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这个典故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
其余,尾联这两句用递进法,很值得作诗之人学习。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首诗最值得进修什么

第一句虚写,是情语,情人来去无踪,今日失落约,令佳人空等,乃一篇之眼。
第二句实写,是景语。

中间二联是佳人在楼中空等的环境,梦中想起离去时候,莺啼难以唤醒(化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醒来后匆匆写下的情书墨迹未干,面前烛光闪烁,麝喷鼻香迷离。

尾联又是情语,蓬山已经很远了,可是比起蓬山来,还要远上一万重。

二、刘郎的两个典故

诗中的刘郎有两个说法,个中一个来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晒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质妙绝......遂停半年。
景象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
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这个故事中有刘晨、阮肇两个人,两位去晒台山迷了路,碰着二个女子,于是就在山中生活了一段韶光。
春天时,两个人惦记家乡,但是回去后创造光阴如电,世间人已经是自己的七代往后了。

古诗词中的“刘郎”常常用这个典故。
例如白居易的七律《酬刘和州戏赠》,便是指晒台山的刘郎:

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鄙人。
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

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
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晒台。

不过也有人有异义,说晒台山的刘郎与蓬山不干系。
出生于民国期间的刘衍文师长西席有《雕虫诗话》五卷,说到这个典故时这样阐明:

义山有《无题四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首情意自明,末二句,用汉武求仙典故也。
有解作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事者,非是。
缘刘阮乃入晒台,与蓬山无涉。
此两句感情充足,气概浩大,但难免不免略形笨拙,无有匠心。

刘衍文教授意思是,如果写作”刘郎已恨晒台远“的话,这个典故是刘晨、阮肇,但是蓬山与这两位没有什么关系,该当是汉武帝刘彻的求仙故事。

《史记卷十二 · 孝武本纪第十二》记载:

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

刘彻被方士引诱,以为外洋有蓬莱仙山。
他还不远万里跑到海边来眺望,记得去青岛西海岸的琅玡台时,景区记录汉武帝曾经来过。
晋朝伏滔《地记》记载:

琅琊城东南十里有郎山,即古琅琊台也。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作琅琊台。
.....刊石立碑,记秦功德。
汉武帝亦登此台。

汉武帝七巡山东,六次来到山东沿海,可惜并没有见到什么神仙鬼怪。

李商隐的这首诗,写的是浪漫的爱情,当然是晒台山的刘郎更得当,换做汉武帝的话就有些煞风景了。

您以为,到底是哪位刘郎呢?

三、递进之法

五、七绝第三句,五、七律第七句,都是一首诗的关键之处,起承转合中,这一句常常起到转的浸染。

这首诗的第七句”刘郎已恨蓬山远 “,从中间二联写景后忽然宕开虚写,令读者从面远景开始转为思虑,梦中人已经如此迢遥,又如何呢?

墨客接下来递进了一步,蓬山虽远,但是我的心上人离得更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特殊是放在倒数第二句,引出末了一句时,别有味道。
前面用”已“,后面用”更、犹“等呼应,如陆游的《枕上口占三首 其一 》:

五十年前诗酒身,山阴风月尚如新。
闲愁【已】是无阑障,一枕春寒【更】恼人。

宋·王晖的《龙游道中闻雁》:

避寒来热稻粱肥,水远山长结伴稀。
【已】是江湖远行客,双双【犹】是向南飞。

唐·杜荀鹤七律《将入关安陆遇兵寇》用在颔联:

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困阻多。
【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几州户口算作血,一旦天心却许和。
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

唐·韦庄七律《云散》用在颈联:

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
刘伶避世唯沈醉,宁戚伤时亦浩歌。

【已】恨岁华添皎镜,【更】悲人事逐颓波。
青云自有鹓鸿待,莫说他山好薜萝。

唐·卢纶七律《晚次鄂州》用在尾联: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四、宋祁的借用

说到这两句诗,自然少不了要提到红杏尚书宋祁的风骚美谈。
听说宋祁年轻时填词颇有名字,一日过街时,碰上宫车经由,有人叫他“小宋”,于是宋祁填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
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
车如流水马游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个故事出自于宋朝黄升的《花庵词选》:

子京过繁台街,逢内家车子。
中有褰帘者曰:“小宋也。
”于京归,遂作此词。
都下传唱,达于禁中。
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旁边内臣曰,小宋也。
时在车子偶见之,呼一声尔。
上召子京从容语及。
子京惶惧无地。
上笑曰:蓬山不远。
因以内人赐之。

宋祁,字子京,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他是北宋最高级的词人,还与欧阳修等人合修《新唐书》。

他年轻时的这个故事颇有传奇性,听说宋仁宗听到这首词要调查此事,宫人倒是很坦然,但是把宋祁吓得够呛,以至于“惶惧无地。
”。
不过宋仁宗的确挺仁义,哈哈一乐说,蓬山不远呀。
于是就把这位宫女赏给了宋祁。

宋祁有词《玉楼春》云: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成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因此被称为红杏尚书。

​结束语

关于宋祁的故事,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刘郎的阐明,到底是汉武帝求仙还是刘阮遇仙,实在不必穷究是谁,只从字面理解即可,不影响对付整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的意思都在第一句里:来是空言去绝踪 。
中间二联写当时情景,尾联用求仙来比喻相思佳人而不得。

其余,诗词常有寄托隐于其后,男女之情也常常是君臣境遇的婉转表达之法,李商隐的无题未必不如是。

@老街味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诗气去世了丈夫赵明诚吗?

古人起名字把稳四声平仄吗?若何组合好一些呢?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为何被渔洋隐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