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玄月初九。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玄月初九,两九相重,以是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起源于先秦。
:重阳节的名称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古人认为万物有阴阳,数字也分为阴数和阳数,九为最大的阳数。
“玄月九日”,两九相重,以是叫“重九”,也称“重阳”。
重阳节传统习俗,出游赏景、登高远眺、不雅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吃螃蟹等。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公民共和国老年人权柄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玄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诗词最具代表的是伟人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重阳节进修古诗词39首。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目前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赏析】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就像本日的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新奇,词约而意丰。
全诗表达了墨客虽然年迈仍有少年的情趣。
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这是用陪衬的手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赤色也就更加显目了。
“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瞩目。
“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述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目前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墨客由花遐想到人,遐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实在是由于墨客随时把稳不雅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详细而生动的比喻。
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
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旧充满青春活力。

2、《作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赏析】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封将军治军威严厉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悲惨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情,防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快、醉舞军中。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办法,饮酒登高,一派和熙欢快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候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颈联二句是墨客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疆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响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名贵品质。

3、《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喷鼻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流落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冷落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4、《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墨客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域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着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尚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蕴藉深奥深厚,既朴素自然,又弯曲有致。
个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自流落在外作异域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更加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本日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解释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流落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西岳东面,以是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玄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师长西席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期间就创作了不少精良的诗篇。
这首诗便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怀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形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想熏染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西岳之东,以是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做官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域”;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想熏染,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域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样平常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紧张地位的封建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措辞、生活习气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统统都陌生、不习气,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域”“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隧道出了这种感想熏染。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碰着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随意马虎爆发出来,乃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便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每每是家人团圆的日子,而且每每和对家乡景致的许多美好影象联结在一起,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大家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墨客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墨客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险些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涌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每每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敷。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纳另一种办法:紧接着感情的激流,涌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沉着,实则更加深奥深厚。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尚,登高时佩带茱萸囊,听说可以避灾。
茱萸,别号越椒,一种有喷鼻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样平常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域,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少新意与深情。
墨客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本日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创造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彷佛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备团圆;彷佛自己独在异域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谅解。
这就弯曲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彷佛更不着力。

5、《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墨客杜牧的作品。
此诗以旷达(乃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死活无常的悲哀。
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绅士风范。
三四句即引古绅士庄周、陶潜以为阐明。
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
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抑扬跌宕,风神摇荡。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怨嗟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堕泪。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墨客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日仍旧是一片缥青色,这便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统统景致,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日水空的澄肃。
墨客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天景色原谅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付面远景物的愉悦感想熏染。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墨客向来烦闷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愉快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日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颜,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以为该当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墨客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觉得:墨客彷佛想用有时的愉快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粉饰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忧郁,但忧郁仍旧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面前。
于是,墨客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首都临淄堕泪说:“如何滂滂去此而去世乎!
”墨客由面前所登池州的齐山,遐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想熏染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现代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堕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烦闷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墨客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烦闷和欣喜两种感情。
墨客主不雅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宽慰来排解烦闷。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利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想熏染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烦闷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墨客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由于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便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墨客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季候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举,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会杜牧。
杜牧对他的被摈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烦闷,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惺惺相惜之感。
这才是墨客无论若何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缘故原由。

墨客的旷达,在措辞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墨客的烦闷,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解愈无能为力。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7、《蜀中九日》

唐·王勃

玄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蜀中九日》是墨客王勃为了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比拟,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陪衬了感情的朴拙,给人以强烈的传染。

农历玄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取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比拟,看似“无理之问”,却使墨客的思亲之情显得特殊真切动人。

8、《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9、《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赏析】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了望之处送别归去的朋侪呢?本日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喷鼻香之酒,嫡就要成为断根的秋蓬一样平常匆匆拜别了。

10、《玄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玄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赏析】玄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远在他乡和大伙喝着菊花酒,身隔万里伤心望着雁飞南天。
玄月九日登上玄武山了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面前聚拢的风尘。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哀。

总章二年(669)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
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
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
玄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相互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

这首七言绝句写墨客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了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玄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了望。
玄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
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了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
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
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
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墨客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
这样表现了墨客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末了两句写墨客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
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便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
“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墨客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便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玄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
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恰好可以参读。
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
而卢诗的结句,因此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
都是随处颂扬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
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绪真切,构思周详,构造完全,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
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
具实卢照邻的诗,以“写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抱负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全体害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11、《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玄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赏析】此诗描写了玄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墨客和朋侪一同登高望远的所感。
墨客望着远去的鸿雁,与朋侪共酌菊花酒,思乡之情达到了极致。
此诗亦用浅近类似口语的办法表达了墨客深厚浓郁的怀乡思归之情。
措辞清新朴素而韵味蕴藉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2、《西江月·重九》

宋·苏轼

点点楼头小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悲惨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赏析】该词上阕描写周围景致的凄迷,比拟今昔,抒发离去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面前的情景,上升到一种淡然处之、任其发展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旷达自由,同时又情意悠长,表达出词人送别朋友时的繁芜和抵牾的生理。

楼外点点小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本日,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悲惨。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历史上对该词的创作背景辩论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重阳节上,也有人认为作于重阳节前,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首词是送别徐君猷时写下的赠别词。
当时词人照例登栖霞楼饮宴来宾,登高赏菊,而徐守猷已离开黄州四个多月。
词人即景生情,怀念起黄州人尊敬的“遗爱守”徐君猷,特作此词。

