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针言,广为流传,叫作“一叶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他的意思是,我瞥见一片叶子落了,就知道时令将转向秋冬,我瞥见瓶子里冰,就知道全体天下都是冬天。这因此小见大,知微见著,从局部,从蛛丝马迹能够推断事物的本来或者走向。
一叶知秋,有两个本来的含义,一是从一片落叶,从局部推断了全貌。第二个,便是,从细微的一片落叶,估量了未来。
在古典诗词中,一叶知秋,常常用来形容秋日的即将来到。这是由于,立秋到来前后,有部分树木在盛夏的高温高湿里,努力成长,霸占发展的资源,但是当温度,湿度,水分低落的时候,代谢跟不上,为了保持树木主干的生命力和果实所须要的养分,有些叶子开始脱落。这种落叶景不雅观会一贯持续到冬天。
在宋朝之前,一叶知秋,是没有特定的树木指称的。由于此时杨柳,梧桐,樟树,都会在盛夏或者晚夏涌现落叶。少量叶子的凋落,也预示着时令开始变革,走向秋日。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唐朝 白居易《一叶落》这是唐朝白居易写了一叶落。可以看到这个暑期还没有消散的晚夏初秋。
虽然白天的温度还很高,让人难熬痛苦,但是凉风和凉气在晚上已经开始发生。白居易说,冷暖与兴衰,都是互相交缠,有显有伏,互为依托和转换。这种不雅观点很自然,也是从自然不雅观察上升到哲学哲理。
比如这早秋风声簌簌的树林,看起来很茂盛,但是有一片叶子先凋落了。
不要鄙视这种轻微的凋落,由于从现在开始起,从这片落叶起,会有更多的落叶,秋日即将到来,更大的秋潮在后面。
白居易是自然和哲理结合的高手,不雅观察自然的结果,当然是顺应自然规律,从中间找到人生的坚持和乐不雅观。他的政绩和文学史上的代价本日不谈,就谈谈他是唐朝难得的遐龄的官员,在顺应自然,养生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
比如酷暑,他只管即便让自己心静自然凉,在人生的低谷,他有着相信更替循环的乐不雅观,中年往后不太在意仕途的得失落,反而得以高官遐龄而终老。
”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白居易《新秋》
晚夏,海洋云团和要地本地冷空气拉锯战,随着海洋气团的退出,西风带来了风凉,当然也带来了树木的新陈代谢,有些树叶在西风里凋落。
实在此时并不冷,也没有太冷落的觉得,反而月白风清,让人清爽。
但是细细不雅观察,也看到了一些时令的变革。
比如此时的荷花正打着莲蓬,虽然此时花叶同时,极其残酷壮不雅观,但盛开的荷花是不耐风吹的。由于荷花是虫媒授粉,每每半夜里就完成了授粉,而如果风和日丽,荷花花瓣可以特立三两天,由于莲台发育而自然凋落。
但是如果有大一点的风,那就例外了。莲花瓣很快凋落,以是这里白居易写那风吹明月池塘,荷花半落,只有莲蓬特立在露水里。
但是这样的初秋的夜晚是俏丽宜人的,白居易在洛阳怀念曾经在江南的初秋,那里荷叶暗香,荷花没有北方这么凋落得快,那里的风软软的,灯火残酷,让人流连绵绵夜色。
喜好江南的人,大抵北方的秋,一叶落的风凉也比南方来的尖锐些吧。
白居易晚年,思念他曾经生活事情过的江南,由于曾经多病的他,想在江南养老。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去。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夫人《答韩翃》
这里有段爱情故事,柳夫人曾经是韩翃的歌姬,由于安史之乱失落散,柳夫人被迫嫁给胡将。战役结束后,韩翃找到柳氏,写了一首轻薄的诗。柳夫人用这首诗作答,表面上是说自己忽然经历了秋日,但骨子里还是有那么点傲气。
我本日对这样的故事不铺陈,由于这里写的是柳树,一叶惊秋。
柳树是夏秋最早落叶的树种之一,盛夏之时,阳光炙热,柳树会脱落部分树叶以保持主干的水分。以是每每晚夏,树上的叶子依然稠密,但是一阵风来,会有黄叶吹落,翻飞如蝶,落地也很美,带给人秀气斑斓的美。
只是柳树树叶稠密,每每真正大量的落叶汇合中在晚秋。
”轻叶独悠悠,天高片影流。
随风来此地,何树落先秋。
变色黄应近,辞林绿尚稠。
无双浮水面,孤绝落关头。
乍减诚难觉,将凋势未休。
客心空自比,谁肯问新愁。唐朝薛能《一叶落》
这是写的一片落叶。近间隔刻画,非常细腻而美。一片落叶在水中,天空高远,它像一条小船。这是随风飘落在河中的树叶,是什么树知道秋日要来呢?
