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通过描写 、 、 等景物,渲染 的环境氛围。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措辞描述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墨客早春溜达西湖所见的妖冶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B.墨客紧扣环境和时令的特色,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把早春的西湖描述得活气盎然,表达了墨客的喜好之情。
C.颔联从植物的变革写早春气候,充满活力。颈联从动物的变革写早春景象,写出了墨客是骑在立时边走边看渐入佳境。
D.这首诗措辞夷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泼,即景寓情。
2.诗歌讲究炼字,试剖析若将“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改为“栖”,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根据这首叙事诗的内容,梳理主人公的返乡经历和情绪变革。
返乡经历:八十始归— —返回家中—
情绪变革: —渴望团圆— —悲哀堕泪
2.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颇见功力,请简要赏析。
(四)
山坡羊·骊山①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②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①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②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落,规模伟大,建筑华美。 ③萦纡:回旋波折。
1.用形象的措辞描述“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2.作者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试剖析其与本曲分别从什么角度表达主旨。
(五)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注释】①罗隐:唐末墨客,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盘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 ② 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旧传说为鹦鹉产地。
1.墨客笔下的鹦鹉具有若何的特点?
2.这首咏物诗利用了若何的艺术手腕?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六)
淮上与朋侪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仿照示例,根据末了两句诗意续写两个电影镜头。哀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
【场景】扬子江头,离亭。
【人物】墨客,朋侪。
镜头一:美好的扬子江头,春光宜人,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镜头二: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
镜头三:
镜头四:
(七)
淮村落①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②围故井,向来逐一是人家。
【注释】①淮村落:淮河边的村落落。 ②败垣(yuán):倒塌毁坏了的矮墙。
1.诗中一、二两句描述了一幅若何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八)
春夜
王安石
金炉喷鼻香尽漏声残,剪剪微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写春夜,采取了视听结合的手腕,通过“金炉喷鼻香尽”和“漏声残”表明夜已很深。
B.第二句写墨客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想熏染,描写风轻微而带有阵阵的寒意,陪衬了墨客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C.第三句写墨客在户表面临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恼人”中的“恼”并非“烦恼”的恼,是贬词褒用,反义正用,其含义类同于“撩”字。
D.第四句“移”“上”两字在动态中有姗姗曼妙之感;“花影”既可见月之皎洁,又可见花影姿态之淡雅。
2.有人认为这首描写春夜清柔美景的诗本色上是一首春夜怀人之作,你赞许吗?请解释情由。
(九)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此诗是文天祥从元军中逃脱出来,奔向福州(当时宋端宗赵罡在福州登基)时在途中所作。
1.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文天祥此时的困难处境?请简要剖析。
2.这首诗末了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喷鼻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 ”点明了时令特色,“ ”通过描述日常生活起居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李煜《相见欢》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句,请比较两首词中的愁情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十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势,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东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雇主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chān)突骑:穿着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衣蔽前为襜,形如围裙。 ②娖(chuò):整理。 ③(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
1.《破阵子》中“天下事”指 ,《鹧鸪天》中“追往事”指 。
2.这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3.这两首词都利用了比拟,请选择个中一首简要进行剖析。
(十二)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秀士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1.诗中“风骚”原指《诗经》中的《 》和屈原的《 》,后来泛称文学。“谢家”指 ,陈正字指宋代墨客陈师道。 2.有人说,墨客狂妄地认为,李杜的诗篇流传的韶光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赞许这种意见吗? 3.同为论诗,赵翼与元好问的文学主见有何不同?