一说此词作于壬戌元丰六年(1083年)重阳节,当时身处黄州的苏轼登高上栖霞楼,念及弟弟子由而写下此词。
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数月,相得甚欢。
八月,苏辙将赴南京留守签判任,与苏轼依依惜别。
这首词便作于苏辙走后不久的这年重阳节。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小雨,重重江外平湖。
”这两句词行文构造上的整洁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
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韶光上的紧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宜:“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悲惨南浦。
”这两句应题解释了送别一事,通过韶光上由远及近的比拟,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朋侪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落的凄凉心情。
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朋侪时的抵牾生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拜别,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去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
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去伤感断肠,历经人间风霜和恶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间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
人的生平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
以是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悲惨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
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便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
重阳节本来该当赏菊,还该当遵照旧习俗佩带茱萸喷鼻香袋以辟邪气、求龟龄。
此时词人却认为这统统都不必要,人间统统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哀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尚。
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
这种略带悲惨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起先写下的浩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
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统统,词人以空间上极广、韶光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生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统统。

该词首句写面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
“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比拟中落实心境的“悲惨”。
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
“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
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13、《玄月旬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目前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赏析】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本日又在这里举起了羽觞。
菊花为何这样耐劳,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在唐宋时期,玄月旬日被称为“小重阳”,墨客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碰着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以是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楚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付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快感情言犹未尽,以是玄月旬日还要连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墨客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态度上,创造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墨客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奥深厚。
紧张表现了作者生平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感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遐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14、《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赏析】《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墨客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首联写强自宽解;颔联利用典故写墨客内心凄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颈联描述山水景物,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凄凉之气;尾联写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
全诗跌宕腾挪,畅快淋漓,墨客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年夜方旷放,凄楚凄凉。

人老了,又面对着凄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快。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若。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
诗意层层变革,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墨客内心凄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以是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
然而孟嘉落帽显出绅士风骚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
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凄凉的意绪。
这一联用典入化,真切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骚,此以不落帽为风骚,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诚斋诗话》)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按照一样平常写法,颈联多数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
墨客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
这两句描山绘水,气候峥嵘。
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
山高水险,令墨客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
用“蓝水”、“玉山”相对,光荣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季候,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
诗句豪壮中带几分凄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当墨客举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不雅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朽迈,不能生活得长久。
以是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墨客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
下句用一“醉”字,妙绝。
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光鲜地刻画出墨客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赛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畅快淋漓,古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
”(《读杜心解》)墨客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年夜方旷放,凄楚凄凉。

1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宅》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宅菊,应傍沙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宅》是唐代墨客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样平常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公民疾苦的深深关怀。
全诗措辞朴实,构思风雅,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怀佳作。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惦记长安故宅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沙场阁下盛开。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仲春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玄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古人在玄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纯挚的思亲感情毕竟环绕一己的出生,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韶光。
来源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示,表现了墨客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感情。
重阳节大家都喜好登高,而墨客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悲惨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宅”来看,墨客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感情。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宅”。
但长安不仅是故宅,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盘踞。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墨客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范例的环境,使墨客登高时的心情愈趋繁芜:既思故宅,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墨客自然遐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良久。
后来恰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古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哀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以是能引起读者的遐想和预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缘故原由是什么。
实在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以是,“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悲惨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墨客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宅长安相隔之远,陪衬了墨客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墨客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宅菊”上。
“怜”字,不仅写出墨客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墨客对故宅之菊开在沙场上的长长嗟叹,百般怜惜。
他想到故宅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奥深厚的乡情。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殊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宅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样平常,以“故宅菊”代表全体故宅长安,显得形象光鲜,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遐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以是,墨客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宅”,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末了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宅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墨客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沙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期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光鲜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纯挚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墨客对千万饱经战役忧患的公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结句用的是阐述措辞,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感情原谅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涌现了一个飞跃。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遐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宅之菊,复由故宅之菊而慨叹故宅为沙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墨客表现的不是一样平常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风雅,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怀佳作。

1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此词为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陪衬了一种悲惨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全词两阕,上阕咏节令,写别愁;下阕写赏菊情景。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不雅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感情融和交织。
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干瘪,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蕴藉深奥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喷鼻香在金兽喷鼻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薄暮往后,淡淡的黄菊暗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瘦削。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作于词人婚后。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邃深挚怀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这首词抒发的是重阳佳节词人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赛过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景象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表面景象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永昼,一样平常用来形容夏天的日间,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玄月九日,已到秋季季候,日间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生理觉得。
韶光对付欢快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快中韶光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韶光的步履是那样缓慢。
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殊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惬意。
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
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黑幕景:她独自个儿看着喷鼻香炉里瑞脑喷鼻香的袅袅青烟入迷,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景象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比拟夫妇团圆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苦处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景象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
这天亲友团圆,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立时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故意在言外,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
“半夜凉初透”,不但是季候转凉,而是别有一番悲惨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紧张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全身花喷鼻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喷鼻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喷鼻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
“暗香”,常日指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便是北宋墨客林逋咏梅花的名句。
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
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同时也流露出“馨喷鼻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这是暗写她无法排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遐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景象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统统,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在构造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由于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季候与环境气氛的陪衬,“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蕴藉。
唐司空图认为蕴藉的紧张特色是:“不著一字,尽得风骚。
语不涉及,若不堪忧。
”(《诗品·蕴藉》)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去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
从她时时去看喷鼻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韶光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切实其实是度日如年。
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
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落眠,写一贯到半夜都没有睡着。
看来她不但是身体感到凉,紧张的还是内心感到凉。
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
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去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面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奥深厚细腻。
畅达与深奥深厚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主要特点。

