表示一种舍身殉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用来教诲青少年:要有“宁直见伐,无为曲全”的品质;用于爱国纪念活动:中国不乏“宁直见伐,无为曲全”的英雄。
1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处:元·王冕《墨梅》。
原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释义:梅花并不须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它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喷鼻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表达墨客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用法提示:这首诗还有其余一个版本:“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自幼家贫,却多才多艺,在元末的那个大浊世,终于留下了自己的那一抹暗香。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的工具可以是青少年,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树立“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质;也可以用于领导干部树立精确古迹不雅观,每一位干部都该当理性镇静地面对造诣,坚守初心义务,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4.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出处:明·于谦《咏石灰》。
原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释义:纵然粉身碎骨也绝不畏惧,甘心把一身明净留在人间间。
用法提示:这首诗看似是一个身经百事的老年人写的,实在,于谦当时只有十二岁。那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他深有感触,略稍思虑之后便写下了此诗。于谦真是一语成谶,这首诗正是他生平的写照。在公函写作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的志向、气节以及爱国精神等。比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该当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的大无畏精神。“要留明净在人间”一句还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下面再加副标题。
15.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出处: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原文:“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释义:这匹马虽然瘦骨嶙峋,轻小扣敲它,发出的却是响亮的金属声。这是对有志之士刚毅不屈的品质和骨气的礼赞。
用法提示:李贺一共写有二十三首《马诗》,这和他自诩为千里马而始终不遇伯乐的人生抵牾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崭露锋芒的年轻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大器晚成的父老,总之一定要有表面和内在的强烈比拟,类似“人不可貌相”。比如,“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贯籍籍无名的某某人,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16.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出处:唐·高力士《感巫州荠菜》。
原文:“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释义:长安和巫州虽然处处都不同,但是荠菜的气味却始终同等。比喻:虽然处境落差很大,但是气节始终不变。
用法提示:高力士的诗本来就不多,这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首。曾有人戏称:就凭这首诗,高力士就配得上为李白脱靴。高力士表面说的是荠菜,实在说的是自己。他晚年时被流放到巫州,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唐玄宗不变的心意。在公函写作中,“气味”一词倒不一定非指忠心,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品质和气节,不会由于环境、韶光的变革而变革。比如,“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却过去,不能忘却为什么出发;遇见再多的困难、再大的诱惑,也要保持本色,不忘初心。
17.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出处: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原文:“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释义:杏花纵然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赛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形容一种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
用法提示:王安石的生平可谓是大起大落,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退却撤退居江宁,在半山终老。以是他自号半山,亦称王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旧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态度。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现自己,也可用来鼓励他人,宁肯做洁白的雪花,也不做腌臜的尘土。比如,“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
1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出处:商·姬昌《周易·系辞下》。
原文:“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险些?’”