仿照专项演习参考答案:
(一)1.幽篁 深林 明月 清幽澄静 2.示例:月夜,墨客独自坐在幽深安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年夜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墨客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墨客的身上,也洒在墨客的琴上。
(二)1.C 2.“争”字写出早莺飞向枝头旭日欢歌的景象,突出了早春的发达生气。“栖”字不能突出乍暖还寒时早莺争相取暖和的景象。因此,表达效果上“栖”字不如“争”字好。
(三)1.途中讯问 出门东看 思念亲人 希望落空 2.这里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突出从军韶光之长,兵役之繁重。
(四)1.示例: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2.《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改换,带给公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王朝无论输赢成败终极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五)1.①被锁笼中;②羽毛残缺;③能学人言。 2.托物言志。墨客以鹦鹉自比,借奉劝鹦鹉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在劝自己,表达了墨客仰人鼻息,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
(六)镜头三:驿亭宴别,酒酣情浓,晚风习习,耳边传来了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的笛声,这笛声正倾诉着彼此的离愁,凄清幽怨。 镜头四:天色不知不觉间暗了下来,离去的韶光到了。两位即将分离的朋侪,默默相对,思绪萦绕,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惜,各奔出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七)1.描写了江淮一带战乱后屯子残破的景象。 2.表达了墨客对战乱给屯子和百姓带来毁坏的深切同情,对入侵仇敌的仇恨和对战役的厌恶。
(八)1.B 2.示例:赞许。墨客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喷鼻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光阴的推移,从而表明墨客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感情表达蕴藉、弯曲而深奥深厚。
(九)1.从“北海游”“回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墨客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2.利用比喻的修辞手腕,把自己对南宋的忠心比作磁针石永久指着南方一样,抒写自己心系南宋、忠贞报国的思想感情和不规复南宋王朝不罢休的武断信念。
(十)1.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年夜表现凄苦忧闷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丝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滋味不可断绝。
(十一)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锦襜突骑渡江初 2.都抒发了一位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3.《破阵子》:全词壮与悲、空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比拟,从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烂无能,公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鹧鸪天》:上片追忆往昔,激越昂扬,下片叹今闲居,凄凉如冰,心伤刺骨,前后比拟,突出词人空想与现实的尖锐抵牾。词人关注民族命运,不因朽迈之年而有所减损,可见墨客壮志难酬的悲愤。
(十二)1.国风 离骚 谢灵运 2.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墨客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造诣和地位。②虽然李杜造诣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去世。每个时期的文学都该当有自己的造诣,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3.赵翼主见诗歌创作贵在创新。元好问反对闭门造车,认为诗歌要清新自然。
备考锦囊
品读滋味长
古诗阅读,门道很多,学者著作各类各样,阅读技巧万万千万,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读得懂读不懂。读得懂,那些方法技巧,都是末技。读不懂,盲人摸象,连蒙带猜,总是不济。
对付初中生,懂有两个层次。
一是懂字面意思。由于诗歌措辞的简洁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就字面意思理解的难度看,古代诗歌还稍难于古代散文。因此哪怕古人所言“老妪能解”的白居易的诗,我们同学本日读来,还是有些障碍和难度。你可能读得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得懂“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但你未必弄得懂“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等句的意思。若意思不通,那么题目所问,无论是形象感知、意境营造,还是情绪体味,或是主旨领悟,你只能连蒙带猜了。因此,字面意思上,须下类似古文翻译的笨功夫,不一定字字落实,句句清通,但也要一字字读,一句句读,一首首读,读不懂处不能含混带过,翻词典,问老师,求甚解。每篇至少读个八九分明白。上百首这么啃下来,读诗功力自然精进。这个哀求看似最浅,但对一样平常初中生,也最主要。此关一过,大多数中考古诗阅读题,便不再是难题。
二是懂深层意蕴。古诗最能表现东方美学的蕴藉之美,力主“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骚”。每每利用渲染、起兴、双关、象征、衬托、用典、反复、移情等方法,在字面意思后面再藏一层乃至几层意思。譬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向秀和王质的故事,着“空”“翻”两个虚词,既抒发了对故人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怀念,也抒发了天人两隔的沉痛和痛惜,既表达了对几十年光阴倏忽流逝的感慨,又表达了恍若隔世的酸楚。再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似不合常理,但如果按常理改成“独钓寒江鱼”,那么诗句描写的只是一个“钓鱼达人”,而其深层意蕴,作者生活之落寞、性情之孤傲也将消逝殆尽。深层意蕴的理解,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反复读,出声读,想象着读,联系着读,才能逐渐读出滋味来。
(以上内容选自《语文报·中考版》第849-856期,更多精彩内容见2020年总复习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