17、《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过故人庄》是唐代墨客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墨客应邀到一位屯子老朋友家做客的经由。
在淳厚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墨客和朋友之间朴拙的交情。
这首诗初看彷佛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传染力。

老朋友预备丰硕的饭菜,约请我去他乡村落田家玩。
翠绿的树林环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羽觞闲谈庄稼情形。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还要来君这里不雅观赏菊花。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
作者赏心悦目,惊叹着俏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田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意。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神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措辞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措辞,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宁静,写朋友情意朴拙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述了俏丽的山村落风光和沉着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朴拙,诗意醇厚,有“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解释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落风光的名句,绿树环抱,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落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评论辩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交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就像这天志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笔墨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大略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场面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每每更能为对方洞开。
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沉着而自然,但对付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色,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18、《行喷鼻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初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薄暮院落,恓恓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赏析】李清照婚后,丈夫名城曾离家远行,她以《醉花阴.·重阳》寄给赵明诚,抒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避乱流落,在一个近重阳的时节,写了这首《行喷鼻香子》,表象他对逝去丈夫的思念及凄凉的心情。
前者写的是生离,后者写的是去世别。
故后者悲苦过之。
从艺术技巧之博识上说,虽然不像《醉花阴·重阳》那样引人瞩目,但它的确是一颗明珠宝贝,在艺海的深处熠熠发光,丝毫没能降落它的艺术代价。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宇宙造化自然,使人间天下有四季的差异,给人们以秋日的光景。
随着节气及阴雨风寒的往来来往变革,秋日变得天高气清,烟消云敛,西风飒飒,草木衰微,落叶萧萧,山川寂寥,景象凄肃。
《文心雕龙》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景物的变革,使人的思想感情也颠簸起来。
本来易安因国破、家亡、夫丧,又颠沛流离而心境凄悲,瞥见面前衰退的景象,怎能不黯然情伤?“转转”指景象的反复变革。
她年轻时看到秋日的景象是无比欣悦的,赞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然而她已遭受各类苦难的摧残,心境情怀产生巨大的变革,“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更使他情伤的缘故原由。

“探金英知近重阳”探,仔细察看。
金英,黄色菊花。
重阳,农历玄月九日为重阳节。
女主人仔细不雅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道重阳佳节附近了。
按照古老的习俗,人们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团圆、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古时重阳节人们的活动。
年轻时她曾写《醉花阴·重阳》“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与丈夫赵明诚仅仅是暂别就使她的感情禁受不住,她比菊花还要瘦削了;而今国破家亡,明诚逝世,她转徙江浙,“独在异域为异客”“近重阳”抚今追昔,又何等的“情伤”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薄衣,粗糙的衣服。
《梁书·武帝记·入屯阅武堂敕令》“菲饮薄衣,请自孤始”......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
这种泡沫后来成为酒的代称,也叫浮蚁、碧蚁。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李珣《渔歌子》“孤素琴,倾绿蚁,扁舟得意逍遥志”,其绿蚁便是这种酒。
意思是,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
由于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由于情伤,须要用酒来浇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域为异客”思今虑昔,情怀酸楚。
词句承前。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此句回应首句的’“转转”渐,渐次。
意思是,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革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景象便渐次转凉。
此句有三个构造相同、两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
此类结句,使词自然流动,增加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上阕写近重阳,景象逐渐转凉,女主人百感交集,格外情伤。

“薄暮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上片,秋光,近重阳,点明节序。
此处的“薄暮”点明韶光。
落日的余晖已渲染在茫茫的天边,庭院里也变得昏黄、暗淡。
一阵秋风吹来,又有庭树的叶子飘落,发出飒飒的声响,冷生僻清,凄悲惨惨,一个人在院子里感到惊骇害怕,悲惨的景象宛如彷佛她如水的情怀。
白天绿蚁曾使她醉倒,当夜幕要降临的时候,她酒劲过了,麻醉了的神经刚刚规复正常,各类往事又涌上心头。
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北国沦丧,至今不的收复;家藏的大量的金石字画,荡然无存;相依为命的丈夫,在兵荒马乱中逝去'自己避乱江浙,飘泊无依,抚今追昔真是“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愁肠寸断。
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愁肠,极言愁事熬心。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永夜,漫漫永夜。
易安《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郎士元《宿杜判官江楼》“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几个“永夜”都是赞许。
明月,是俏丽的,有给黑夜以光明,故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奇妙的抱负。
古今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文中未曾涉及过明月的,险些没有。
骚人有的望月思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例也。
有的望月怀人,如杜甫月下思念妻子儿女《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念伯仲兄弟的;有的望月怀念故国,如李后主《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明月中”便是如此。
李清照望着明月,思念逝去的丈夫。
美好的明月,它的光辉照耀在词人身边的空床上。
过去一起望月,同床共枕的爱人已经不在人间,旧恨新仇,又那忍受得了这般孤单无告的悲惨情景?《古诗·明月何皎皎》“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都是写女子思念丈夫的著名诗句。
易安“明月空床”由此点化而成,将诗句浓缩简化,利用明月与空床的美感差异,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
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
《子夜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这是妇女在明月之夜听捣衣的声音,怀念远征丈夫的诗。
秦不雅观《满庭芳》"有时近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其时节与此词时节是相同的。
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与易安词意境基本相同。
都是表现听砧人对亲人的怀念。
易安在“往事愁肠”的情形下,写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蛩声细”蛩,蟋蟀。
人永夜不寐,听到蟋蟀细微的叫声,倍觉情怀悲惨。
唐人白居易《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边”。
杜甫《匆匆织》“匆匆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悲诗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可见古人常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
匆匆织,即蟋蟀。

