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安史之乱后期入蜀的杜甫,先后在成都、梓州寓居五、六年之久,此后即携家东下,途经云安时,因病滞留半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夏初移居夔州,这首诗应是杜甫初到夔州时所作。当时的夔州在今奉节县东,与白帝城相接连,位于瞿塘峡口附近。杜甫来到这里,览胜怀古而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开头只用了一句“千崖万壑注”,就写尽了长江丰富的源头。墨客就长江沿途单在四川境内就收受接管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直奔三峡而来的壮丽景象,基本上一跃而过。第二句“勍敌两岸开”,已大笔写瞿塘峡的形势。万壑”下有“注”字,则其为水不言自明,联系题中“瞿唐”及下句中“两崖”,则“注”为注入长江,亦不言自明。“两崖开”,意味着原为一山而开裂成两崖。两崖对峙,努如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这里利用拟人化手腕,一词得力,全句皆活。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两句,系高下句交错分承:“地与山根裂”紧承前联下句,使得“两崖开”顿增声势,地裂则下陷为河床;“山根”附着于地,与地同时而裂。“地与山根裂”,两岸绝壁千仞,从山根就开始裂;“江从月窟来”,写涛天白浪卷进幽暗的峡谷时,银光一片,无疑是从月窟中来,想象奇妙,不露痕迹。
颈联是向上望远处看开始写古迹。两崖陡峭如“削成”,“空曲隐阳台”,“空”言其空寂。阳台是巫山神女和楚于幽会欢快的地方,虽说云遮雾障看不见,但肯定在那远方空旷的山坳里。这是轻灵的写,着力不多,韵味不少。
尾联重点咏怀古迹。杜甫全推开瞿塘峡内的景物,把把稳力引到曾经领着公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相传三峡原来不是这般样子容貌,前面阻挡着乱七八糟的山丘和乱石。弄得大水横流,公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领着他们扁担、簸箕疏凿开导,才把大水引入三峡的。这样的功德,公民长远怀念他是理所应该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来,那就太微小了。陶钧本是制陶的机器,比人力快多倍。而造物主造化钟神秀,不知不觉中就把三峡如此奇迹创造出来了。上句赞颂夏禹“疏凿”之功,下句更称叹造物者“陶钧”之力,这意味着人功是在天力的根本上完成的。在生产水平尚处于非常低下的上古时期,这个认识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诗描写瞿塘峡雄伟壮不雅观的景致。上四句写瞿塘峡两崖对峙,总摄西南万壑。下四句虽是怀古,然笔下有削成之势、空曲之处的描写,又有疏凿之功、陶钧之力的赞颂,仍旧有咏物状景的描摹抒写。杜甫写风景,寓人事,十全十美,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