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季世界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太宗继位后首创贞不雅观之治,为盛唐奠定根本。
唐高宗承贞不雅观遗风首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规复唐国号。
唐玄宗登基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旁边。
安史之乱后藩镇盘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复兴、唐武宗会昌复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叛逆毁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边陲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收受接管各国互换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呈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天下上最壮大的国家之一,荣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往后外洋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

唐朝边陲

中华人物梳理唐朝

唐朝上至朝廷下到百姓,政治、文化、宗教各行业均有浩瀚名贯古今的人物,以下所列为唐朝部分人物(1)唐高祖-李渊

(566—635)唐朝建立者。
公元618—626年在位。
陇西成纪(今甘庄严宁西南)人,后迁狄道(今甘肃临洮),先茔在赵郡昭庆(今河北隆尧东)。
或说本北人,迁陇西,字叔德。
祖虎,北周开国元勋八柱国之一。

七岁袭唐国公。
入隋,补千牛备身。
大业中,历谯、陇、岐三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弹压母端儿叛逆。
十三年,任太原留守。
时天下大乱,与子世民及刘文静、裴寂等起兵,向突厥称臣,引军西进,攻占长安。
与民约法,除隋苛禁。
立代王杨侑(恭帝),自总大政。
次年,废恭帝自主,改元武德,建立唐朝。
武德七年(624),平定全国。

在位期间,颁律令新格,定均田租庸调法。
置军府,复州县制,发行“开元通宝”泉币,定唐前期制度规模。
九年,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逊位,称太上皇,卒葬献陵(在今陕西三原东),谥神尧天子。

(2)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公元626—649年在位。
李渊次子。

隋末,随父起兵太原,领右军克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武德元年(618),为尚书令,封秦王。
率军击平盘据势力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弹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叛逆师。
开文学馆延揽人才。
因功高为太子建成、高祖四子元吉嫉恨,太子私募骁勇二千充东宫卫士,号“长林兵”。
次年,与元吉谋反,命杨文干举兵相应,事泄遭谴。
复联合元吉,取得后宫嫔妃支持,数图世民,皆不果。
九年,突厥来攻,因荐元吉北征,谋夺世民兵权。
事泄,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建成与元吉同被杀。
世民旋即帝位,改元贞不雅观。

在位期间,沿用均田制、租庸调法、府兵制和科举制。
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为相。
以亡隋为戒,虚怀纳谏,任人唯贤,并省州县,精简官员,看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贞不雅观之治。
曾修定律令,改定《氏族志》,以官爵高下定等级,抑制山东旧士族势力。
贞不雅观四年(630),平东突厥,西北各族尊为“天可汗”。
九年,平吐谷浑。
十四年,平高昌,置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略定唐代版图,确保边陲安全,促进与西域经济文化互换。
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汉藏关系。

统治中期往后,征战频仍,营缮相继,赋役渐重,又骄矜自大,疏忌直臣。
晚年自言其过以告太子。
太宗家事不宁,诸子有储位之争,太子承乾患足疾,好声色游猎,奢靡无度,不听规谏。
又惧魏王李泰有宠代立,乃与汉王李元昌、朝臣侯君集等相结谋变。
十七年(643)事泄,废为庶人,徙黔州卒。
遂立晋王。
贞不雅观二十三年,太宗崩,葬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谥文天子。

(3)唐高宗-李治

(628—683公元649—683年在位。
字为善,小字雉奴。
太宗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

性懦弱。
贞不雅观五年(631)封晋王。
十七年,立为太子。
二十三年即帝位,改元永徽。
永徽二年(651),颁新律(即永徽律)。
四年,订定《律疏》。
时尊礼大臣,问百姓疾苦,史称永徽之政,有贞不雅观遗风。
六年,废王皇后,改立武后,贬逐褚遂良等元老重臣。
显庆五年(660)起多病,使武后决百司奏事,此后在政治上已不起实际浸染。
在位期间,曾平定西突厥,东破高丽,罢安西四镇。
三易太子,委政武后,十四次改年号,封泰山,巡幸不休。
卒葬乾陵(在今陕西乾县西北),谥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

(656—710)公元683—684年,705—710年在位。
别号哲。
高宗第七子,武后生。

永隆元年(680),封为太子。
高宗去世,即帝位。
次年仲春,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徙于房州(今湖北房县)。
圣历元年(698),复为太子。
武则天病重时,被宰相张柬之等拥立复位,复唐国号。
在位期间,息于政事,纵皇后韦氏、女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专权,诛杀元勋,滥封官爵,广建佛寺,随意率性淫乐,不恤民疾。
后被韦后毒去世。
葬定陵(在今陕西富平西北),谥孝和天子。