“漏声长”。
漏,古代一种滴水计时用的用具。
毛熙震《更漏子》“更漏咽,蛩鸣切,满院霜华如雪”。
古诗词调名与词的内容是同等的。
《更漏子》作为常用词调,及其产生的本身,就解释更漏是墨客常写的素材。
“长”解释主人公久久不能入睡。

易安在近重阳之际回顾丈夫,饮酒也无法排解,酒醒时各类往事时他悲哀。
明月照耀,她孤苦伶仃,更阑不寐。
沉重的捣衣声,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悲惨、婉转的交响乐曲,它与李清照的心曲在节奏、旋律、情调上彷佛是合拍的。

下片。
写薄暮时她情怀悒郁,往事愁肠及永夜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作者通过范例环境的描写完美的表达了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这一题旨。
之一艺术手段,在此词创作上的表示是昭著卓绝的。
她首先选取的是四季风光中的秋光。
秋光是令人情伤的。
从这一点说是范例的;写此时令的环境捉住“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这一秋景象候变革的范例特色来写;进而撷取秋光中“近重阳”这一时节,范例意义在于它是令人“倍思亲”的时节;写此时节的景物捉住了“金英”,由于菊花独放百花杀之一期间的独特特点;进而选取重阳时节中最易使人思念往事亲人的“薄暮”“永夜”;写这一时候的环境时捉住“薄暮院落”“明月空床”“砧声”'蛩声”“漏声”这些使人愁发隆盛的范例景物和声音。
作者写节序时所摄取的景物都是颇具范例的,通过综合、融化儿塑造出来范例的环境。
这表现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和蔼于继续优秀文学传统,同时也表现作者对生活体察的深微,感想熏染的强烈。

易安此词前结:“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后结“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与她的另一首《行喷鼻香子》“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都是有三个构造相同、个别一二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古人把它叫做“重笔”此类结句盖祖于温庭筠《更漏子》结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古人评此句说“此种句法极磨炼,也及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作三日之想”,余韵无穷。
温词结句是由两个构造相同、一个构造不同的词组组成。
是“二重笔”到了苏轼,行喷鼻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用了“三重笔”,个中有一个重字“山”。
易安两首《行喷鼻香子》结句用的是“三重笔”二重字,向前发展了。
辛弃疾有《三山作》“放顷刻阴,顷刻雨,顷刻晴”《问蘧庐随笔》认为此句“胎易安语也”。
明人高启《行喷鼻香子》“正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更明显看出是从易安句化出。

此词利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
古诗词常用叠字,《诗经》中“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杨柳依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边草”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易安“凄悲惨惨戚戚”不胜列举。
此词六个叠字加浓了词的悲惨气氛,把词凄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此词声声悲惨,字字血泪。
她的哀愁与“为赋新诗强说愁”不同,与浮薄的“闲愁”不同,又与一样平常的离愁别苦不同,这是在异族残酷反攻袭击,南宋统治集团采纳屈辱屈膝降服佩服政策之下,一个难民的痛楚呻吟,虽然写的是个人遭逢的凄悲,但却有代表性。
国破家亡,夫去世妇丧,妻离子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是全体时期的苦难。

19、《扫地游·九日怀归》

宋·周密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

孤蛩自语。

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

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

恨无据。

怅望极归舟,天涯烟树。

苦处曾细数。

怕水叶沈红,梦云拜别。

情丝恨缕。

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

暗凝伫。

近重阳、满城风雨。

【赏析】周密身处南宋末年,凭他词人的敏感,他自然感想熏染到北元兴起而南朝衰败的景象。
又加上作者京城失落意,思念故乡,这时偏逢玄月初九重阳节,便有了这首《扫花游·九日怀归》。

头三句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描写重阳时节的范例景物江蓠,一种喷鼻香草,出自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李商隐《九日》诗用过这个典故:“空教楚客咏江蓠”,这里也用为玄月九日景物,开江蓠因幽怨而呈现碧色,早过了经霜着花时候,水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
下面接“孤蛩暗语”句,转而写听到的声音蟋蟀正在孤单地暗自呜叫。
姜夔《齐天乐》咏蟋蟀:“凄凄更闻密语 ”这里是指玄月蟋蟀初鸣 。
下面两句 :“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
长安这里指杭州,南宋的都城。
长安乱叶句本贾岛送别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周美成《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形容落叶随风飞舞,飘落满地。
“万家砧杵”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扌寿 衣声”,家家用砧杵为将要远服兵役的人制征衣 。
姜夔《齐天乐》也描写蟋蟀叫声“相和砧杵”。
这两句点明了作者当时的韶光、地点和蔼氛。

