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释义

1、先秦之“殹”字,为语气助词,与“也”意义相同。

2、商鞅方升之“尊”字,为“寸”,立方寸。

3、重泉,秦县,即今蒲城,乃方升第一次置用地。

解析秦国出土文献古文释义和历史事宜

4、临,乃方升第二次置用地,今河北临城县。

5、不其簋。
先秦时“不”字常用为无义助词。
“不其簋”,是最早的一件秦国青铜器,年代当为公元前820年旁边。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莊公名其。
李学勤说:“不其簋所记是周宣王时秦莊公破西戎的战役。

6、平周,本魏邑,后归秦,今山西介休县西。

7、定阳,秦县,今陕西宜川县西北。

8、“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9、战国秦君在位只有昭襄王超过五十年。

10、茜府,大约相称于《周礼天官》的酒府,是专为敬拜先人而酿制醇酒佳酿的机构。

11、假守,乃代理郡守。

12、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
驷马安车,立乘轺车。

13、服马与骖马的差异:服马导之以先,骖马挽之于后,两者浸染不同。

14、物勒工名,是秦国实施严格的质量任务制的表示,以便任务深究。

15、秦汉之际的士卒、刑徒日食二餐,食量分五等,个中“叁食”即每餐三分之一斗,容量650毫升。

16、不廷镇静。
秦景公四年残磐铭之“不廷镇静”,登基“镇静不廷”,指使远方背叛之蛮夷臣服于秦。
秦景公在位四十年,“不廷镇静”之铭文,表明当时秦之国力已相称强大,足可与关东中原诸国相反抗。

17、百姓。
秦景公四年残磐铭之“百姓”,应为秦之异姓贵族,古诸侯敬拜,每有异姓助祀之例。

18、失落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列传》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算夜雨,道不通,度已失落期。
失落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去世,举大计亦去世,等去世,去世国可乎?”

实际情形如何呢?睡虎地墓中的法律文书显示,应征的役夫如不能准期报到与借故躲避将会惩以杖刑,不是汉朝史家在其开国史中所说的去世刑。
地方为朝廷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两副军甲。
迟到三至五天,应受斥责;六至十天,罚一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军甲。
如役夫负约6—10天,管理役夫的官员将被罚一个盾牌,如误10天以年夜将罚一副盔甲。
如果生病了或遇上雨天而失落期的话,是可以免除刑罚的。

秦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
失落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其得殹,及诣水雨,除興。

19、公族专权。
西周金文中的公族,是既指公之族又指管理公族的人而言的。
公之族是与周王血缘关系亲近的同姓贵族,以是管理贵族之人每每十分爱崇显赫。
春秋期间,情形仍大体如是。
秦国历史上的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曾经权势炙手可热,三人或个中一人任“公族”的可能性很大。
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主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便是大庶长。
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涌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系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以是新拓展的地皮即有统兵的武官管理,他们要管理庶民,故称“庶长”。
由于庶长既统兵,又卖力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如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后,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将原立德太子废掉,另立出子为国君。
大庶长竈和其他贵族一起逼去世怀公,也可看出大庶长权力很大,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故宫戈铭“中辟”与三代戈、矛铭“公族”对应,“中辟”乃宫内之官。
秦子作造之兵器不供国君利用,却归“公族”或“中辟”利用,其凌驾于国君之上,恐怕也只有弗忌、威垒、三父可以大抵当之。

二、历史事宜

20、秦莊公破西戎,由附庸升为大夫。
秦莊公破西戎,周宣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西为地名,即今甘肃礼县。
其在春秋期间曾为秦都。
迁都后秦曾于此地置县,汉因之不改。
《史记樊哙列传》说樊哙击破“西丞”,即西县丞。
民国初年,天水西南乡(古礼县地),出土秦公簋,铭文“西一斗七升大半升”,簋汉时仍为西县官物,故刻此铭。
西县是秦国的第一座都城,是秦国开国之祖秦襄公的宗庙和秦的祖庙所在。