(5)唐睿宗-李旦

(662—716)公元684—690年、710—712年在位。
初名旭轮,简称轮。
高宗第八子,武则天所生。

好学,工草隶,尤爱笔墨训诂。
初封殷王。
后徙相王、豫王。
嗣圣元年(684),武后临朝,废中宗,立之为帝而不令到场政事。
天授元年(690),武后改国号周,降为皇嗣,赐姓武。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立庐陵王(中宗)为太子,再封其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拜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
自武后至中宗,政变多起,竟以恭俭妥协免祸。

景云元年(710),韦后毒去世中宗,临淄王李隆基(玄宗)诛除韦党及诸武,拥父复位。
在位期间,政事多出太子隆基及太平公主之手。
虽以姚崇、宋璟为相,罢中宗朝斜封官,而太平公主专权,政治依然紊乱。
先天元年(712),传位于玄宗,自为太上皇,仍决大政。
次年,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始归政。
卒葬桥陵(在今陕西蒲城西北),谥玄真天子。

(6)武后-武则天

(624—705)即武曌。
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高宗皇后,武周天子。
公元690—705年在位。
武士彟女。

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年十四,为太宗秀士。
太宗去世,入感业寺为尼。
永徽初,高宗复召入宫,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
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参决国政。
上元元年(674)称天后。
高宗去世,中宗立,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旋废中宗,立睿宗,自总朝政。

天授元年(690),改唐为周,称圣神天子,改名曌。
在位期间,严厉弹压政敌,任用酷吏,大开密告之门,唐宗室及旧臣惨遭冤杀者甚众;先后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使五品以上官皆入士流;首创殿试,初设武举,以拔擢人才;兴佛教,建明堂,作天枢,铸九鼎,大设员外试官,靡费扰民;重视农业,户口大增,经济有所发展。
晚岁病重,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
她临终遗命去帝号。
与高宗合葬乾陵(在今陕西乾县西北),谥曰则天算夜圣皇后。
《全唐文》存文九十九篇,《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7)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又称唐明皇。
公元712—756年在位。
睿宗第三子。
初封楚王,改临淄郡王。

英武善骑射,知音律,通历象,善书法。
景云初,与太平公主合诛韦后及韦、武翅膀,拥睿宗复位,以太子到场朝政。
先天元年(712)即帝位,尊睿宗为太上皇。
次年诛太平公主及其亲党,始掌全权,改元开元。
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以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纳谏诤,明赏罚,裁冗官,检田括户,兴修水利,把稳节俭,拔除武则天以来弊政,又整军经武,掩护边防。
此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壮大,史称开元之治。

自天宝后,渐骄满,图逸乐,宠杨玉环,杨氏初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
后入宫,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封贵妃。
推恩及家族,母姊皆封国夫人,叔、从兄皆为卿,诸杨势倾天下,生活腐败。
又以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生活奢侈,政治日趋腐败。
均田制、府兵制又均瓦解,中心武备空虚,边将拥兵自雄,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逃入蜀中。
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大将陈玄礼兵变,杨贵妃被缢去世。
七月,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帝位,尊为太上皇。
至德二载(757)末,自蜀返归长安,幽居兴庆宫,烦闷而去世。
葬泰陵(在今陕西浦城东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天子。

(8)唐肃宗-李亨

(711—762)公元756—762年在位。
曾名嗣升、浚、玙、绍,小字阿奴。
玄宗第三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立为太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
次年,随玄宗西奔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支持禁军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杀杨贵妃。
随即分兵北上,登基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
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又借回纥兵平叛。
至德二载(757),由子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回纥、大食及唐兵收复两京。
后以宦官鱼朝恩为不雅观军容使,节制郭子仪等九节度兵讨安庆绪,致使兵溃相州。
又以宦官李辅国掌禁兵,使决国家大政,百官忤其意者,皆被贬黜。
复猜忌元勋,崇尚神佛,听任张皇后专权乱政,冤杀子建宁王李倓。
张皇后行刺李辅国,反为所害,他亦惊病而去世。
葬建陵(今陕西礼泉东北),谥大圣大宣天子。