“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
”转入写客况悲惨。
尘染秋衣一句,脱于西晋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意思是说在京城呆得良久了,衣裳已经被尘土染黑,却没有人来关心我这个满怀怠倦的异域乘客。
北宋晁端礼《水龙吟》“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也是这个意思上阕结尾三句:“恨无据。
怅望极归舟,天涯烟树。
”描写心中的乡愁无以依托,只有惆怅地眺望江上远去的归船和天边如烟的树木。
词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涯识归舟,云中辩江树”语,表示自己想回去又不能 ,只有遥望江上舟树以寄托乡思《古诗》“了望可以当归”即是这种心情下阕起首一句“苦处曾细数”,统领以下各句,表明作者由写景寄情转入全写内心天下。
“怕水叶沉红,梦云拜别”“怕水叶沉红”,是写红荷凋落。
翁元龙《隔浦莲近》“沉红入水,渐做小莲离藕”,语意附近。
“梦云拜别”,语出楚王梦遇神女,及朝为行云的故事。
这三句是说,作者苦处重重,无法轻松,只担心美好的往事象荷花凋落、梦云拜别一样,再也不能重视了。
下句 “情丝恨缕”稍停顿一下。
一语概括所有的苦处,再细说“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是说像晋代苏蕙织锦字回文诗一样,将当时的离愁别绪,写成词章或书信。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接着上面两句的意思,迁移转变了一下,说纵然书信也装不了多少相思情雁只排成人字、一字,没有多少字,怎能写出多少相思,言外意是思无限。
人们又常用鸿雁指书信。
秦不雅观《减字木兰花 》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句,虽都用鸿雁作比,却用法相反,各从不同角度作出恰当的比喻。
下阕结尾三句:“暗凝伫。
近重、满城风雨。

作者心潮起伏、思绪难平之后,又回到重阳节和那时景致上,首尾呼应。
自己一个人伫立凝望重阳景象 ,却只见到满城风雨。
这正同上阕“锦空洲渚”、“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等句同样凄清。
“近重阳、满城风雨”一句来自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但只颠倒词序,例由豪放变悲惨。

这首词凄而不惨,哀而不伤,很好地把握了重阳节的景象与作者自己的心情。
词人铺陈上的抑扬抑扬也恰到好处,令读者心有戚戚焉。
这首词还有一个特色,便是用典颇多,句多出处,虽见研习古人之功,但亦略多了些。

20、《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

凤城歌管有新音。

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

绮罗丛里胜登临。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赏析】北宋徽宗崇宁。
大不雅观间,即公元十二世纪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阳节前,当时的权相蔡京派人请小晏填写新词,作为应节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为作此篇。

  作为重九的应节之作,小晏这首词是很特殊的,他把悲秋、登高、怀人等等传统的题材和写法统统抛却,一反常情,说柳叶落实愁眉淡了,黄花开是笑靥深了,而且大肆渲染歌舞酒宴的豪华享乐气氛,切实其实把重阳写成了一个欢快的节日。
这一特点很值得玩味的。
王灼说小晏作此词“无一语及蔡者”,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借机攀附权贵,是对作者的讴歌。
然而,王灼彷佛看得浅了。
仔细品味起来,小晏非但没有阿谀蔡京,这种一反常规的写法,未尝不是对蔡京的讽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别人都悲秋,那是由于很多不快意,你蔡京位极人臣,百事顺遂,悲秋怎会到你的心上:“绮罗丛里胜登临”,别人都去登高以避灾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贵,哪里用的着这一套,偎红倚翠,饮酒享乐便是了!
从这个角度来读这首词,不是很故意味吗?

21、《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宋·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

高处悲惨。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清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赏析】《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
可见吴见山必精于填词。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
“翠眉”,青翠的山气。
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由于词民气境烦闷,纵然了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贰心目中也是感到凄悲惨凉,使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
“杜秋娘”,泛指俏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苗条,彷佛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致。
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暗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
言自己虽然用玄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时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
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烦闷,愁闷的缘故原由。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晚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的哀叹。
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22、《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宋·吴文英

明月枝头喷鼻香满路。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

倒照秦眉天镜古。

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帽堕笑凭纤手取。

清歌莫送秋声去。

【赏析】“明月”三句,叙秋天景色。
“枝头喷鼻香”,指桂花。
此言明月照桂树,花喷鼻香飘满路。
词人见了面前之景,忽然想起:如果接连刮起几天西风,那末树上的桂子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
“花如雨”,指桂花落如雨点一样,此是类比。
“倒映”两句,九日即景之词。
言重九夜玉轮像秦镜般高悬天空,天高气爽,水边的白鹭受到月光的惊动,双双冲霄飞去。
上片即景和韵。

  “自摘”三句,述过节。
言词人从自家菜园中摘来了比较干净、新鲜的青葱,适宜于作为重阳敬拜用的菜肴,装盆上供。
词人说:只可惜已到了重阳节,我还没有搞到几盆合时的菊花啊!
“帽堕”句,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意境。
两句言词人九日顺俗登高,被山风吹落了帽子,他就笑着请同行佳人代他正冠。
他登上高处,清歌一阕,更以为碧天高远而空旷,但他希望,歌声不要随着秋声的拜别而随之消逝。
此祝辞也。
“清歌莫送秋声去”,是词人的衷心希望,由于秋日是万物收成的佳节,以是他不肯望匆匆送走“秋声”。
下片词人着重阐发自己对“秋声”的感想熏染。

23、《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赏析】《折桂令·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
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晚年的愁怀。
作者故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顾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悲惨。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朽迈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转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天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天景色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觉得。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
这是墨客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生平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浮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
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排斥,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墨客由写面远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顾,个中“翠袖”“金杯”“玉手”便是墨客忆往昔欢快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
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
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因此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比拟,更凸见墨客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墨客的匠心。
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墨客有感于面前之景,有思于今是昨非的情状而发出的深奥深厚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溘然憬悟到,人终有朽迈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落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
人生易老,昙花一现,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不雅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落”。
墨客在此以景结情,写出头具名前的悲惨景象:回顾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致,反响出墨客流落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不雅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墨客由面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快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末了,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措辞清丽,对仗工致,特殊是奥妙地引古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佳构。

24、《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容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赏析】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天景色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面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怎么能不消散?

