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看到文言文头都大了,想要读懂文言文还是要明白一些语法知识。
本日我们来一起学习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一、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形:

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倒装句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央词之后)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二、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样平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样平常要前置。

例 沛公安在?(应为“在安”) (《史记.项羽本记》)

值得把稳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生动,纵然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因此记之,以俟不雅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个中的“是”是一样平常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把稳,一是否定句(一样平常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该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形除了第一种情形外,还有一种情形,便是方位词、韶光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师长西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傲,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浸染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拜别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地皮)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取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学习是急。
(唯急学习——只急迫地进德肄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样平常也在中央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央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每每把定语放在中央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央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央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把稳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润色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形:

1.中央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落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落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来宾)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详细而微者。
(亦详细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去世者相望。
(冻去世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央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央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童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童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央词的后面。
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役夫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4、介词构做作状语后置

介词构造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当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样平常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每每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便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形要把稳,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形而定其身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样平常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构造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样平常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当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降服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降服)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海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海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样平常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形而定其身分,“乎”字构造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当代汉语中一样,一样平常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
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表示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形: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形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傲《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往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外子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每每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当代汉语中,介词后面随着宾语,组成介宾构造,用来润色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每每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颠倒的征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环境),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因此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因此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因此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分外构造:用\公众之\公众、\"大众是\"大众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针言)

惟利是图 (针言)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样平常性的宾语前置中,要把稳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样平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把稳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生动,纵然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因此记之,以俟不雅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个中的“是”是一样平常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把稳,一是否定句(一样平常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该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形除了第一种情形外,还有一种情形,便是方位词、韶光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 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央词之后的征象。
定语后置一样平常有三种情形:

1)、中央词+定语+者或中央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央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存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央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状语后置:

当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每每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匆匆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其余,还有定语置于中央词之后,润色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分外征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三 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由于措辞表达的须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其余,还有定语置于中央词之后,润色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分外征象。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匆匆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甚至千里;不积小流,无甚至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父老。
——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揣测之。
”——役夫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

——…之谓也,…说的便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称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实在。
(《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如……何 相称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浸染;“唯”表示工具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称于“与其……宁肯……”

⑴\"大众如……何\"大众、\"大众奈……何\"大众、\公众若……何\"大众。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大众把……怎么样\"大众、\"大众对……怎么办\"大众或\"大众怎么对付(处置、安顿)……\"大众。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如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大众……孰与……\"大众、\公众……何如……\公众。
这两种说法都是讯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较,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比较,哪一个离得更远?)

\"大众孰与\"大众、\"大众何如\"大众还可以用来讯问短长得失落,或表示决议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公众孰与\"大众、\公众何如\"大众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大众孰若\"大众、\公众孰如\"大众、\"大众何若\"大众等。

⑶\"大众不亦……乎?\公众可译为:\"大众不……吗?\"大众,\"大众难道不……吗?\"大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公众何(奚、曷)以(用)……为\公众\公众何以为\公众\"大众何……为\"大众。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公众哪里用得着……呢?\"大众、\"大众还要……干什么呢?\"大众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公众何以为?\公众(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大众何……之为\"大众。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大众还算得上……\"大众、\"大众还谈得上什么……\"大众、\"大众还说什么……\"大众。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情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大众得无\"大众、\"大众无乃\"大众。
\公众得无\"大众又写作\"大众得毋\"大众、\"大众得微\"大众、\公众得非\"大众等,意思是\"大众该不会\"大众、\公众莫不是\"大众、\"大众只怕是\"大众、\"大众岂不是\公众、\"大众莫非\公众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大众无乃\"大众又写作\"大众毋乃\公众、\"大众非乃\"大众、\公众不乃\"大众,意思是\"大众岂不是\"大众、\公众莫非是\公众、\"大众恐怕要\公众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构造,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便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集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耐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