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笔墨:竹君
杜甫的生平中写过许多有关鹰的诗歌,有的是专咏,比如《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王兵马使二角鹰》《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二首》等。
有的是诗歌的句子中提到鹰,比如《赠韦左丞丈济》《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去矣行》《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赠别贺兰铦》等。
鹰是一种猛禽,动作敏捷,厮杀勇猛;高飞云端,燕雀不及,并且常常是独自行动,因此它被人们视为刁悍、凶猛、不羁的象征。
杜甫诗歌中的鹰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不仅承继发扬了我国长期以来授予鹰这一物象的文化蕴涵,也展示了墨客的精神崇尚和精神寄托。
一、借鹰言志:渴望建功立业
杜甫常在诗歌中借鹰言志,即通过描写鹰的豪纵健猛、气势非凡,表现自己自大非凡的气概和亟欲建功立业的思想。
杜甫年少期间创作的《画鹰》便是个中的代表。
“素练风霜起”一句使鹰的精神全体毕露,“ 身”“侧目”等词让人误以为真,而“堪摘”“可呼”等词又表明是画而非真,结尾“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描述了真鹰的气概,墨客抱负素练上的苍鹰能够夺身而出,去排击凡鸟。
画上的苍鹰不同凡响,白绢上彷佛风霜欲起,末了墨客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希望它能搏击凡鸟,暗喻自己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如浦起龙所说:“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杜甫全体青壮年期间在开元年间度过,在盛世文明的教诲下终年夜,这时候他的经济状况良好,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壮游》中阐述了他壮年时呼鹰纵马的畅快经历:“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画鹰》便是杜甫年少气盛时所作,不仅赞颂了画鹰呼之欲出的逼真,更主要的是借鹰寄托了自己伟大的抱负与远大的志向。
表现出青年期间的杜甫对出息和能力的乐不雅观自傲,也表示了墨客富于空想,充满斗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发达进取的气势。
《画鹰》借鹰言志,畅快淋漓地表达出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年夜志,反响出墨客的胸襟和气魄。
在其他歌咏画鹰的诗歌中,墨客也借鹰表达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年夜志。
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和《姜楚公角鹰歌》两首诗,杜甫极力突出鹰搏空而起的雄姿和势如破竹的威武气概。
《姜楚公画角鹰歌》形容画鹰之逼真真切,“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写出了角鹰的杀气横溢。
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杜甫鉴赏画鹰,没有在画技上多费笔墨,而是借鹰寄慨。
他回顾起当年玄宗新丰巡幸、骊山避寒射猎的盛事,又遐想到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时局动荡的现状,不禁感到凄凉。
战火频年,真鹰垂老于深山,然而一旦被起用,它还会腾跃而起,勇猛地擒拿狡兔。
猎鹰不甘老去世山中,期待着有机会去捕捉狡兔。
墨客以鹰自况,通过抒写真鹰的壮志,淋漓畅快地倾诉了自己除害报国的决心,寄托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二、借鹰自比:感慨生不逢时
杜甫常以“饥鹰”“笼鹰”自比,描述自己贫乏的田地和困于樊笼的苦闷,感慨生不逢时。
如《赠韦左丞丈济》,杜甫先是颂扬韦公门第,然后说穷老而受知于韦济,愿望韦济能够冲动提携,则自己就不会沦为荆榛芜草了。
这首诗写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考试落第,找不到出路,生活十分困难。
实际上韦济也曾大力推举过杜甫,但却没有起到什么浸染,这也让杜甫颇为感慨。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以“饥鹰”自喻,描述出自己窘迫的现状,表现其贫穷不达、生不逢时的田地。
但即便如此,鹰还是充满着斗志,只要有人扶持便能冲上云霄。
墨客借以表明,自己现在虽然处于窘境当中,但仍旧充满斗志,希望韦济引荐自己。
《敬简王明府》一诗中,墨客同样以鹰自比,表达其不愿局促于笼中的心情,鹰因秋而最怕苦笼,困于笼便不能施展其才能,故希冀其早为解脱,以免羁栖之苦。
杜甫自谓飘荡旅寓,如愁鹰之怕笼,借“病骥”“笼鹰”感叹穷途流落的情状和不愿局促于笼中的心情。
《江头五咏·鸂鶒》作于杜甫居成都草堂期间,“江”即浣花溪。
杜甫此时被贬官,就彷佛鹰隼困于樊笼,仍旧期盼回归朝廷。
此诗虽是咏物实是自咏,杜甫自伤时运不通,借咏鸂鶒排解滞留的忧伤。
“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虽然有樊笼的苦楚,但是可免除鹰隼的搏击,如今滞留,只能随遇而安,墨客只能聊以自慰。