嬴姓氏族在周灭殷后,举族成为周人的氏族奴隶,后又因参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被周公率兵平定,赶向迢遥的西垂。
西向秦人先祖与蛮夷杂居,受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歧视乃至敌视,政治地位极低,直到周穆王期间才有所改进。
《史记·秦本纪》中便有“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穆)王御,长驱归周,提高神速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的记载。
在周孝王时,因在西垂过着游牧生活的嬴姓氏族首领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间,卖力给周王室养马。
非子养马有功,加之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落,嬴姓氏族的地位和浸染愈加凸显,周孝王封秦为“附庸”,并许可他们在秦地建筑城邑,“使复续嬴氏祀”,从此嬴秦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何谓附庸?《礼记》曰:天子拥有一千平方里田地,公爵、侯爵拥有一百平方里田地,伯爵拥有七十平方里田地,子爵与男爵拥有五十平方里田地。
田地不敷五十平方里的,没有朝见天子的资格,只能做诸侯国的附属小国,称为附庸。
爵包括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诸侯包括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五个等级。
上士与附庸差不多。
可见,附庸的地位还是偏低的。
秦成为附庸,表明周王室已将秦与戎、狄差异开来,秦的形象和地位有所改进,但秦人虽然已分土为附庸,仍旧有部分秦人被西周奴隶主当作奴隶役使,一些周大臣还以“秦夷”目之,瞧不起秦。

秦为守卫周王室同西戎进行了艰巨卓绝的斗争。
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但出师不利,末了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丧命。
秦仲去世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儿子庄公昆弟五人领兵七千同西戎作战。
这一次取得很大胜利,夺回了被西戎盘踞的犬丘。
犬丘曾是周孝王时秦人的居住地。
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于附庸,并将原大骆地犬丘一并封给庄公,秦在周王室衰落中开始强大。

由于周天子的恩情,以及秦人与西戎的刀兵之仇越来越深,秦人首领讨伐西戎的意志更加武断。
庄公的大儿子世父起誓赌咒要杀戎王,并将继位的机会让给他的弟弟襄公,自己率人去与戎作战。

公元前777年秦襄公登基。
这时蛮夷势力更加专横獗,竟围攻犬丘,并掳走世父,一年多才将其放回。
秦在蛮夷进攻面前采纳两个方法:一方面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西戎中的丰王为妻,以便分解戎人;另一方面迁都汧邑,节节向东逼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秦兵参加护送,秦被赐岐以西之地并封为诸侯,自此秦国由大夫上升为与齐、晋等大国地位平等的诸侯,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21、秦景公石磐铭文追述先祖。
尹吉甫既伐狁而归,周天子至秦地参加秦景公举行的仪式,燕乐尹吉甫,并多有赏赐。
景公大墓石磐铭云:“高阳有灵,方以鼏平。
”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号。
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即黄帝的孙子。
黄帝为轩辕氏和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
黄帝去世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同盟首领,居帝丘(今河南濮阳),边陲东至于海,南到江、湘,西抵甘肃,北到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掌握了全体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
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中原族。

《史记》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 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与禹平如土。
舜帝\"大众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赢氏\公众。
大业是颛顼的外孙女之子、伯益之父、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的嫡系先祖。

伯益为嬴秦之远祖,非子邑于秦以前,曾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有政绩。
周孝王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嬴之得姓,源于伯益。
史籍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为舜驯服鸟兽”,“虞人之官始于伯益,周官职属春官”等记载。

《史记●夏本纪》载:舜去世后,禹登基,“举益,任之政”,禹去世时“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禹将权力付与益,但益并不胜任,而禹之子启有贤良,以是诸侯抛弃了益而以启为共主。

《竹书纪年》《汲冢书》等则说,禹以天下授益,但却暗中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由于伯益没实权,又没有树立威信的机会,导致民气归附于启,启攫取了帝位,为此伯益带领东夷部族与启带领的夏部族作战,企图夺回帝位,先是启被俘,后启逃脱,组织力量反扑,杀去世伯益。
伯益去世后,“子孙或在中国,或在戎狄”。

孙皓晖的《万古秦风》阐述了秦人的历史。
在尧舜时期,秦人即已存在,古秦族群曾与大禹族群同建治水大业,舜帝因之赐姓嬴氏。
之后嬴氏首领伯益被公推为受禅大禹的唯一合法继续人。
但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示动政变,杀伯益,嬴氏遂被迫退出权力中央。
在之后的四百六十余年,秦人一贯处于离散状态。
商汤灭夏时,第一个探求的同盟军即秦人军队。
以是秦人帮忙灭夏后,就成为富商期间的大诸侯,停驻在本日函谷关以东,以抵挡当时的西部蛮夷。
西周灭商往后,秦人族群不服周室,三分寻求立足之地。
一支流向北方形成赵国,所谓秦赵同源,一支进入西部草原,这部分是最紧张的嬴秦部落,和西部少数民族奋战了两百多年,还有一些不愿走的就分散亡命,流落东部山海。
西部嬴秦部落不但没有被少数民族消灭,反而扩充了势力,周孝王时期,西部嬴秦受命为周室养马,大成,受封于西部秦邑。
周幽王末期镐京之乱,秦族挽周室于危亡,并终极将蛮夷族群驱赶出关中和河西,拥有了西部广阔地皮,成为东周的大邦诸侯。

