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钟爱的是什么?是清淡的风格、是相似的伦理背景、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还是涓涓细流版的情绪涌动,哪怕欢快与愁绪都是淡淡的。

恐怕答案因此上都是让人感到亲近又舒心的部分,而真正令我们好奇的“陌生”部分,恐怕还是个中有些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生活美学。

这里,笔者就来盘点一下日影日剧里让人怦然心动的生活美学。

《东京物语》:“大龄剩女”的一块蛋糕

在日影日剧里创造生活的美学与典礼感

如果要说日影里的生活美学,一定绕不开小津安二郎。
小津的电影有情节,却谈不上戏剧冲突,到时“嫁女”贯穿多部电影始终。
所谓“大龄剩女”没有恨嫁的焦虑不安,只有姐妹聚会时感到与已婚闺蜜间话题越来越少的落寞。
不见父母兄姊催婚的鸡飞狗跳,只有嫂子为放工晚归小姑留的一块蛋糕。

在物质尚不富余的战后日本,精细的蛋糕只能一家人分食。
放工晚归的女儿感到剩女在传统家庭中“多余”的焦虑,而嫂子留下了那一块蛋糕,彷佛在宽慰她——在这个家中,始终有她的一个位置。

除此之外,《东京物语》里吝啬寡情的二女儿,有心无力的大儿子,或者天真烂漫的小女儿,乃至是缺少礼貌的第三代,这些人性的缺陷以平和冲淡的笔调缓缓展开,没有刻意的评判,只是把真实用一种温和的办法发布。
感情是须臾即逝,小津反倒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吝笔墨,孩子玩着皮球,老人在一旁沉默注目,静止的镜头“无意义”地还原生活,流淌出的代际间隔阂无从弥合的无奈。

《家族之苦》:不欢而散的家庭会议之后,要不要退掉那一份高等鳗鱼饭?

虽然叫的是家族之苦,但却能用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生活细节让不雅观众捧腹。
在山田洋次耄耋之年的《家族之苦》系列,聚焦三代人的家庭窘境。

妻子生日之际,丈夫问妻子想要什么礼物,妻子答:一件只要450日元的东西。
接着,淡定地递来一纸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
一向温顺严密、唾面自干的妻子溘然有此举动,丈夫知道这是真的了——到了这个年纪提出离婚,不是玩笑,不是娇嗔,也不是威胁,而是单方面对婚姻完结的宣判。

为理解决这一抵牾,三代人几次再三召开家族会议,终极不欢而散。
让人无限感慨的是,昔日每次家庭会议结束后,一家人都会用一顿高等鳗鱼饭来扫尾。
让儿媳妇难堪的是,吵架过后,之前订的鳗鱼饭还要不要退掉呢?

《小偷家族》:苟且的日子里,杂货铺便是“诗与远方”

是枝裕和将小津安二郎的日式美学延续并有了新的发展,用一个底层边缘人组成的临时家庭,展现着一种残酷的深情,以另一种办法致敬着《东京物语》。
里治一家蜗居在“逼仄”的格子间。
当影片后半段把这个家庭的隐秘一点点揭开之后,才察觉一家人表面上窃取的是生存果腹的食品,实际上是在用“偷”来补充被摈弃后人生中缺失落的爱。
假装的亲情亦是亲情、拼凑的温暖也能暖人。
与韩国影片撕开社会裂痕的痛楚不同,即便在温情的背后是残酷,是枝裕和却也为人们留住那一抹人间间最温暖的底色。

不少人会对电影中兄妹二人在杂货铺的小偷小摸有印象。
贴纸、弹珠、小零嘴,这些都是所有人影象中最初的梦想。
妹妹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逐步学会用哥哥祈祷的手势,完玉成部盗窃的“仪式”。
就彷佛是每次开饭前,日同族庭说出的那句“我开动了”,上班族纵然孤身回到家也会吐出的那句“我回来了”一样,生活在这一刻,哪怕形单影只,仿佛生而为人就有了交代。

《海街日记》: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四姐妹充满治愈感的生活,依旧有着现实残酷的部分,父母的缺失落,各自情绪中的迷惘与空虚。

好在,她们有自己的治愈办法——侍弄庭院中,祖辈留下的梅子树。
妹妹学着姐姐,姐姐学着外婆念叨,“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没错,一分耕耘一份收成的朴实道理,成为填满内心空虚的一种寄托。
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贯穿一整年的期待,便是负责生活下去的情由。

当然,仲夏夜一定要穿着浴衣,点燃烟火;难过的时候骑着单车穿过长长的林荫隧道,仔细感想熏染,哪一样又不是生活的美学呢?

《深夜食堂》:夜归人最难辜负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泡饭

街灯一盏盏地暗,《深夜食堂》里的小小店面才正开门迎客。
徘徊街边年夜肠告小肠的都邑夜归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他们无非想找一个寄托怠倦灵魂的休憩之所,一位无甚交集的谛听者,以是菜单上唯一的猪肉套餐便足够。
如果嫌这样少点人情味,那么老板“想吃什么都可以点”的私人订制,留住了熟客的胃。
茶泡饭、土豆沙拉、鸡蛋烧、黄油拌饭,普通的食材经由大略的烹制散发不同的喷鼻香气,也勾出食客各自生活的酸甜苦辣。

说的是美食,聊的是人生。
只有家常菜,才能与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两相造诣,照映出人情与人性的星光,传染银幕前的不雅观众。
难怪《深夜食堂》漫画原著作者安倍夜郎,对改编提出两条“铁律”:菜单里不能有大菜;可以写上流社会的人,但是末了要把他们拉回普通人的天下。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日本的“野兽派”很纯情

出生于1880年的画家熊谷守一出身富余,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曾学习泰西绘画。
或许是从前间体验了北海道少数民族阿伊奴的纯朴生活,熊谷守一找到了心灵与艺术的双重归宿,他的画风也开始加倍简洁、朴实。
七十多岁脑中风后,他更是足不出户,在自家后院“藏”了起来。
1968年,耄耋之年的他乃至谢绝了日本艺术界的最大声誉——文化勋章,省去了那些名利的骚动,老人的韶光一下子富余起来。
而冲田修一的影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大千天下,及不上他藏身的方寸庭院万分之一。
胸中有乾坤,面前皆万物。
外人眼中周而复始的乡野生活,却能每天都给熊谷守一带来惊喜。
以是,大可以花一上午的韶光侧躺在花园里,不雅观察蚂蚁的腿如何活动,乃至是一只苍蝇的振翅。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零剧情”,乃至“反剧情”,却让许多不雅观众看得饶有兴味。
正如熊谷的画作——捉住心灵最本真的震颤,他笔下的花草鸟兽,有着稚拙的线条,有如儿童简笔画,却又通报着宁静睿智的力量。
这位活了整整97岁的 “老顽童”,身体力行实践着东方人的生活美学。
哪怕只是一方石头上的数只蚂蚁,也可想见“山高月小,底细毕露”的悠远意境。

那么你心中的生活美学片段,是若何的呢?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