25、《九日龙山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赏析】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揶揄我这个逐臣。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
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落意愤懑、旷达洒脱的繁芜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墨客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首句点明韶光地点,既写墨客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往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通情达理,亦即顺理成章。
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
“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
“逐臣”,追随墨客。
这是说菊花开得到处都是,无论墨客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喷鼻香的黄花,同样,墨客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花向他微笑。
在登龙山之际,遐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绅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怀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绅士孟嘉,表达了对绅士的神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
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大家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表示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墨客放旷的性情、浪漫的气质。
“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述。
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
诗的末了一句“舞爱月留人”,奥妙地将玉轮拟人化,以“月留人”扫尾,显得生动新奇,表面上是说玉轮挽留墨客,而实际上是墨客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绅士洒脱风姿的范例表示,历来文人多爱诵之。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
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骚之作,同时也有实在际遭际的感慨在。

  此诗与前诗《九日》或为同时之作。
约作于宝应元年至广德元年(762—763)间。
龙山,在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宣州当涂县:“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玄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26、《九日》

唐·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赏析】本日云彩飘飘,景致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通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羽觞当明镜照耀我欢快容颜,独自一个人饮酒,得意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

27、《客中重九》

唐·司空图

楚老相逢泪满衣,片名薄宦已知非。

他乡不似人间路,应共东流更不归。

28、《少年游·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9、《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凄凉,清歌莫断肠。

【赏析】天边金铜神仙掌上的托盘里,露水已凝集成霜,雁行一去是那么迢遥,唯见云阔天长。
绿洒杯,红袖女,趁着重阳佳节,大家来乐一场;人情之温暖,倒有几分像在家乡。
我佩带着紫茎的兰花,把几朵黄菊插在头上,竭力再做出从前那种狂放的样子容貌。
我想要用沉醉来换取凄凉,动人的歌声啊,千万别撩起我心中的哀伤!

这是一首重阳佳节失落意伤怀之作。
感情压抑凄凉,彷佛有许多愁情,但表现得模糊闪烁。
临佳节而在异域作客,受接待又有“人情似故乡”的亲切。
可是从其饮酒狂欢,又可见其借酒浇愁的心境。
词中以佩紫、菊簪与自己作比较,其主动克制“旧狂”,可见此狂是出自不得已而为之。
词意超越一样平常的幽怨,风格凝重而清丽。

30、《念奴娇·重九席上》

宋·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悲惨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

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

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31、《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喷鼻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小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赏析】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
词的上片和下片十全十美,确实不好明确分开。
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
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喷鼻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小雨”,时闻“新雁咽寒声”。
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快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小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寒气象,再加上作者故意点染的“暮”、“咽”等景况,一幅晚秋的凄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
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办法。
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末了才点明主旨。
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怀时当为借鉴。

32、《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喷鼻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悲惨?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月夜下的楼阁,飘满秋日喷鼻香味的院落,欢笑快乐的人们交往来交往去。
是哪个人秋日一到就悲哀悲惨?当年的宋玉就悲哀到这样。
用饭饮酒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样平常。
问他有什么可以悲哀之处?细细想想却也有悲哀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悲惨。

  此词作于公元逐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昼夜。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小酌,便宴。
此词便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柔美景致,见出秋色之可爱,解释古人悲愁没有多少情由。
“夜月楼台,秋喷鼻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致清丽的句式描述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宁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十全十美。
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构造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巧现,欢快之状跃然纸上。
秋天景色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来宾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日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悲惨?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办法否定了一样平常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
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
该当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怀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
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备没有必要的,只有洞开肚量胸襟,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
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遐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连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实在,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
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终极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
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出生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
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日写得更使人留恋。
秋夜不但有幽美的自然景致,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悲惨”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不才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
末二句溘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通盘推翻了。
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
他悲秋的情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毁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墨客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景象,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
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气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逐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便是在玄月份发动的。
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
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目政坛情形变革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形。
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词通过时节变革的描写来反响对现实生活的深奥深厚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弯曲多变;奥妙采取古人诗句,文意蕴藉;通过比兴等手腕,寄托政治感想。

  33、《九日》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冷落各何在,兵戈衰谢两相催!

