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当我存心读诗词时,我的感情也会被感情浓郁的诗词给牵动,总有些诗词作者放不下,不甘心的情绪,每次读到想起,都能让我瞬间喉间哽咽,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域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出自司空图《河湟有感》

这些诗词每念一遍都让人喉间哽咽久久不能释怀

现在网上关于小学教科书插图的事宜,我本人见此也是非常生气,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对教诲这块不重视,后果不堪设想。
文化的主要性,心里肯定清楚,“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当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都否定,那“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场景,肯定也离我们不远了。

壮大时何等光彩,长安开远门石碑刻字:西去安西九千里。

衰落时心意难平:河湟汉儿说胡语,站在城头骂汉人。

安西是塞外西域,河湟仅仅是黄河上游地区,离长安并不远,可连这种地方都沦陷敌手,文化凋敝,可想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是何境遇。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万里孤城中,白发苍苍身影枯瘦的安西唐军,用自己生命和热血抵御敌寇,保护国土,守卫自己民族的文化,直至逐步凋零,我内心就非常难熬痛苦,我不敢忘却也不会忘却这种历史。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出自岳飞《满江红·写怀》

公元1127年,金兵盘踞开封,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天子宋钦宗、皇后、太子、大臣,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北上,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亡,这便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掉队就会挨打,一时的挫折实在不怕,只要之耻而后勇,怕的是被打断脊梁骨,跪久了起不来。

北宋灭亡了,还有南宋,只是南宋朝廷统治者一味谄媚求和,寒了一大批爱国文人武将的心。
岳飞矢志抗敌,誓平国耻,他这么想,也努力去做。
岳飞北伐收复失落地,所向披靡,敌寇胆惊,没成想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没能见到河山收复,庶民安居的那一天,真是可悲可叹可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光阴静好,百姓安居是古代爱国文人武将的追求,辛弃疾笔下有很多田园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比如“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落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读他这些诗词,如果没有战役,我们能看到一个和平的环境,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弄政。
辛弃疾他看到面前祥和安宁的场景,就想起沦陷区的百姓流落失落所,有心领兵光复河山,但心有余而力不敷,非常无奈。

历史上能做到百万军中取敌首领还全身而退的人物没有几个,辛弃疾算一个,而且他不是莽夫,他的计策眼力,才华打算更是上上流,在屈膝降服佩服派的排挤打压下,直至白发苍苍,也只能登高北望,醉里看剑,梦中点兵,读来让人心胸块垒,唏嘘不已。

四切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出自谭嗣同《有感》

这句诗作者写于中日甲午战役失落败,清政府丧权辱国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我至今读来,仍是心潮起伏。

从1840年鸦片战役到日本侵华,中国一度真危急存亡之时,很多人感叹天下之大,居然放不下一张沉着的书桌。
大浪淘沙,有人随波逐流,甘心沦为走狗汉奸,祸国殃民。
但更多的人是逆流而上,倔强不屈,为了神州这处处盛世,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

如今这盛世中华,足以告慰先人,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要时时当心那些不法分子的文化渗透,思想堕落,由于那些屈辱历史决不能重演。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