(9)唐宪宗-李纯

(778—820)公元805—820年在位。
本名淳。
顺宗宗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立为太子。
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拥立。
尽废顺宗朝政,贬王叔文、柳宗元等八人为远方司马。
以杜黄裳、皇甫镈、李吉甫等人执政,停献祥瑞,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减省官员,加强财政管理,以求管理。
又听杜黄裳之议,以法度制裁藩镇,先平西川刘辟、江东李锜,使魏博田弘正归顺。
复平淮西强藩吴元济,大振威信,致使成德、横海、幽州等镇相继归附。
至元和十四年(819),收复淄青十二州,代宗广德以来藩镇跋扈局势暂告段落,史称元和复兴。
晚年迷信方士求永生,服金丹,因躁怒,宦官每每开罪被杀,大家自危,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去世。
葬景陵(今陕西蒲城西北),谥章武天子。

(10)松赞干布

(约617—约650)唐时吐蕃赞普。
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亦号弗夜氏。
囊日论赞子。

十三岁即赞普位。
先后平定内部叛乱,吞并羊同、苏毗诸部,定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
建立官制、军制,分吐蕃为四“如”等军事行政区,置六十一千户。
订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
重视发展农牧生产,推广灌溉。
派人前往婆罗门学习声韵,创制笔墨。
贞不雅观十五年(641),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派子弟入长安国学学习汉族文化和生产技能,输入汉地医药、历算等知识,请中原文士掌表疏,请汉工匠入藏,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十三年,高宗登基,册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后封賨王。

(11)文成公主

(?—680)唐太宗宗室女。
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贞不雅观十五年(641)入藏,携带有大量丝绢、金银器、营造技能和医药书本以及工匠等,使汉族前辈的文化传入西藏,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公民的友情。

(12)房玄龄

(578—648)唐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名乔,以字行。

隋开皇时举进士,累补隰城尉。
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太宗),任秦王府记室。
常从征伐,参谋帷幄,草拟文书,广收人才,助成统一。
武德九年(626),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擢为中书令。
贞不雅观三年(629),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前后为相二十余年,尽心奉国,选贤立政,议法处令,务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傲物。
太宗比为旁边手,时称贤相。
治家甚严,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
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
累封梁国公。
去世前谏太宗勿攻高丽。
卒陪葬昭陵。
曾主持编撰《晋书》,亲注《管子》。
《全唐文》存文二十篇。

(13)杜如晦

(585—630)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克明。

少聪悟,喜文史。
隋末任滏阳尉。
唐兵入关中,秦王李世民(太宗)引为府兵曹参军,常从征讨,谋划机密,临机而断,深为时辈所服,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
武德九年(626)参与玄武门之变,擢兵部尚书。
累封蔡国公。
贞不雅观二年(628),擢吏部尚书。
次年,进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时天下新定,台阁规模及典章制度皆二人裁定。
人称“如晦长于断,玄龄长于谋”,言良相则必曰“房杜”。
以疾卒,太宗痛悼,手诏虞世南制碑为念。

(14)长孙无忌

(?—659)唐河南洛阳人,字辅机。
先世出于北魏皇族。
长孙晟子,太宗长孙皇后兄。

常从太宗征战,累除比部郎中。
武德九年(626),策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助太宗攫取帝位。
贞不雅观中,擢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赵国公。
曾谏止诸元勋袭刺史。
贞不雅观十七年(643),太宗图画元勋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以他为首。
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后与褚遂良受遗诏辅立高宗,进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奉命与于志宁等编成《唐律疏议》三十卷。
永徽六年(655),反对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不果,武后恨之。
后许敬宗揣武后意,诬其谋反,流黔州(今重庆彭水),逼令自缢。

(15)魏征(徵)

(580—643)唐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

少孤贫好学。
隋末,曾为羽士。
初为魏郡丞幕僚,从丞归从李密,后随密降唐。
自请安辑山东,授秘书丞。
为窦建德所获,署为起居舍人。
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李建成洗马,劝建成防秦王李世民(太宗)夺权。
太宗登基,擢为谏议大夫,数引入卧内,访以得失落。
性刚直,畅所欲言,常以历代兴亡为鉴,劝太宗任贤去佞、兼听广纳、轻徭薄赋、明赏慎刑。
前后进谏达二百余事,多被采纳。