《姜楚公画角鹰歌》也表达了墨客生不逢时的感慨,浦起龙曰:“公画鹰诗,率以飞飏搏击寄兴,此独不飞为慨。盖亦失落职者之言也。”
这首诗写于762年,处于杜甫流落期间。760年至770年,杜甫流落西南,先后在成都、梓州、间州、云安、夔州及湖北等地流落,他阔别了政治中央,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依旧关心国家百姓。
诗中“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极力描写角鹰的杀气横溢,但笔锋一转曰:“梁间燕雀休怕惧,亦未抟空上九天”。
燕雀不必怕惧,由于这只画上的鹰并不能腾空九天。
鹰虽鸷鸟,究竟是在画上,不能腾飞云霄,颇有感慨鹰独不飞的失落落惆怅之意。
在这些诗歌中,杜甫以鹰自比,表达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三、借鹰喻人:赞颂与议论
首先,鹰刚健勇武,动作敏捷,厮杀勇猛,攻击性极强,墨客便借鹰表现人的勇猛迅疾,势如破竹。
《北征》云:“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鹰腾”,指如鹰一样飞腾,迅速超过疾箭,言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作战迎敌比飞箭还快,形容战士骁勇善战。
《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先写角鹰侧目视天地时的勇锐,继以“杉鸡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形容角鹰的威慑力,末了以角鹰比作王兵马使,希望他以威猛迅疾之势,肃清寇乱奸邪。
《不雅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中“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二句,《晋书·慕容垂载记》:“权翼谏苻坚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则高飏,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
苍鹰“著人”比喻军士乐为重用,这里因此“苍鹰”来比喻军士之敢入,制胜如神。
其次,鹰击长空,高飞云端,燕雀不及,墨客借助高翔之鹰,表现人的凌云之志和卓越才华。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中“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二句,墨客鼓励从弟在时危中像盛夏的鹰隼一样奋力博取,干出一番大奇迹,同时也赞颂了从弟的卓越才华,感慨悲壮,使人振奋。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二句,以鹰隼飞腾之快比喻秀士得位,可以大行其志。
“高三十五使君”即高适,这时高适已经由彭州刺史转任蜀州刺史,杜甫准备前往会晤,行走前以诗代简,向高适打呼唤,赞颂高适既是才子,又居高位。
末了,鹰洒脱不拘,绝少依赖群体捕猎,更多是独自行动,墨客借助“鸷鸟之不群”表现人的卓尔不群、特立独行。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中有“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二句,“豪鹰”即大鹰,李舟,陇州人,有文学俊辩,志气高,墨客以鹰之奇俊喻李舟卓尔不群。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中有“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二句,蔡梦弼曰:“谓玄宗赐王名鹰,以旌其特立不群也。”《赠别贺兰铦》感叹贺兰的困穷,嗟叹群小得志。
诗曰:“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饥鹰所忧虑的是随意马虎被人驯养,这里用“饥鹰”来比喻贺兰铦,赞颂其不因困穷而屈求于人的高尚品质。
结语
不管是借鹰表达积极用世的欲望,还是借鹰展示烦闷不平的心情,都是墨客内心天下的深刻反响。
墨客对鹰的叙写或授予其上的思想内容同墨客自己的遭遇和追求密切干系。
青年时,杜甫受奉儒守官的家世出身的影响,立志高远,以鹰隼自许;面对国家的壮大,更使他渴望像搏击长空的鹰隼一样平寇乱,济苍生。
此时杜诗中的鹰每每神态威猛、英气逼人,与墨客乐不雅观自傲的昂扬心态相契合。
经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墨客没有了盛唐期间那种自傲与豪迈,鹰的形象失落去了以往的勃勃生气,纵然尚能描述得飒爽英姿,但一打仗现实便黯然伤怀。
墨客以鹰喻己,表达生不逢时的感慨;以鹰喻人,赞颂朋侪、将士等勇猛敏捷、卓尔不群,勉励他们对国事有所作为;墨客还借鹰揭橥议论,对颓势难遏、阴郁腐败的社会予以戳穿与鞭笞。
鹰意象便被注入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更显深奥深厚博大,给人强烈的心灵震荡。
参考文献:[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67.[2][战国]屈原等著,林家骊译注 .楚辞[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0.[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8.[4]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公民文学出版社,2013.[5]牟代群.王冕的磨难诗研究[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