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歌》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古诗今译:

北国有一位美人,姿容切实其实是全球无双,她闲雅之性超俗而出众,不屑与众女为伍,无人心腹而独立。

她只要对守城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城垣失落守;倘若再对君王秋波那么一转,国家就要遭受灭亡的灾害。

但纵然是倾城、倾国,也不要失落去得到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啊!

注释讲授:

⑴绝世:冠绝当时,全球无双。
⑵顾:看。
倾人城:令士卒弃械、墙垣失落守。
陶渊明《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⑶倾人国:使国家灭亡。
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边幅极美。
⑷宁(nìng)不知:怎么不知道。

品鉴鉴赏:

在汉武帝宠爱的浩瀚后妃中,最死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的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
这一首短短的诗歌,能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神往之情,解释了这首诗的确有超众的魅力。

其一,出语夸年夜,欲扬故抑。
墨客将所咏美女赞为冠绝当代而独此一人,其仙颜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会倾覆,再看她一眼国家就会沦亡,“美女亡国”之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说的是男子有才能立国,女子有才毁社稷,旨在讽刺周幽王宠幸貌美而好迸谗言的褒姒以至亡国之事。
此后,“倾城”、“倾国”就成了绝色美女的代名词。
在《李延年歌》里,墨客极尽夸年夜之能事,骇人听闻,但绝不因此此来昭示君王,求鉴前史,而是反其意而用之,以其具有倾城倾国的巨大魅力来极言佳人之美,达到引动君王思美之心的目的。

其二,情真意切,溢于诗间。
《李延年歌》一诗,除了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外,其表达的情绪是十分朴拙的。
李延年歌咏的佳人是自己的胞妹。
无论是出于对胞妹的深爱之情而望她有个辉煌的出息,还是出于利己之心而供献胞妹,其诗中表现出的赞颂都是热切的。
短短几句的小诗,“倾城”、“倾国”的字眼二度涌现,推举美人的主旨非常光鲜。
先言有此绝美之人,再言美人的惊人魅力,然后向君王恳切呼告:您难道不知这具有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人,一旦错过就再难得到了!
拳拳之心意,殷切的情绪,在一咏三叹之中挣到了充分的表达,产生了沁人心脾的传染力,拨动了汉武帝的心弦。

其三,以简胜繁,以虚生实。
中国画以墨为颜色,色彩可谓少矣。
但那单一的墨色却可在鉴赏者的脑海中幻化出缤纷的五彩。
犹如齐白石的画,空缺可谓多矣,但那空缺处却可使人想象出无限丰美的境界。
《李延年歌》只是咏叹了佳人的无双而不作详细描述,这就势必使佳人的形象成为神秘诱人的空缺,从而激发起赏诗者对她的憧憬、想象和渴念之情。
当时在汉武帝的脑海中一定幻化出了世间最为美妙的女子形象。
而后世的读诗者,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空想、历史知识及其特有的生理本色,想象出各自心中的绝色佳人来。
在歌咏美女的中国古诗中,有不少细描实写的佳句,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之类。
同时也不乏以侧描虚写取胜的佳篇。
如《诗经·周南·关雎》,对女子品貌的描写只有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浓墨渲染的是男子对她的苦苦思恋、热烈追求和结合后的欢快喜悦,以此显示出女子的俏丽可爱。
《李延年歌》显然也因此这种以虚生实的艺术手腕取胜的。

这首诗还有一点值得把稳,便是采取了大体整洁的五言体式(第五句“宁不知”三字实际上可以删除)。
这种体式,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曲”中盛行。
李延年将其引入上层宫廷,配以美妙动人的“新声变曲”。
这对付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抽芽和成长,无疑起了某种催化浸染。

作者简介:

李延年,汉代精彩音乐家,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其父母兄弟皆为乐人。
起初犯法,受腐刑,被拘监中。
后因其妹李夫人得宠于汉武帝,故被赦,颇受宠,官协律都尉,后来被杀。
善于歌舞,善创新声,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仿张骞从西域传入的胡曲《摩诃兜勒》作新声二十八解,用于军中,称“横吹曲”。

编辑:小孤鹜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