贞不雅观三年(629),以秘书监到场朝政,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七年,为侍中,主持修撰南朝梁、陈,北齐、北周、隋等史,并亲撰《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后进封郑国公,拜特进,知门下省事。
时频年丰稔,天下升平,太宗日渐骄侈,又连上《十思疏》和《十渐疏》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
后拜太子太博。
以疾卒于官,太宗叹为失落一可明得失落之镜。
卒陪葬昭陵。
其辞吐见于《贞不雅观政要》,著作有《魏郑公函集》三卷、《诗集》一卷,并主编《群书治要》。

(16)李靖

(571—649)唐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本名药师。

才兼文武,为其舅韩擒虎与杨素、牛弘所推许。
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将往江都告发李渊反隋之谋,至长安道阻,为李渊所擒,李世民固请释之,遂入世民幕府,从平王世充。
唐武德四年(621),以行军总管从李孝恭平萧铣。
约束部伍,宽待降将,江汉遂平。
又赴桂州,招抚岭南,下九十六州。
六年,副李孝恭攻辅公祏,平定江南。
贞不雅观三年(629),与李世勣等出击东突厥。
次年,擒颉利可汗。
进尚书右仆射。
以足疾请致仕。
八年,太宗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之名始此。
九年,复起为帅,平吐谷浑。
后封卫国公,图形凌烟阁。
著兵书《六军镜》三卷,今佚。
又有《李卫公兵法》散见于《通典》,一说系伪作。
《全唐文》存文三篇。

(17)徐敬业

(?—684)即李敬业。
唐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北)人。
李勣(徐世勣)长孙。
袭爵英国公。

嗣圣元年(684),坐事由眉州刺史贬柳州司马,与魏思温、骆宾王等失落意官僚会于扬州。
市价高宗去世,武后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遂于是年玄月二十九日(684.11.11)起兵,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复中宗位为名,聚兵十余万,传檄州县,下楚、润二州。
武后诏李孝逸率三十万军南下,渡准至楚州,他分兵拒守淮阴都梁山(在今江苏盱眙南)、高邮下阿溪(今安徽白塔河),皆被攻破。
十一月十八日逃奔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将入海投高丽,被部将所杀,事变凡四十九日。

(18)薛仁贵

(614—683)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以字行。

贫苦农人出身。
贞不雅观末,应募攻辽东,著白衣陷阵,太宗嘉其骁勇,擢授游击将军。
迁右领军中郎将。
显庆中,从军破高丽、契丹,皆有功。
龙朔二年(662),击铁勒于天山(今杭爱山),发三矢射杀三人,敌夺气请降。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乾封初,击高丽,克平壤,率军留守,拜检校安东都护。
咸亨元年(670),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击吐蕃,败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革职。
寻起复,又坐事贬象州。
开耀元年(681),起授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大破突厥于云州,后病卒。

(19)太平公主

(约665—713),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
唐朝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天子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

麟德二年(665年),出生于东都洛阳皇宫紫微城。
体丰硕,方额广颐,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
颇多机谋,权倾一时。
唐高宗时被哀求同吐蕃和亲,但因武则天谢绝而未成。
[先后出嫁薛绍和武攸暨,恩宠逾制,贵盛无比。
神龙元年(705年),参与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规复唐朝国号,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
唐中宗去世后,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拥立唐睿宗复位。
广树同党,权倾朝野,财富如山。
先天二年(713年),涉嫌发动谋反,被唐玄宗李隆基发兵擒获,赐去世于家中,陪葬于乾陵。

(20)上官婉儿

(664—710),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墨客、皇妃。

因祖父上官仪开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贵显地位,从此以皇妃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批驳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景云二年(711年),复封昭容,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21)狄仁杰

(630—700)唐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怀英。

高宗时举明经,授汴州参军。
仪凤中,为大理丞,岁中断积案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历侍御史、度支郎中,以强谏著称。
垂拱二年(686),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郡人勒碑纪德。
征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
转文昌右丞、豫州刺史。
天授二年(691),以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不久为来俊臣诬构下狱,贬彭泽令。
擢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御边防契丹。

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复同平章事。
进纳言、内史。
曾出任河北道行军元帅,抵御突厥进攻。
任相时,屡以“固本安人之术”上书直谏,请休战役,宽赋敛,轻刑罚,重耕织,停建佛像,绥抚戎狄。
又以举贤为意,所荐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皆为一代名臣。
武后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固谏不可,每以母子亲于姑侄之喻劝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感悟,卒从其奏。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有集十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九篇,《全唐诗》存诗一首。

