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创作韶光: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及历史记载,这首诗应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王之涣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辞官后,过着十五年的自由生活,此间创作了包括《凉州词》在内的多首佳作。
地点与情境:
诗中描述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是古代边塞重镇之一。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
诗中通过对黄河、孤城、高山、羌笛等边塞特有景象的描述,展现了西北边塞的荒凉与孤寂,同时也反响了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与思乡之情。
意义
自然景象的壮丽与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句,以壮阔的笔调描述了黄河的奔驰不息与孤城的孤寂高耸。黄河仿佛与白云相接,展现出西北边塞的辽阔与高远;而孤城则矗立于万仞高山之中,更显其孤峭冷寂。这种景象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孤独心境。
征人的思乡与哀怨: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两句,通过羌笛演奏《折杨柳》的哀怨曲调,引出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在古代,折柳赠别是一种风尚,寓含留念之意。而在这里,羌笛的演奏却勾起了战士们的离愁别恨。然而,墨客却以豁达的语调抚慰道:“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东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种抚慰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凄凉,也表示了墨客对征人生活的深切同情。
讽刺与寓意: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末两句还暗含讽刺之意。明代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指出:“此诗言恩典膏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即墨客通过描写边塞的荒凉与征人的哀怨,来暗喻朝廷对边塞将士的忽略与不关心。这种理解虽然有一定的主不雅观性,但也为诗歌增长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凉州词》不仅是一首描述西北边塞壮丽景象与征人思乡之情的佳作,也蕴含着墨客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对朝廷政策的隐晦批评。#一起来聊书法吧# #古诗词#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