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样平常景物。
抒怀诗每每是借助客不雅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不雅观感情的,这种承载主不雅观感情的客不雅观事物便是景物形象,即“意象”。
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写景时,作者常常挑选特定的景物,并用带有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词去润色这些景物。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然中有万般景象,由于作者有思乡之愁,以是他偏挑选“藤”“鸦”等景物;这些景物也有各种特色,而作者偏偏要用带有思乡之愁的词去润色它们。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不雅观感情的客不雅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绪与外在的客不雅观物象的统一,也便是“借景抒怀”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剖析意象特点思考角度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要捉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词语,一样平常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色。
要特殊关注意象的季候色彩和冷暖色调,由于不同时令、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色,尤其是情绪特色是不同的

 要捉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的形象特色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色

剖析意象浸染思考角度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浸染

 供应环境或背景的浸染。
它常日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供应环境或背景

 表情达意方面的浸染,这是最紧张的浸染。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浸染每每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传达情绪方面的详细浸染,则由诗歌的详细内容来定

 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情的浸染,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构造上的线索浸染。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详细描写工具,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墨客要表现的品质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弯曲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便是事物形象。
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墨客描摹的工具,都可以寄托墨客的感情。
以是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工具。
墨客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的描写来弯曲地表现他的品质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其余,鉴赏物象应熟记特定物象(即意象)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墨客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如下:

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领悟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每每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建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悲惨,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列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因此酒抒写离去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喻离恨。
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离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顾虑)

1.玉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玉轮陪衬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样平常说来,古诗中的玉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墨客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玉轮就不再是纯客不雅观的物象,而是感化了墨客感情的意象了。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它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墨客常常借雁抒怀。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中的“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等。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令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闷、悲哀的心情,或渲染凄冷、凄凉的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悲惨、悲哀的象征。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

2.芭蕉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闷,特殊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流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哀的感情。
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去世后灵魂化为杜鹃,昼夜苦啼,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听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悲惨、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就成为凄凉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悲惨惨戚戚”之感已满盈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读者离愁别绪的气氛。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随意马虎勾起人们对满腔的离愁别绪和旅途艰险的遐想。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鹧鸪就不是纯客不雅观意义上的鸟。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常常出没在宅兆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中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不雅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落”,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9.薄暮、落日 薄暮、落日代表的是感伤的心情意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薄暮如此生僻,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
这种薄暮的伤感每每还表现在离去、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10.小雨、烟雾 小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了墨客无边的愁绪和忧郁的心情。
如秦不雅观《浣溪沙》中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小雨绵绵,愁也弥漫。
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流落他乡,不知家在何处,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抒怀类(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夸奖它倔强的品质,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东晋田园墨客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 古诗中梅花有傲雪、倔强、不屈不挠的品质,受到了墨客的敬仰与赞颂。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恶势力与世浮沉的高尚情操。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者赞赏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刚毅不屈的人格。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竹 亭亭玉立,挺立多姿。
郑板桥有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冰雪、草木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质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姜夔《扬州慢》:“过东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五、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表达相思之情。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以是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枝干合抱在一处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
两物在古代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燕 (1)燕子因结伴翱翔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工具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气,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势项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华,又暴露了墨客面对今昔变革的无限感慨。

六、战役类(或表达对战役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神往)

1.投笔 《后汉书》记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缮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在边陲为国立功,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干瘪老边州。

2.长城 《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这句话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防守边疆的将领。
如陆游诗《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疆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柳营指军营。
《史记》记载:抗匈奴的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营军纪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容许后,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讴歌周亚夫,认为他治军有方。
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王维《不雅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奉劝南越王归顺汉朝。
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用来指要求杀敌或要求给予任务。
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常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词《渔家傲》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悲惨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神往)

1.五柳 五柳的出处即陶渊明文《五柳师长西席传》,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落、诗酒自若的隐者。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古代诗歌中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黄莺 黄莺长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如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了江南俏丽的春景。

【考点对接教材】

01春江花月夜(选必上)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问题】请简要理解赏析本诗的“月”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①诗歌标题是“春江花月夜”,但诗歌描写的主体不是这五种景物。
全诗紧扣的背景是春、江、花、月、夜,而又以月为主体。
②“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墨客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高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弯曲。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流落的游子,组成了完全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02将 进 酒 (选必上)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役夫,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敷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当年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作甚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墨客选用了“明镜”这一意象来写人生苦短之意,你认为写得如何?

①利用夸年夜的手腕,将“朝”与“暮”、“青丝”与“雪”比拟,极写人生易老之感慨,极写了人生苦短,很有冲击力。
②而且也蕴含着墨客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才美不得用的渴望与失落望。

【考点对接高考真题】

01(2021·天津)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喷鼻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至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薄暮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随意马虎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原题】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若何的空想人格。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02(2020·新高考1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原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浸染?请简要剖析。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迢遥;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阔别,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03(2020·北京)

寄东鲁二稚子【1】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熏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落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原题】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剖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浸染。

①桃树为墨客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光阴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怀的线索,墨客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布局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堕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幽美的意境。

04(2018·全国2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原题】诗中前后两次涌现“酒”,各有什么浸染?请结合诗句简要剖析。

①第一个“酒”涌如今作书之前,墨客把它比喻成沙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感情、积蓄气势的浸染;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墨客的生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彷佛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犹豫满志。

意境,普通地讲,便是诗歌中所故意象的“总和”。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常日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详细的、眇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全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便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阴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凄凉意境。
意象是详细的事物,意境是由详细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体,每每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考点对接教材】

0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必修上)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问题】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意境?

①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觉得。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喷鼻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②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