(22)张柬之

(625—706)唐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字孟将。

少补太学生,后中进士。
始调清源丞。
永昌元年(689)以贤良征试,对策第一,擢监察御史,累迁凤阁舍人。
因反对与突厥和亲,忤武后旨,出为合州、蜀州刺史,旋转荆州长史。
长安中,狄仁杰荐其有宰相才,召为洛州司马,寻授司刑少卿、秋官侍郎。
后姚崇再次力荐,长安四年(704)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乘武则天病重,与桓彦范、敬晖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助中宗复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
寻进中书令,监修国史。
后为武三思所忌,封汉阳王,罢相,被诬与王同皎通谋,贬新州司马,又流泷州(今广东罗定南),忧愤而卒。
有集十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五首。

(23)张九龄

(673或678—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西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长安进士,调校书郎。

先天元年(712),对策高第,迁左拾遗。
玄宗登基,上书请重地方守令,未任地方官者不得入中心,选官重贤良,不循资历。
开元十一年(723),进中书舍人。
十九年,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
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次年,进中书令,监修国史。
曾反对以李林甫为相,又奏劾安禄山狼子野心,建议及早诛灭,以绝后患,皆未被采纳。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群臣多献宝镜,他独上《千秋金镜录》五卷,具陈前代帝王兴衰之迹,以伸讽谏。
旋为李林甫所谗,以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贬荆州长史。
作《感遇》诗十二首,托物抒怀。
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24)郭子仪

(697—781)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以武举高第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为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关,以功加御史大夫。
次年,与李光弼大败史思明,军威大震,河北诸郡皆起而相应。
肃宗召至灵武,进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仍总节度。
至德二载(757),败崔乾祐叛军,收复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
旋充关内、河东副元帅。
遂与广平王李俶(代宗)率蕃、汉十五万军收复两京。
乾元元年(758),与李光弼等共九节度使围安庆绪于邺(今河南安阳)。
次年,溃败,宦官监军鱼朝恩乘机谮之,因罢兵权。
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兵败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次年,河中、太原军乱,复起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镇抚诸军。

代宗立,复为宦官程元振所构,罢副元帅,充肃宗山陵使,乃上表自诉。
代宗欲起用之,为宦官所间,仍留京师。
广德初,吐蕃攻京师,代宗奔陕,急召为关内副元帅。
时部下惟二十骑,乃收兵得数千人,以虚张旗帜,鸣鞞鼓,使吐蕃惶恐而去,以功图形凌烟阁。
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唐,他为朔方节度大使,招抚怀恩之众。
后怀恩引回纥、吐蕃、党项数十万攻唐,京师震恐。
他奉急召至泾阳(今属陕西),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
德宗登基,尊为尚父,召还京师,进太尉、中书令,以年迈,所领诸使、副元帅并罢。
卒谥忠武。

(25)玄奘

(600—664)唐洛州缑氏(今南偃师陈河村落附近)人,俗姓陈,名袆,法相宗创始人,通称三藏法师。

十三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
唐武德元年(618)从长安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崭露锋芒。
后又游历荆州(今属湖北)、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赵州(治今河北赵县)等地,武德末年再入长安。
他在海内遍访名师,学业日进,然仍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决心去天竺取经求法。
贞不雅观元年(627,另有二年、三年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渡玉门关,孤身穿越沙碛,千辛万苦,到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昭武九姓)诸国境,后入天竺。
在摩揭陀国(Magadha,相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区)的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时达五年,后又游历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于贞不雅观十七年回绝戒日王和那烂陀寺僧的挽留,携带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动身返国。
于九年初回到长安。
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
往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等处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宗教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宝贵的文籍,世称“新译”,又将在西域和印度亲历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城记》十三卷,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主要资料。
译《老子》《大乘起信论》为梵文,传入印度。
由于其造诣卓越,以是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
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皆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故俗称他为唐三藏或唐僧。

(26)鉴真

(688—763)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唐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俗姓淳于。

十四岁于大云寺出家。
十八岁从道岸受菩萨戒,学律宗教义。
二十一岁于长安受具足戒。
巡游长安、洛阳,学究三藏,钻讨律学。
后住扬州大明寺教授戒律,为江淮远近有名的授戒大师。