释义:结交上级不谄媚阿谀,结交下级不随意慢待。形容在人际交往中,要独立和自傲。
用法提示:孔子从五十多岁开始研究《周易》,相传《周易》中《传》的部分便是孔子所撰。他强调君子要文质彬彬、不亢不卑,在人际交往中不论贵贱,都要保持着既有礼又自傲的风姿。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高下级的交往中,该当怎么做,属于修身为人的范畴。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进一步解读,也可以是哀求,哀求形成一个“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风气。比如,“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一个人无论若何发展,首先要保持自我独立,而一个独立的人一定会自傲,会等量齐观地对待高下级。
1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会恪守内心的操守;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形容君子能够贫贱不移,不失落节操。
用法提示:子路在拜师之前,做过一些非君子所为之事。拜师之后,子路放下屠刀,末了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破罐子破摔”,都要保持气节。而且,这种比拟式的语句更能凸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妨多用。比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们要倔强地面对困难,能够扛得住失落败;面对危急,要长于危中寻机;要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为下一次的跃起积蓄力量。
20.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上》。
原文:“父母俱存,兄弟无端,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诲之,三乐也。”
释义:仰开始来看看以为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以为自己不愧于别人。比喻: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用法提示:孟子认为,君子生平一共有三种快乐,但是称霸天下这一条却不在个中。这也表示了孟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赞颂,在祭奠、表彰等场合;也可以用作勉励乃至哀求,做人干事,尤其是为公民做事,更该当如此。
九、教诲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文:“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也作“桃李无言”。
释义: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风致高尚、老实、正派,用不着自我宣扬,就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蹊”,指小路。
用法提示:这是司马迁借用谚语夸奖李广,以诚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也正是由于对李广的崇拜,司马迁才会为李陵说话,从而遭受宫刑。所谓“言传身教”,实在身教的浸染远比言传深远得多。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的运用处所最少有三个:一是行在知先。中国人本是重视实践和实效的民族,不尚空谈,讲求务实,先躬行而后论说。二是公道清闲民气。大概你和你做的事现在被误会,但终会被认可。三是得道多助。一个人、一个国家只要做好事,就会得到公民的衷心拥护,永久被铭记。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义:自身的品行端正了,纵然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去实施;若自身的品行不端正,纵然发布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用法提示:司马迁不仅是李广的粉丝,更是孔子的粉丝,这句话被他整句收录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在公函写作中,“其身正”“其身不正”的“其”,既可以指代老师,也可以指代领导,还可以指代家长。这句话重在哀求自身,以身作则做模范,在写关于反腐倡廉、严于用权的文章时,用之最为得当。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史和现实的履历都见告我们,造就正风只办法导者率先垂范,厥后果就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样显著,自然会起到吹糠见米的效果。
3.为国者,以正学为基。
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原文:“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
释义:管理国家的人,要把使学说合乎正道作为根本。正学,指合乎正道的学说。
用法提示:学正则义理舒展,这句话可以看为难刁难教诲主要性的强调。百年大计,教诲为本,培植教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工程。在公函写作中,须要把稳的是,这句话要用来强调教诲的主要性以及教诲的紧张内容和精确思想。
4.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出处: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原文:“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髒依门边。”另作《秦客诗》。
释义:满肚子的学问,也不如一小袋钱。戳穿知识不如金钱的时俗。
用法提示:这首《秦客诗》和赋中的另一首《鲁生歌》,是《刺世疾邪赋》的结尾部分,也被称为《刺世疾邪诗》。知识不如金钱的末世、浊世已经由去,但是那种情形还是值得我们鉴戒。在公函写作中,可以将这句话所描述的情景当作反面例子,当作靶子,然后展开正面论述。比如,要优先发展教诲奇迹,高举“立德树人”大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杜绝“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社会乱象。
5.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出处:近当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原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释义:只有青少年有聪慧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有聪慧;只有青少年变强大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形容青少年及其教诲与国家的主要关系。
用法提示:这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落败后的一篇散文,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他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不屈进程是中国少年最好的启蒙教材,也终将是他们倾其生平写就的传世之作。在公函写作中,梁启超的这句话除了用于青少年本身,还可以用于青少年的教诲。比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诲该当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该当是“全人教诲”,该当培养“完全的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释义: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雨细周详密,滋润津润大地万物。比喻:不动声色,默默付出。
用法提示:杜甫之后,历朝历代文人险些都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联青睐有加。有个与这联诗的意思附近的针言——东风化雨:像和暖的东风吹拂着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津润大地。雨骤风狂、风风火火,有时反而会起到反浸染。在公函写作中,说到如何教诲、什么是好教诲的时候,可以引用这联诗。比如,教诲本身该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强硬生涩的贯注灌注一样平常都会奏效甚微,以是我们须要教会孩子探索思维的办法而不但是学习、影象逻辑关系。