《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曾对戎王青鸟使说:“我中国以《诗》、《书》、礼、乐为政。
”穆公把秦放在中国中原族之列,以求有别于蛮夷。
春秋中晚期几代秦君鼓吹此事,除了历史真实性以外,不用除自我攀附的身分,恐怕也是外交的须要。
实在,秦国一贯认为诗书乃乱国之道,奉行霸道,但由于秦当时还比较掉队,列国还视秦为蛮夷,不与之会盟,以是秦国须要亲近周王室和中原各国,韬光养晦。

22、商鞅变法——从左庶长而大良造而商君。
秦孝公登基时,秦国与东方诸侯大国比较,仍处于劣势。
一河(黄河)一关(函谷关),是秦国险要的天然樊篱,但河西之地仍在魏国掌握之下,秦国东扩受到严重阻碍;秦国虽然经由献公的一系列改革,但封建制度很不完善,国力还不强,各诸侯大国仍把秦视为蛮夷,乃至不与之会盟。
这给21岁的孝公很大刺激,他认为秦国处在这样的地位,“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便是在尊官分土的强大诱惑下,怀着功名利禄之心,带着李悝的《法经》,从魏国来到秦国的,从此秦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实施租税制,统一制度,整顿吏治,鼓励耕织,以及编造户籍,实施什伍连坐,褒奖战功,禁止私斗,地皮私有,实行县制,制订严格的律令等,并强力实行新法。
变法后的秦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兵革大强,国势日增,诸侯畏惧。

秦国的变法虽然自公元前359年就开始了,但由于这期间商鞅仅系客卿身份,没有实权,商鞅的统统变法方法仍由孝公实行。
到孝公六年,即商鞅入秦后三年,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将实权交给商鞅,商鞅开始实施大规模改革。
孝公十年,商鞅为大良造,大良造为秦爵之第十六级,相称于其他诸侯国相的职位,且国相无权率领军队,而商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孝公对他百依百顺。

商鞅制订的十八爵级经由演化,到秦王嬴政之时,为二十爵级,分别为: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褭,第四级不更,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兵伐魏,大败魏军,俘获公子卯,又被封以於(河南内乡县东)、商(陕西商县东南)之地十五邑,因而号为商君。
至此,商鞅权势力炙手可热,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准备背叛,惠文王敕令逮捕商鞅。
商鞅出逃,客舍拒留,又奔魏被赶回秦国,无奈归秦奔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徒属负隅顽抗,但被秦军击败,在郑之渑池被俘获,惨遭车裂,族灭。

23、周世既没,典法鲜亡。
《史记●周本纪》记载:“(赧王五十九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
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黿狐。
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
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秦本纪》亦云:“(昭襄王)五十一年……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24、南郡备警。
《语书》作为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简册的一种,是南郡守腾在秦始皇二十年四月初二日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
《语书》的中央思想是“移风易俗,遵守秦律令”。
为什么要发布《语书》?缘故原由是发布文告的前一年,发生了“南郡备警”事宜。
南郡地区原是楚国的地方,秦昭王二十八年,命白起率军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在新盘踞区的楚国北部地区设置了南郡。
“南郡备警”事宜发生时,秦在南郡地方已统治了半个世纪,但秦\公众法律令\"大众与新盘踞区\"大众乡俗\"大众间的冲突仍比较严重,当地的楚人势力还有很大影响,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是激烈而繁芜的。
可见,秦虽盘踞了异国的地皮,但要使生活在这些地皮上的公民对秦有政治、文化认同,绝非短期间可以做到的。

秦国盘踞楚国南部过程:秦取巴蜀意义重大,使秦国“擅巴蜀之饶”,为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根本。
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马错从陇西出发,经由蜀郡,向楚黔中进攻。
司马错除了从陇西带来的军队外,又在蜀和巴郡,补充了十万人马和一万艘大船,米六百万斛。
由于兵多粮足,秦军取得胜利。
这次战后,秦盘踞了黔中地,并迫使楚割上庸、汉北地,又攻取邓(河南邓县)。