天宝元年(742),应日本入唐学问僧荣叡、普照之邀,与弟子祥彦、思托等东渡日本。
先后五次航行受挫,年逾六十,双目失落明,但矢志不悔。
十二载,又受日本国使迎请,与比丘法进、县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随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第六次航行成功,到达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
次年,于奈良东大寺建坛,天皇授为传灯法师。
为圣武天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等四百余人授戒,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
天平宝字三年(759)创建唐招提寺,流传律宗。
为日本律宗创始者。

东渡时,带客岁夜批佛教文籍、佛像、法物,并将中国建筑、雕塑、医学、书法等先容到日本。
卒于唐招提寺。
弟子为其所制夹纻坐像,至今供奉寺中开山堂,定为日本国宝。
著有《鉴真上人秘方》。
日本元开撰《唐大和上(尚)东征传》,记载甚详,收入《大藏经)卷五十一。

(27)慧能

(638—713)亦作惠能。
唐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俗姓卢。

三岁丧父。
既长,目不识丁,鬻薪供母。
年二十四,闻人诵《金刚经》,有所憬悟,发奋学佛,投湖北黄梅弘忍门下为“行者”,充当杂役。
因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深得弘忍赏识,得秘传法衣。
因惧人争夺,隐遁岭南十六年。
仪凤元年(676),一说武周垂拱年间,显名复出。
在南海法性寺削发为僧。
宣扬“顿悟自心,立地成佛”之教义,用大略单纯的宗教践行,改造侧重啰嗦经义的佛教旧传统。
因常住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且传教范围限于南方,故被称为禅宗六祖和南宗的创始人。
与神秀的“渐悟”主见有别,佛教史称为“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元和十年(815),被追谥为“大鉴禅师”。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曾为其撰写碑铭。
其辞吐由弟子法海编为《六祖坛经》。

(28)虞世南

(558—638)隋唐时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字伯施。

陈时,与兄世基俱从顾野王学,历十余年,入隋,官秘书郎。
唐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编有《北堂书抄》传世。
书法师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偏工行草。
以太宗雅好王羲之书,遂备见推崇,声名出于欧阳询之上。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其行草书传真迹多收入《淳化秘阁法帖》。
又有传为墨迹《汝南公主墓志》行书草稿,已影印。
至于正书实非善于,有《孔子庙堂碑》,但远不如欧体影响深远。
有集三十卷,今存一卷。

(29)欧阳询

(约557—约641)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
欧阳纥子。

博览经史。
仕隋,为太常博士,迁给事中。
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主编《艺文类聚》一百卷。
《全唐文》存文十四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工书法,初学王羲之书,受北方书法影响,渐变其体。
楷书险劲瘦硬,后世称为欧体。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传世书迹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宋代雕版印刷浙本多沿用欧体字。
明万历时,演化为今印刷所用宋体字。
故欧体字为今印刷体字远祖。

(30)褚遂良

(596—658或597—659)唐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字登善。
褚亮子。

博涉文史,尤工隶楷。
贞不雅观中,以善书为太宗所重。
累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帝尝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对曰:“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前后奏谏数十上,多见采纳。
十八年(644),拜黄门侍郎,参综朝政。
二十二年,进中书令。
次年,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辅立高宗,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永徽三年(652),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后代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六年,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由于武后所衔,累贬爱州刺史,忧愤而卒。
其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自成一体,方整流美,对后世颇多影响。
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玄龄碑》等刻石传世。
《全唐文》存文三十一篇,《全唐诗)存诗一首。

(31)张旭

(675年—约750年)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伯高。

初为常熟尉,官至金吾卫长史,故称张长史。
以草书著名,嗜酒,醉后下笔愈奇,世称张颠。
其草书被列为神品,史称“草圣',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
颜真卿从受笔法而著《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世传真迹有《古诗四帖》,草书四十行。
藏辽宁省博物馆。

(32)怀素

(725—785,或737—799)唐长沙(今属湖南)人,字藏真,俗姓钱。

出家为僧。
好草书。
相传家贫,无纸可书,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取叶代纸以习书。
号居室为绿天庵。
精勤学书,秃笔成冢。
性嗜酒,喜作狂草,自言得草圣三昧。
与张旭齐名,世谓“颠张醉素”。
传世真迹有《食鱼帖》《论书帖》《苦笋帖》《自叙帖》。
刻本有《圣母帖》《千字文》等。