【赏析】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墨客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玄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成绩,都远在一样平常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墨客浓郁的生活情趣。
墨客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墨客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墨客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于是墨客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一带着较强烈主不雅观感情的诗句,妙趣神来,彷佛有些任性,恰好证明墨客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墨客的任性赌气,显然是他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奥妙地利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墨客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致贴切,特殊显得新鲜新奇,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墨客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墨客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呜咽,不免泪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随意马虎触发墨客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和故宅的物候为难刁难照,很自然地透露了墨客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但是由于病肺,更是由于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朽迈多病。
墨客一边谩骂“兵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一直地催人走向去世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兵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感情。
这正是墨客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朽迈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墨客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措辞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脾气。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绝不感到呆板。
写景、叙事又能与墨客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期间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34、《九日次韵王巩》

宋·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赏析】《九日次韵王巩》是宋代墨客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墨客年迈而乐天的情怀。
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下子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
末了一句实在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犹如嫡的菊花一样。
全诗风雅收敛,清秀周详,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老健疏放如杜诗者。

词句注释

1.次韵:按照别人诗的原韵和诗。
王巩:苏轼的诗友。
字定国,自号清虚师长西席,北宋墨客、画家,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

2.“我醉”句:《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性嗜酒,不论“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坦直如此”。

3.青州从事:《世说新语》载,晋朝桓公部下有个主簿,长于辨别酒的好坏。
每有酒时,桓公总要叫他先品尝。
他称好酒叫“青州从事”,不好的叫“平原督邮”。
这是由于: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他认为好酒的酒力能达到人体下腹的脐部,以是称好酒为“青州从事”。
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不好的酒,酒力只能达到胸腹之间,以是称不好的酒为“平原督邮”。
全句意为醇美的酒力直达肚脐,已经很尽兴了。

4.“鬓霜”句:夸赞自己花白的鬓发有三千丈长。
鬓霜,花白的鬓发。
饶,添加。

5.“诗律”句: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旬日,来回作诗几百余篇。
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正为此句之注脚。
诗律,犹言写诗的功夫水平。
筹,等级。

6.“闻道”句:李商隐师令狐楚,常呼楚子绹为郎君。
绹为翰林学士,商隐上谒,不见,因题诗云: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更重窥。

7.“且容”句:《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庾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秋夜共登南楼,亮忽至,诸人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
”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

8.“嫡”句:这句说过了重阳节,菊花逐渐萎谢,连蝴蝶也要发愁了。
嫡,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明日黄花兼寓迟暮不遇之意。

我喝醉了想去睡觉,你也不要再多喝了,我们已经喝得很尽兴。
我那花白的鬓发有三千丈长,但是写诗的功夫水平还是和王巩不在一个等级。
听说你往后将在东阁闭门不出,那么我将会去南方陪你喝一杯。
现在我们相遇得很匆忙,用不焦急着分开,不然来日诰日蝴蝶会因黄色的花朵而悲哀。

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玄月九日,是苏轼在九九重阳日,与诗友王巩等在一起赏菊、饮酒时的即兴和答。

诗写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下子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
由于今日黄花盛开,明日黄花凋零,光阴不再,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墨客赋蝴蝶以人情。
秋日,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眼见菊花重阳节后也将干瘪无花可依,不禁犯愁。
蝶愁实际是人愁,蝶都知愁人更愁。
直说人愁太直露、太绝望、煞风景。
由蝶愁寓人愁,蕴藉委婉,诗意更浓。
秋日蝴蝶和菊花关系密切,让蝴蝶寓人愁最合情理。
“闻道”四句意思是说,如果在玄月九重阳节之后去欣赏菊花,那时金黄的菊花已经枯萎,不雅观赏时也就没什么意见意义了。
苏轼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实在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犹如那过期的菊花一样。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墨客年迈而乐天的情怀。
全诗风雅收敛,清秀周详,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老健疏放如杜诗者。

35、《九日》

唐·李商隐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赏析】想当年,我曾和尊父把酒共欢;霜天万里,缤纷的白菊铺绕台阶。
十多年了,他老人家在地府下安息。
今日又是重阳,我空对酒樽深深怀念。
谁曾想,你不学令尊像张骞那样裁花浇苗,我只能像屈原那样徒然地哀吟江蓠的诗篇。
如今你位高官大,府门前已架设行马。
那招贤的东阁,我从此再也无缘窥见。

《九日》是唐代墨客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前两联暗喻旧日府主令狐楚对墨客的赏识和栽培,思念追思和感激之情;后两联暗喻遭到府主之子令狐绹的冷遇和排斥。
这首诗是墨客借重阳节把酒之兴,怀念恩师令狐楚,同时也表露出对恩师之子令狐绹的不满,写得蕴藉空灵,耐人寻味。

首联为追忆之辞又兼切重阳,墨客忆及曾与令狐楚共把酒之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而在,对自己的赏识栽培宛然如在。
白菊是令狐楚的最爱,亦是令节之景物,墨客触景思人,字句里怀楚之情,溢于言表。
“霜天白菊”,自况最为精切。

颔联怀念令狐楚而又兼为墨客今日之遭际感伤不已。
朋侪十年泉下全无,今日重阳墨客独自把酒,恍如隔世,思绪繁冗而悠长。
“有所思”既思念追感令狐楚之优遇栽培,亦怨恨令狐绹之冷遇排斥、不念旧情。
今昔相形,父子比拟,不能不益增感慨,统于沉思默想之“有所思”一语中,语淡情深,蕴藉有味。

颈联埋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和排斥。
上句借汉张骞事喻令狐楚能吸引人才,而“不学”二字,又伤心的是令狐绹不肖乃父,不能继续父风。
既然如此,下句则承上言,只能以“楚客”自喻,行吟泽畔“咏江蓠”以终朝夕了。
这两句双关之意显然,用典下字奥妙。

尾联寓凄凉于蕴藉,感叹令狐绹今官贵,门施行马,而己被拒于门外,再也受不到昔日的礼遇。
这两句字里行间透出墨客内心沉重的忧郁,但内心仍希望令狐绹能转变主张,重视自己,收受接管自己。

