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33岁的杜牧结识了13岁的如花美眷。这是一个一如扬州美景的女孩儿,洗尽铅华,清丽自然,不施粉黛便可倾城倾国。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仲春初。
东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我们无从知道女孩的姓名及结局,但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她如花的时令里,在她平凡的人生中,旷古奇才杜牧曾为她倾倒,为她堕泪。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走了,离开扬州。纵然依依不舍,烛炬都为之堕泪一夜,他还是走了。他是杜牧,不是柳永。他不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不能“且恁偎红倚翠,风骚事,平生畅”,他有济世救国之志。
但是杜牧没有忘却扬州,没有忘却那个多情的扬州春夜,没有忘却那个多情的扬州女孩。
青山模糊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美男何处教吹箫。
读了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仿佛便是在草木葱茏、月光如水的扬州秋夜,一位手持碧玉喷鼻香箫的女孩儿,正在情深意切地吟唱着“东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的景,扬州的人,已经刻在了他的心上。
宋代词人姜夔爱极了这首诗,在他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这样偷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得清雅空灵,但是相较于杜牧,“终落第二手”,王国维的评价精准到位。
匆匆时年,须臾即逝,官场沉浮,多少很多多少寥落。
再回扬州,没有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狂放,也没有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豪情,有的只是伤感和落寞。
早已饱经风霜,归来不再少年。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虽然依旧洒脱,到底落魄了。一个“赢得”隐含着多少很多多少心伤,多少很多多少无奈。耗尽毕生所追求的,终没有实现。纵然他有子建的才华,贾谊的雄辩,先祖杜预的英气·。
人生的寂寞也只有诉诸于扬州的舞榭歌台,风花雪月了。
写扬州不乏有“人生只合扬州去世,禅智山光好墓田”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警句。但是,能把扬州写得如此婉转新奇、幻化出尘的,千百年来,唯有杜牧,这个中也包括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仙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