树叶,想必是最近才变黄的,可以觉得出它落下的时候,叶片上还有很多绿色。是在漂流的过程中变黄的。只有这样一片树叶孤独在水中,看起来怪可怜的。
这秋日是从一片叶子的凋落开始,落叶会越来越多。
我怎么觉得这片叶子这么像离群流落的自己呢?
这首诗也没有点明到底是哪一种树。但是在江边的,早秋的,多数是杨柳之类的亲水树种。
实际唐朝对付一叶知秋的叶子,并没有太多的固定。那大凡立秋之前的落叶,都有着知秋的寓意,而杨柳,则涌现的次数较多。
宋朝则将一叶知秋,仪式化了。宋朝的一叶知秋的叶,专门指梧桐叶子。
在盛大的立秋仪式上,皇家的太史官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奏乐报时确当口,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报秋。
有这么神奇吗?又为什么是梧桐不是柳树或者其他的树木呢?
这就不说这些太史官的胡诌聪慧。
一是,立秋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节气,应对农时,农业大国的君主肯定会有仪式化。
二是,这种仪式只会比前朝更繁琐,推陈出新,以求祥瑞吉利。
三是,梧桐在宋朝广泛栽种庭院,以立秋前后叶子开始发黄,且叶片圆润硕大,是很美的不雅观赏树种,梧桐黄色是秋日一道风景。
四是,梧桐在古代是灵树,传说可以招来凤凰,古代的琴用梧桐制作,传达的声音清越,仿佛感知天地的清气。
五是,古代就有一叶知秋的说法,这些太史官,就大力附会。
六是,梧桐叶子大,好作假,先掰掉树叶用细丝固定,这种魔术技能难度不高。换做柳叶恐怕就噜苏麻烦了。
以是就选择梧桐作为报秋之树,应对立秋之时。
这不过是天子是新衣,不过习俗所致,又有仪式感和唯美感,大家都不点破而已。
“一叶忽惊秋。分付东流。
殷勤为过白苹洲。
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顾恋朋游。迹去心留。
歌尘萧散梦云收。
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宋朝·贺铸《浪淘沙·一叶忽惊秋》
宋朝的一叶惊秋和一叶知秋,多数是代指了立秋节气和农历七月。
这是初秋的归船,墨客将要远行时,特地将船经由情人的小楼,去告别。一方面,这座小楼上有等待他的恋人,而其余一方面,他悠悠的行船不是归人,是过客。
这实在是非常残酷的一种离去。
由于所有的感情都存在,但没有结果。没有结果还要做出深情的样子,实际对女性的侵害非常巨大。
宋朝强化了男尊女卑,虽然这首词,表达了一个男人欲留还去的不舍,但是轻薄时期,连同至心都轻薄起来。对付男子,离去是可以玩味的,但是对付那些付出至心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女性呢,这不过是又一场初秋的抛弃。
“一叶下梧桐,新凉风露。
喜鹊桥成渺云步。旧家心裁,
巧织紫绡如雾。新愁还织就,
无重数。天上何年,人间朝暮。
回顾星津又空渡。盈盈别泪,
散作半空疏雨。
离魂都付与,秋将去。”元朝党怀英《感皇恩·一叶下梧桐》
实际宋朝之后,立秋时段,险些都,叶下梧桐,比如这里一叶下梧桐。
这是七夕。常日这个时段,梧桐叶子开始圆黄,哪里就真落了呢?
后人评价宋朝诗词,常常会用堆砌婉约来评价,为了美而美,相沿一种虚浮的文风,在这首词里,也难免。
他们的一叶知秋每每不是实指,也不会深入,大家说是梧桐,那便是了。
读起来看起来也颇美。
实际知秋和落叶的,哪里只有梧桐,不信你去公园野外走走,请见告我你手上的落叶,到底是谁的衣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