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如枉道而从被,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释义:缺点地扭曲自己的意见,是不可能让别人变得正派的。比喻:自己不正派,也很难使别人变得正派。
用法提示:“双标”,是近年来比较盛行的一个词语,对付同一件事情,哀求别人不能做,而自己可以做;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有时,我们只哀求别人做得好,每每忽略了自己;但是,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好,又怎么会影响别人,让别人做得好呢?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还适用于高下级之间,人与风气、制度之间。比如,“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奉公、务实、为民、廉明的从业意识,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廉政教诲才能有说服力。
8.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处: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原文:“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释义:令公您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桃李满天下”是对教诲者的一种褒扬。
用法提示:白居易的官能做到太子少傅、被封为冯翊县侯,不是没有缘故原由的。“令公”,即裴度,时任中书省中书令,绿野堂是他的住宅名,相称于现在的某小区。裴度要在堂前种花,白居易利用借代的修辞手腕,以桃李指代学生,通过种花这件小事,将裴度大大地称颂了一番,这情商不可谓不高。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和教诲关系不大,和教诲者却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如今的教诲者不一定只是从事教诲事情的人,也可以是科学界、艺术界等领域的泰斗巨擘、前辈先驱。比如,“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学天生人成才,是老师最大的光彩;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对老师最大的奖赏。
9.育材造士,为国之本。
出处:唐·权德舆《进士策问五道》。
原文:“育材造士,为国之本。修辞待问,贤者能之。”
释义:造就和造就人才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大计。强调教诲及人才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权德舆是唐朝中后期的一个人物,在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很有名气,后人对他的评价也都很好。这是权德舆考试卷子中的一句话,一贯流传到现在。在公函写作中,比较于人才,这句话更侧重于对教诲主要性的强调,可以用于哀求办好教诲,培养国家须要的栋梁之材。
10.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养。
出处:北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原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养,职教养者在师儒,弘教养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养之所本者在学校。”
释义: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的关键是人才,而能够为国家造就人才的关键则是教养。这句话紧张是在强调人才和教诲的主要性。
用法提示:“人材”,即人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在公函写作中,“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强调的是人才的主要性,与入党、招聘有关的公函可以用;“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养”强调的是教诲的主要性,与培训、提干有关的公函可以用。
11.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宙合》。
原文:“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因此贤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类来也。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释义:波折的物体,影子不会把它改直;难听的声音,反应不会将其美化得动听。比喻:人的行为不正,就不会有好的名声;还有劝人为善、莫为恶的喻义。“景”,通影。
用法提示: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本身便是环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便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在公函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强调一个人要把稳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有损,便是“纸包不住火”。强调干部加强自身教化的主要性。比如,“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以当代视角理解,加强自我教化,树立精确的权力不雅观、代价不雅观、奇迹不雅观,同样是我们提高干部本色的紧张任务。
1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处:清·郑燮《新竹》。
原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释义: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备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发展又须要老一代的积极扶持。
用法提示:又是郑燮,又是竹子。郑燮的诗字画号称“三绝”,尤其爱画兰、竹、石。这里的“旧竹枝”“老干”指的是老师、前辈、领导。在公函写作中,领导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这件事情本身。这联诗的特点在于,将旧人、新人全都照顾到了:既表达了新生力量将会更好更强大,又表达了子弟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用的时候,要与其他句子差异开来。比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奇迹。
13.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出处:南宋·陆游《苦笋》。
原文:“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释义: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培养而成的,该当大胆利用,放手让他们实践磨炼。也指,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为人才,只有多经受磨难,才能经得起韶光和实践的磨练。
用法提示:对付人才培养,陆游采纳的是“放养式”的态度,这与他重视实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无论是顺利的实践还是坎坷的实践,都是人生宝贵的履历。在公函写作中,这联诗由于有两个阐明,以是也有两个运用方面。一是强调对有培养出息的精良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利用;二是勾引大家精确看待所经历的困难。比如,“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加大力度挑选经历丰富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磨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