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亡国之君,被后人谥为“炀帝”,这可是个恶谥!
真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就连他写了一首诗,也被后世剥夺了作者之名。

本日说的这首诗,名《白马篇》,诗词气势恢宏,是一幅雄壮宽广的战役画卷。
它的作者是谁,却有辩论。

称为《白马篇》的诗作有多首,他们的作者中,名气大的有曹植、鲍照、沈约、李白等。
前三人的《白马篇》,皆写边塞征战,李白的不是。

先上传原诗,有兴趣者可参考后面的翻译。

墙倒世人推破鼓万人捶杨广写了一首诗作者却换成了别人

《白马篇》: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剪名王。

射熊入飞不雅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落礼,卉服犯边陲。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寻衅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去世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pèi)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带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诗中涌现辽水、宛河、陇蜀、轮台、高阙、长杨、蓟北、渔阳、带方等,都是地名。

飞不雅观:高耸的宫阙楼不雅观。

金汤:固若金汤,指坚固的城池与沸汤般的护城河水。

虎翼:老虎的两翼。
古战阵名。

这首诗便是一幅征战图,刻画出了征战的场景与气势,有强烈的感召力,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此诗收录于宋太宗期间的《文苑精髓》,修撰者李昉认为此诗为隋炀帝杨广所作。
一百多年后,宋代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时,又将其归于孔稚珪的名下。

孔稚珪(生卒447~501年),又称孔珪,字德璋,是南朝齐的骈文家。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辩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我认为是隋炀帝杨广,情由如下:

1. 明代冯惟讷编辑《古诗纪》时就作过考证,认为诗中多叙征辽之事,如“横行辽水傍”,“征兵集蓟北”等句,正与隋炀帝三征辽东的史实符合。

2.“岛夷时失落礼,卉服犯边陲。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非常符合隋炀帝三征辽东时的动机与行程。

3.“追奔扫带方”,带方郡,是汉武帝平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设置的一个郡。
隋炀帝征辽时,这个地方恰好是高句丽的辖地。

4.更主要的证据是,我从诗的内容中找到了线索:在孔稚珪的另一篇《白马篇》中,有“汉家嫖姚将”、“勒石燕然道”等句,描写了西汉名将霍去病、窦宪大战匈奴的事宜。

而在杨广的《白马篇》中,有“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句,即超越卫青、霍去病、陈平、张良。

能够超越卫、霍、平、良的人是谁呢?只有帝王,故这首诗要么是孔稚珪写某个帝王,要么是某个帝王的自我写照。

孔稚珪比杨广早了一百多年,当然不可能是歌颂杨广了。
杨广之前的帝王,其御驾亲征的攻伐行程又没有如此旷远,也没有三征高句丽的故事。

因此要在杨广与孔稚珪之间选择作者,就只能是杨广了。

这首诗表示了隋炀帝有着丰富的军旅经历和感想熏染,也只有经历了这些事情,才能写出意境气势如此宽广雄壮的边塞诗词。

隋炀帝电视剧照

翻译:

白色的战马佩以金具铠甲,驰骋在辽河两旁。

看身后紧随的少年,原来是朕的宿卫羽林郎。

身披的铠甲,由有纹理的犀角与六叶犀牛皮组连而成。
手中的七星宝剑闪耀着辉光。

山林空旷人烟稀少,箭矢呼啸刺向天穹。
军队虽处蛮荒之地,却号角声声传向远方。

宛河滔滔展现勇气,驰骋陇蜀独呈威强。

在轮台接管屈膝降服佩服的敌虏,在高阙歼灭匈奴的酋长。

射杀熊罴,佃猎校场。

英雄的名字压过卫青霍去病,聪慧和策略唾弃陈平与张良。

岛人蛮夷不知礼数,犯我边陲。

朕征调大军,集结于蓟北,轻装骑兵,誓师于渔阳。

伴着日晕向提高,追着星星的光芒。

战阵移动如龙身腾飞,阵营打开似虎翼驰张。

冲冠一怒杀入绝境,袒胸露背飞越金汤。

烟尘蔽日,战鼓急鸣,风雨之中战旗迎风飘扬。

出生入死收复中原版图,追剿敌寇扫平带方。

秉持大义,以身许国,当仁不让,武力昭彰。

我辈的名誉,将在中原大地上千载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