诗由重阳把酒赏菊展开遐想,深情追怀令狐楚对自己的赏爱栽培,怨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排斥,今昔对照,感念怫郁交并。
“十年”一联,将思念追思之情,长期牢落之感,今昔迥异之慨与“九日樽前”之现境融为一体,空灵含蕴,语浅情深。
“有所思”三字束上起下,感念怫郁,耐人寻味,前后幅之过渡也很自然。
后幅感情由深情思念转为怨怼不满,写法亦由微婉转为发露。

36、《己酉岁玄月九日》

晋·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央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目前。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409年(义熙五年)重阳节作,前八句描写时景:“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玄月已是深秋,悲惨的风露交相来到。
“靡靡”,逐渐的意思。
用这“靡靡”与下“凄凄”两个细声叠词,彷佛也传出了深秋分外的气息。
这两句是概括描写,下两句写园林:“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成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纭凋零,这见出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如何之意。
再两句写天空:“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爽的秋气澄清了尘埃,秋空显得特殊高远。
所谓天高气爽,是包含了天色和生理觉得两个方面,这“杳然天界高”中就显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
末了两句写“群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秋蝉的哀咽停滞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鸣叫。
这一息一鸣,把节序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了,那嘹唳的雁声又最能引发人的凄凉意绪。
这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的变革、觉得的变革,历历分明。

  后面八句是感想。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万化”,万物的变革。
“寻绎”,连续不断。
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革。
于是自然遐想到人生。
人生没有不忧劳的。
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朽迈了。
(《秋声赋》)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闭幕的一天,去世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
陶渊明也不例外;何况本日是重阳节,这是个吉利的日子,玄月九象征长久,这就更能激起他的忧生之嗟了。
以是下面他说:“念之中央焦”。
这个“焦”字把那无可名状的痛楚表达出来了。
写到这里可以说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但他又是个通达的人,他不会像阮籍那样作穷途之哭的,他是有掌握自己感情的精神支柱:委运任化,顺乎自然。
下面他写道:“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目前。
”他说:什么才叫我称心快意呢?还是饮酒吧。
千年的变革不是我所能理解的,还是来歌咏(通永)目前吧。
执着于“目前”,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这样他就可以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了。
这里他彷佛是在“借酒浇愁”,但并不怎么勉强。
重阳节的习俗便是饮酒,这个应节的举动恰好作了他消解万古愁的冲剂。

  陶渊明写有两首重九诗,意思差不多,写法不太一样。
这首写景霸占较多篇幅,写景也较细致,这是后半抒怀的出发点;另一首以感慨为主,中间只有四句写景的穿插。
比较起来,这首诗要显得自然平和些。

37、《秋晚客兴》

宋·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38、《九日置酒》

宋·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匆匆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赏析】 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
”(《宋诗精华录》)评价得很好。

  诗的首联破题。
起句点明节令,腔调高扬。
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
一个“重”字流露出墨客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同样写秋晨,则“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秋望》),有送目伤秋之愁;“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鲁渊《重九》),则有去国怀乡之思。
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这也是墨客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
“高台复帐驻鸣茄”,派头十足。
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绘影绘声。
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朱紫赏秋的情景。
墨客少年得志,生平闻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光鲜。
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
“遨欢”、“匆匆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
“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
《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古人把此事作为风骚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九日蓝田崔氏庄》)甚为宋人所激赏。
宋祁又反杜诗之意。
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洒脱。
显示心境不同,诗境亦不同。
“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
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
“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
墨客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
墨客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高下天光,一片清明。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由一番秋雨洗擦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
二句境界开阔,气候恢宏。
“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
其意境与韩琦“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着黄花晚节喷鼻香”(《九日水阁》)大抵有相似处。
宋祁修唐书十余年,晚年“弥为进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
他“博学能文章,资质蕴藉,好游宴,以自持自喜,晚年知成都府,带《唐书》于本任刊修……远近不雅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矣,望之如神仙焉。
”(《东轩笔录》)此诗的境界与他积极处世的态度有关。

  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
“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诙谐诙谐,乃墨客自画像,形神俱出。
“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自持。
“白头太守”,不仅刻画墨客分歧凡响的外面,更表明了墨客的太守身份。
意谓“九日置酒”非一样平常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
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料首联。
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
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
《续齐谐记》:“费长房令桓景玄月九日囊茱英,登高以避祸。
”墨客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年夜笔法,描述自己放浪形骸,豁达爽朗。
杜牧有“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之句,乃故作旷达语,强颜欢笑;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亦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酸楚语,寄寓了出生飘零之慨。
而宋祁此句与之异趣,缘故原由在于出生境遇不同。

  此诗俊逸流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笑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墨客适逢其会,发为词章,写成了这首充满兴致的作品。

39、《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赏析】世间的道路与山河都是危险的,君王门里烟雾深奥深厚。
年年玄月九日登上高处,没有不想起伤心事来的。
《九日登高》是唐代墨客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是墨客重阳节登高抒发感慨,表明作者在人生道路上困难跋涉的繁芜心情,并指明社会关系的繁芜性。

首句以山河路险,喻仕途道路之凶险,次句以烟雾锁君门,喻君暗臣奸、群小当道。
虽以比喻出之,但在封建社会“君主圣明,臣该万去世”的环境里,不能不说是相称大胆的辞吐。

后两句写重阳登高了望,而君门渺不可见,故不免年年登高,岁岁伤心。
墨客把个人坎坷遭遇所引起的苦闷融入对国事的忧虑之中,写得深刻、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