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纤尘的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题解】
作于开元十九年(731)游会稽之时,大禹寺: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四里的会稽山上。义公:对大禹寺僧义上人的敬称。禅房:僧人修行习静之所。
【注释】
⑴习禅寂:参禅习静。
⑵“结宇”句:是说禅房建筑在人迹罕到的山林边。宇,屋檐,泛指房屋。
⑶雨足:雨脚。
⑷空翠:雨后青翠透明的山色。庭阴:庭院背阴处。
⑸“看取”二句:看到莲花清净无尘垢,才知义公息定静虑,不染尘心。莲花,佛教以莲花喻佛之妙法,称佛国为莲界。不染心,佛教称不洁不净为污染,有爱欲之心谓染心,不染心即不受欲念污染。
【赏析一】
这是首题壁诗,是赞禅房环境,更是赞主人义公的品质,情调雅净,语句疏朗清秀,是孟浩然五律的代表作之一。诗首两句双起,点出义公的为人及禅房的位置。下两联着力描写禅房的景致。
开门见到的是奇丽的山峰,台阶前是纵横的山谷,雨后夕阳,山峦清秀,禅房中庭,绿树阴凉。墨客以清词丽句,淡抹素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嘉通亮的山水图。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不难使人想见义公居住个中,与山水互换,襟怀冲淡,尘虑皆除;也使人味出墨客对义公的倾倒。末了,墨客由赞景自然地转到赞人,妙在不用直笔,而是从义公身份出发,巧借佛语,由景物的清洁,赞誉人的超俗空寂。诗构造有条不紊,在写景时,将空间与特定的韶光结合,将远景与近景交叉,前后呼应,情趣盎然。闻一多《唐诗杂论》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牢牢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均匀分散在全篇中。”这首诗便是如此。
【赏析二】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洒脱物外,而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奇丽,是孟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想寂静,所谓“齐心专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建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若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看见一座挺立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瞩目深壑,自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憧憬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残酷。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采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颂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墨客再用一笔点破,解释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墨客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常日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喷鼻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建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明哲保身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本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墨客深情赞颂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墨客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墨客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买卖,引人入胜,至今仍不失落为佳构。
#探求热爱表达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