秦与赵缔盟,稳定侧翼后,开始大举攻楚。
攻楚大军分两路出击:一起由白起率领向楚的鄢进攻;一起由蜀守张若率领向巫、笮、黔中进攻,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使楚国首尾不能相顾。
鄢距楚都郢很近,以是楚国在这里集中了主力,与秦军进行决斗。
白起攻城不下,便是使出了惨无人性的手段——聚水灌城,导致“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去世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楚军在鄢城一战,就丢失数十万之众,主力受到惨重打击。
这时,张若所率领的军队在长江上游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管束了楚军,使楚无力在大别山以南作战。
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又乘胜攻楚,取安陆(湖北云梦、安陆一带),并攻陷楚都郢。
当秦兵进西陵(宜昌县)后,就将楚先王墓夷陵烧毁,更进兵至洞庭湖边。
楚国仓皇迁都于陈(河南淮阳)。
从此,秦以郢为南郡,并封白起为武安侯。

秦攻破郢都,给楚国以沉重打击,这是秦在战国期间的重大胜利之一。
公元前277年,张若所率的一支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巫郡。
虽然次年楚国又夺回黔中十五邑,但毕竟已失落去昔日之强势。
在秦看来,它已无足轻重。
因此,在往后的一个期间内,秦国不再以主力同楚军较劲了。

25、曾孙骃告华大山明神文(整理)。
又秦曾孙小子骃曰:“孟冬十月,厥气戕周。
余身曹病,为我感忧,申申反瘟。
无间无瘳。
众人弗智,余亦弗智,而靡又息休。
吾竆而无奈之,可永难忧斁。
周世既没,典法鲜亡。
惴惴小子,欲事天地、四亟三光、山川、神示、五祀、先祖,而不得厥方。
羲豭既美,玉帛既精,余毓子厥惑,西东若惷。
东方又士,姓为刑法,氏亓名曰陉。
潔可以为法,清可为正。
吾敢告之,余无罪也,使明神智吾情。
若明神不得吾行,而无罪口友口。
蜸蜸烝民之事明神,孰敢不精。
小子骃敢以芥圭吉壁,(以上乙简正面)

吉叉,以告于华大山,大山又赐。
八月巳酉,腹心以下,至于足骨之病,能自復如故。
口口祠用牛羲贰,亓齿七,絜之,口及羊豢。
路车四马,三人一家。
壹壁先之,而道华大山之阴阳。
以通悠咎,悠咎口口亓口里。
世万子孙,以此为尚。
以余小子骃之病日復,故告大邑大将军。
人壹家里,王室相如。
(以上乙简背面)

(1) 又,有;(2)骃,秦惠文王,现写作驷;(3)周,凋;(4)曹,遭;(5)智,知;(6)可,何;(7)羲,犠;(8)姓,生;(9)潔,洁;(10)芥,介;(11)道,导;(12)亓,其;(13)尚,常;(14)感,忧;(15)三光,日、月、星辰;(16)戕,残败;(17)毓,稚;(18)有秦,即秦,有为语气助词;(19)气,景气,气氛:(20)竆,穷;(21)申,反复;(22)永,长;(23)斁,缠绕;(24)神示,神祇;(25)四极,四方的擎天柱;(26)五祀,古代祭礼中的五种神;(27)惷,愚;(28)氏,是;(29)陉,经,常:(30)清,精;(31)蜸蜸,拘束虔诚的样子;(32)路车,辂车,人君之车曰辂车。

大意——秦国曾孙小子骃曰:孟冬十月,气候萧瑟残败。
我患上了重病,让我心焦神忧。
我辗转反侧、诚惶诚恐,病情一贯无缓无愈。
众人不知道什么缘故原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原由。
这种状况一贯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
我可奈何,只有长久地在恐怖中发愁,

周世既灭,典章礼仪散佚无存,恭谨的小子我打算敬拜天地、四极、三光、山川、神祇、五祀、先祖,但不知道敬拜的方法和仪式。

用于敬拜的精美的捐躯和玉帛已经准备好了,我仍旧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唯恐自己的做法不合礼仪而在神灵面前现丑露愚。

有东方人士,以形法为氏,他的名曰陉。
他品行高洁可以作为众人模范。
我冒昧地见告他:我没有罪过,让神灵知道我的情形吧!
如果神灵能体谅我的过失落,不降罪于我,那么,广大虔诚的民众侍奉神灵,谁敢不精诚?

小子骃按士陉所教的方法,谨用介圭、吉璧、吉叉,以祭告华大山。
如果承蒙大山恩赐我从腹心到足髀的病能康复如故,请有司先用一璧,再用二个才七岁口的牺牛,羊、猪、辂车一辆、马四匹,三人供奉一家祭奠;请先用一璧,再用二牺牛、羊、猪祭奠;然后把这些祭品分别掩埋在华大山的北面和南面,以救赎我的过失落,消灭疾病之忧。
——后世的子子孙孙,永久以此为常法。
如果能使我的疾病一每天好起来,我会祭告上天、大将军,以百姓每人供奉一家作报答,王室也如此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