(33)颜真卿

(708—784)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字清臣。
开元进士。

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因不寄托杨国忠,出为平原(治今山东陵县)太守。
安禄山叛乱,河北郡县望风瓦解,他起兵坚守,并与从兄常山(治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联军抗叛。
河北十七郡相应,合兵二十万,给叛军以重大威胁。
后入朝,历官工部、吏部尚书,御史大夫。
忠良耿直,恪尽职守,军国大事,畅所欲言,屡为权臣元载、杨炎、卢杞等所忌。
出为外州刺史、长史。
代宗时迁尚书左丞、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忌其刚直,派其宣慰叛军,至许州(治今河南许昌)被扣。
在威逼困惑下,始终不屈,被缢杀。
书法端庄雄伟,自树一帜,人称“颜体”,传世甚多。
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后人辑有《颜鲁公函集》。

(34)柳公权

(778—865)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

元和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侍书禁中。
文宗时,累迁中书舍人,有诤臣风,授谏议大夫。
开成三年(838),转工部侍郎。
累迁承旨学士。
武宗时,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累官工部尚书。
懿宗初,以太子少师致仕。
善书法,尤工正楷,初学王羲之,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笔法。
书体遒健,构造劲挺,虽不及颜书体局宽裕,亦别自成家,号称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续书断》评其正楷、行书皆妙品之最,草列能品。
时贵宦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邦入贡,皆别备货贝曰:“此购柳书。
”传世书碑有《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等多种,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全唐文》存文十二篇,《全唐诗》存诗四首。

唐朝诗词

(35)王勃

(649—676)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
王通孙。

少年对策高第。
乾封初,为沛王府修撰。
后为虢州参军,因罪革职。
南下省父时,渡海溺水卒。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
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绪与壮大的气势。
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
原集已佚,有辑本《王子安集》。

(36)卢照邻

(约636—约695)唐墨客。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字升之,号幽忧子。

曾任新都尉,后因身染风痹,痛楚不堪, 自沉颍水而去世。
他的诗以歌行为最佳,《长安古意》对当时贵族的骄奢淫逸有戳穿。
诗作多属痛楚和不幸,为“初唐四杰”之一。

(37)骆宾王

(约640—约684)唐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初为道王府属吏,官武功、长安主簿,入为侍御史,后贬临海丞。
随徐敬业在扬州反武则天,代作《讨武曌檄》,一时传诵。
武氏见之,有“宰相安得失落此人”之叹。
兵败后被杀,或云投江去世,或云削发为僧。
为初唐四杰之一。
长于七言歌行,又善骈文。
风骨凝炼,代表作为《帝京篇》。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

(38)杨炯

(650—约693)唐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待制弘文馆。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补校书郎。
永淳元年(682)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
后坐从弟神让随徐敬业起兵,贬为梓州法律参军。
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分直洛阳司艺馆,约快意元年(692)出为盈川(今浙江衢县东北)令卒,世因号为杨盈川。
工文及五言诗,诗颇雄浑。
存诗不多,代表作为《从军行》。
文有《王子安集序》。
诗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时号王、杨、卢、骆。
炯曾云:“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张说云:“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信然。
”有《盈川集》三十卷,今仅存十卷,附录一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39)贺知章

(659—744)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又号五总龟。

少以文辞有名,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号吴中四士,与陆象先、李白等友善。
性旷放嗜饮,善谈笑。
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官至秘书监。
天宝三载(744),请为羽士回籍,未几卒。
工草隶。
诗多祭神应制、写景之作,绝句较清新普通,《还乡偶书》传诵颇广。
有辑本《贺秘监集》一卷。

(40)陈子昂

(661—702)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

少赌气任侠,后发奋苦读。
开耀进士。
上《大周革命颂》,为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迁右拾遗,上书言事,不畏权贵。
曾反对打击蜀地西边羌人,反响蜀民疾苦。
后随建安王武攸宜讨契丹。
解职还乡,被诬下狱,忧愤而卒。
于诗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绮丽之习。
所作《感遇诗》内容丰富广阔,风格刚健朴实。
其文讽议时政,重视散体,反对浮艳,为古文运动的先导。
但亦有空谈老庄,人生无常,神往神仙隐逸的悲观思想。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陈子昂集校注》。

(41)王之涣

(688—742)唐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季陵。

豪迈任侠,击剑悲歌。
历任衡水主簿、文安尉。
与王昌龄、高适齐名。
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阔大,感情豪放,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存诗仅六首。
以《出塞》(一作《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42)孟浩然

