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与当代人、古代人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作近体诗也要依据应有的规矩,唯一的差异是,现在推广中华通韵,如果用新韵作诗在押韵的环节就大略多了。
平头与四平头不是一回事,上尾也有两种说法,三仄尾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孤平、失落黏、落韵都属于出律,在近体诗中,有的是大忌,必须避免,有的则只管即便避免,有的完备不须要避免。
下面老街就用唐诗来作例子,说一说以上的这些“问题”。
一、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既然是大忌,那么就不能犯,如果犯了以下的毛病,就不是严格的近体诗了。
1、孤平
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便是孤平。
这首《牧童》(唐·栖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抚掌归,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骑,东风小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孤平补救的办法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声。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显然“月明抚掌归”中的“抚“是仄声,没有救孤平。
救孤平的办法是,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改平声,例如“月明携酒归”便是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还有其他说法,“没有两个连续的平声叫做孤平”,例如:仄平仄平仄等等。总之,格律诗的孤平是大忌。
2、平头与失落对
平头和四平头不一样,涌现“平头”就不是格律诗了。最早阐明“平头”的文献是空海《文镜秘府论》,平头是永明体墨客总结的“八病”之一。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空海阐明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便是平头之病。空海也说了另一种说法,平头第一个字无所谓,第二个字是“巨病”,我们看格律诗的四种诗体头两句: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无论哪一种,第一句的第2个字和第二句的第2个字,平仄永久不一样,格律诗的形造诣是基于避免“平头”的理论。
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前两句,后面所有的高下联都不可以犯此病,这是对仗的基本哀求,如果犯了便是【失落对】。避免了平头也就避免了失落对,这是格律诗的根基。
3、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也是空海记录的永明体“八病”之一,唐朝人的“上尾”和后来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上尾不太一样。
先看看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理解了平头,就不难明得上尾。近体诗四联除了首句用韵的诗体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齐梁往后的古体诗也多是如此,如果上句是平收的话,下句是仄收,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会被认为是门外汉,空海说:“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不过也有例外: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边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镜秘府论》
空海说的“联韵”便是这诗的首句押韵,以是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韵,因此前两句末了一个字当然是同声,例如近体诗首句押韵的诗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朝人说的“上尾”也是“巨病”,避免上尾的未必是格律诗,但是涌现上尾就一定不是格律诗了。
4、失落黏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不少失落黏的名作,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上一联的下句第2字和下一联的上句第2字必须平仄相同,不相同便是失落黏,韦应物的这首诗【有】、【潮】,一仄一平便是失落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失落黏的名作,虽然这首诗被蘅塘退士列入了七言律诗篇章中,但是失落黏的诗都不是严格的近体诗,也是大忌。
5、落韵
近体诗押韵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其他偶数句押韵必须同一个韵部,例如李白的《访戴天山羽士不遇》,第一句用【 东】韵 ,后面都是【冬】韵。这种首句用邻韵的办法是格律诗常见的征象。
犬吠水声中,【中:一东】
桃花带雨浓。【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松:二冬】
元稹的这一首绝句就落韵了,《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一东】
宫花寂寞红,【红:一东】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宗:二冬】
第2、4句必须用一个韵部,结果一个【红:一东】 ,一个【宗:二冬】 ,这种诗只能称为古体诗。科举进士科大多是考五言排律,落韵在科举考试中是致命的缺点,犯了这种缺点每每就出局了,幸运的人不太多。
《落韵的幸运举子竟然状元及第 杜甫苏东坡们作格律诗也落韵吗?》
二、不是大毛病,但是只管即便避免
1、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连续四句开头部分构造雷同,这不是大毛病,但是句法构造只管即便要富于变革,否则会有呆板重复的觉得,例如: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开头两个字都是主谓构造:迹深、烟绝、地冻,林深。名词+动词(形容词)。例如还有这种: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贾岛 《暮过山村落》
开头两个字都是偏正构造的名词:怪禽、落日、初月、边烽,这种也是四平头。避免雷同不仅仅是四平头一种,在不同联的句子构造上也要把稳。例如颔联是212构造,颈联就要改为例如221构造,总之要有变革,例如:
与君---离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王力《汉语诗律学》中的上尾
王力师长西席记录的上尾先容了清朝仇兆鳌(1638年-1717年)的两种说法,个中一种引用了文镜秘府论中的上尾。上面讲过,是巨病。
另一种实在是《文镜秘府论》八病中的“鹤膝”,避免鹤膝的意思便是,句脚(出句的末了一个字)不可同声,那么看看唐朝墨客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1)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翠、外、日、醉,分别是去、去、入、去,王维的这一首没有特意避免鹤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杜甫《春日忆李白》:敌、府、树、酒,分别是入、上、去、上,很明显,杜甫这首诗非常把稳避开了鹤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关于鹤膝,《文镜秘府论》中引用了沈约的一段话,说沈约自己也搞不清“古人”关于鹤膝与蜂腰的定义。可见八病也是沈约等人总结古人的理论。
总之,四平头和王力记录的第二种“上尾”不是巨病,但是由于短缺变革,以是还是要避免为好。
3、撞韵
格律诗中的白脚(不押韵的结尾字)用了与韵脚相同韵母的字,叫做撞韵,这也不是大毛病,只是读起来会有点别扭。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1、2、4押韵,三个韵脚分别是:酥,su;无,wu;都,du。第三句便是白脚,用了一个处(chu)字,这便是撞韵。
三、不是毛病,不须要刻意避免
1、三仄尾和鲤鱼翻波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变格,在唐朝的格律诗中比比皆是,险些被当作正格利用,以是不须要避免。
三仄尾在本日有些争议,很多老师讲课时都哀求避免三仄尾,实在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的格律诗中都很常见。
盛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户;第五句鲤鱼翻波:遥知远林际。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中唐大墨客刘禹锡的《岁夜咏怀》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多少很多多少。以闲为清闲,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得,是入声字,这句是三仄尾。
晚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第七句三仄尾,惆怅无因见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2、三连平与三平调
格律诗中的三连平很常见,不是毛病,例如杜甫《李监宅》第3、7句都有三连平。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半子近乘龙。
三连平在只要不在结尾便是正常征象,无需避免。但是在结尾处,就叫做“三平调”,这便是格律诗的大忌,这种诗不能算是格律诗,只能称为古体诗。
例如李白的《结袜子》中,吴门豪、轻鸿毛,都是三平调,以是这首绝句是古体绝句。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结束语
关于四声八病可以看看以前老街写的一些文章,彷佛连续写了五六篇吧,关于三仄尾也写过一篇。总结一下,格律诗不可以涌现的是三平调、失落黏、失落对、平头、落韵、上尾(第一种),只管即便避免的是撞韵、四平头、上尾(第二种),完备不须要避免的是三仄尾、鲤鱼翻波、三连平(不在句末处)。
至于受了这些约束,会不会影响意境,就多虑了,自古以来精良的格律诗不胜列举,没见到那个墨客由于守格律影响了意境。至于科举中的试帖诗短缺佳作,也是由于考生们以不出错为紧张目标,其余五言排律的佳作本来就少。
确实以为格律束缚了手脚,可以写古体诗嘛,比如李白、李贺都因此古体善于,当然人家也有不少近体诗的佳作。
其余重复一遍,题主说的这些问题与是否当代人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虽然可以用新韵作诗,但是近体诗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严格处没有什么变革。
@老街味道
10分钟看懂四声八病 1篇短文理解古诗创作的窍门
从《题破山寺后禅院》提及 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什么是孤平?格律诗中不许可涌现孤平,许可孤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