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提及杜甫,你能想到的名句是哪一首?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者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关于诗圣的名句实在是太多了,本日我们就走进这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吧。这首诗可是杜甫有记载的人生中第一首诗。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从小家境不错,资质过人,七岁便能作诗,已是神童。在洛阳落第后,便跟随在兖州任司马的父亲来到山东,弱冠之年的他斗志昂扬,广结名仕, “裘马颇清狂”地探求他的诗和远方。 那时的杜甫,鲜衣怒马,年轻气傲,洛阳科举落榜丝毫未影响他的心情,他脸上写满了自傲,那种气质,叫盛唐。
27岁的杜甫,正值斗志昂扬、犹豫满志的青年时期,这个人生阶段的杜甫,尚是一枚思想清新的文青,才思是飞溅的,笔墨是激扬的,心气是高傲的,情怀是浪漫的,梦想是辽阔得没有边际的。在一个妖冶的春天,绿意盎然的齐鲁大地,满怀憧憬的杜甫,面对巍峨的泰山,仰望着流云飞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灵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在望,由表,望的是天,是地,是山,是川,是飞鸟,是湖海;及里,在望的是憧憬,是志向,是心灵的自由,是梦想的启航。
年轻的生命,总是充满了驾驭人生、征服命运的激情和志在必得,泰山之重,苍穹之远,白云之悠,飞鸟之逸,在墨客清澈的眼眸里,无一不是可以不雅观照心灵、寄情言志的代言物,那份按捺在心底却时时振翅欲飞、呼之欲出的浮滑之意,化作随意率性、自由、轻灵的笔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下再广袤,都汇聚在视野里,未来再无定,都激荡在肚量胸襟里。登高远眺的杜甫,目光掠过众山,措手仿佛能够触及任何一片云彩,而自己,俨然是那个可以呼风雨、挽狂澜的立于泰山之顶的巨人。
年轻的所有的意气和浮滑都值得被温顺原谅,那个终极被称为“诗圣”的理性文人、现实主义作家,那个终将被息灭空想、潦倒半世的政客,在人生的晚年一定会为这首激扬着梦想的笔墨而一时泪目,为那个登上泰山之峰,俯瞰齐鲁大地,无畏无惧的生命而无限感慨。
《望岳》,听到了远古的墨客风雅的低吟,字字柔美,句句雅逸;却也仿佛听到声声随意率性的长啸,和环抱于四谷的覆信,在命运的覆信壁前醉心等待反应的,是那个27岁的青年,那一年,他鲜衣怒马;那一年,他自大浮滑。
那时的他,心里绘制着未来的蓝图,比如:多去几个旅游圣地打卡;多结识几位李白这样的文艺大咖;复读复读再冲刺一下高考,考个公务猿,当然,还得娶个媳妇从“单身狗”进化成“人类”。哦,对了,他还想去京城长安,他以为在那里是距梦想最近的地方,他只要轻微踮起脚尖,就能有美好的来日诰日。 可是,现实总是不按套路出牌,杜甫怎么也想不到,命运改写了他的剧本。
21年后,他在春华葳蕤的时节,写下另一首《春望》。那时昔日开元盛世不再,煌煌帝都繁华不再,长安城一片荒漠,只有满目疮痍和各处烽烟。四十五岁的杜甫泪落满襟,他无法直视这统统,每一朵花开,每一声鸟啼,都让他触目惊心。他已经不是21年前那个斗志昂扬的精神小伙,他以为他的心老了,他再也写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句子了,当年壮志已成荒诞一梦,此时他的内心只有浊世的悲苦与年夜肠告小肠的乡愁。
他定定神,一字一顿地吟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和《望岳》一样都有一个“望”字。与《望岳》不同,杜甫这时看见的只有叛军专横獗,长安沦陷,平生易近涂炭。盛唐已是昨日浮云,自己也如蓬草无依。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怀!
《望岳》和《春望》是杜甫人生的两个主要节点,也是杜甫诗歌中两个关键的坐标。它们就像杜诗天宇下两颗闪耀的双子星,同样是千古名篇,同样是春天的凝望,却形成一种奥妙的比拟和的落差,这种落差便是盛唐的兴衰。
实在杜甫《望岳》统共有三首,分别写于杜甫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期间。只有这一首写于青年期间《望岳》才能和《春望》形成前后呼应,让我们从一个墨客的悲欢境遇来直不雅观地看到安史之乱对王朝的影响。
青春,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杜甫也不例外。最近一则关于“后浪”的演讲在网上激起了大家热议,如今青年人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事情,可以自由追逐自己的梦想。但随着逐步终年夜,生活和韶光会逐渐把那种年少浮滑给逐渐冲刷掉。杜甫也是如此,在山东的少年悠游生活,随着父亲去世、随着困守长安近十年,随着安史之乱,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被现实打败,当他逐步老去,那一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人莫名心疼。
关于诗圣杜甫,你现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吗?欢迎一起互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