(689—740)唐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少好节义,广结交游,喜济人急难,居鹿门山。
后赴长安,应进士不第。
荆州长史张九龄署为从事,未几归隐,患疽卒,以布衣终生。
生平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抵牾中。
工五言诗,以写景见长,格调蕴藉,淡雅洒脱,但流露悲观思想。
与王维并称“王孟”。
有辑本《孟浩然集》。

(43)王维

(699—761)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父搬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又称河东人,字摩诘。

开元进士。
初授大乐丞,坐贬济州司仓参军。
后得张九龄荐拔,任右拾遗,累迁给事中。
至德元载(756),安禄山叛军陷长安,他受伪职。
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乾元二年(759),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后半官半隐,笃信佛教,长斋素服,丧妻不娶。
晚年居蓝田辋川别业,又称王辋川。

工诗,以五言独步诗坛,意境动人。
其边塞诗年夜方雄浑。
晚年以山水田园诗表现清闲情趣。
精通音律,兼善字画。
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画论《山水诀》,绘《辋川图》,以“破墨”写山水,独具风格。
擅画人物、丛竹,存世作品《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恐非真迹。
有1961年中华书局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44)王昌龄

(约690—约756)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少伯。

开元进士。
补校书郎,又中宏词科,授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尉。
世乱回籍,道出亳州被杀。
工诗,时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推为圣手。
长于七绝,写边塞军旅生活,风格雄浑,腔调铿锵;写宫怨、离愁,蕴藉婉转。
某些诗间接反响统治者的荒淫,也有些流露悲观隐退思想。
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45)李白

(701—762)唐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村落夫,一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出生于碎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聪颖,吟诗作赋,好剑任侠,豪放不羁。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曾寓居安陆,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齐鲁。
三十岁,再入长安,图以制举成名,未果。
流寓任城(今山东济宁)。
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
三载,遭权贵谗毁离京。
安史之乱时,永王李璘辟为幕僚,永王兵败,坐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途中遇赦得还。
晚年流落,客去世当涂(今属安徽)。

生平创作大量诗篇,歌播盛唐之音,批驳腐烂统治集团,描写壮丽山川。
诗风雄伟豪放,音韵和谐多变,长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也时有纵情享乐、出世求仙的悲观思想流露。
诗文集版本甚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白集校注》。

(46)杜甫

(712—770)唐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字子美。
杜审言孙。
曾居长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开元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成忘年交。
六载,应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
后因献“三大礼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乱起,辗转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
返京后,因上疏援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曾来回鄜、华、洛等地。
适唐军兵溃相州,遂作“三吏”“三别”等诗。
后流落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
大历三年(768)出蜀,闻北乱,转赴南方,病故湘江舟中。

诗作戳穿社会抵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烂,反响公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工部集》,注本甚多。
中华书局出版有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47)高适(適)

(约701—765)唐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少浪游,为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尉。
辞官游河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布告。
安史之乱时,官左拾遗、谏议大夫。
攻永王李璘有功,历淮南、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封渤海侯。
为官宽简廉明。
擅诗歌,题材广阔,谙熟军旅生活,以边塞诗著称,所作《燕歌行》,苍凉悲壮,雄浑厚朴。
作古诗体,常用对偶句,讲求声韵,对歌行发展有影响,与岑参齐名,风格同等,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
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高适集校注》。

(48)岑参

(约715—770)唐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先世居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南)。
岑文本后裔。

天宝进士。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判官,又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
入为右补阙。
频上封章,指斥权佞,改起居郎。
后出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晚年客去世成都。
历塞外鞍马生活十余载,善边塞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为代表作。
诗风急匆匆高亢,奇峭俊丽。
描写塞外风光、战役景象,想象丰富,抒发年夜方报国思想,恳切动人。
有《岑嘉州诗集》。

(49)韩愈

(768—824)唐怀州修武南阳(今河南修武东北)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字退之。
因韩氏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三岁而孤,随堂兄会居。
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而以儒学为主。
贞元进士。
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
与柳宗元、刘禹锡结友。
曾上书谏宫市之弊,贬阳山县令。
永贞元年(805),遇赦迁江陵法曹参军,途中待命,著《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提出自尧至孟轲一脉相承的“道统”说,以道统继续者自任。
宣扬儒家“仁”“义”学说,阐扬《大学》“修齐治平”思想,肯定君、臣、民的高下等级秩序与分工。
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指斥佛老不父不君,乃戎狄之法,不敷为用。
反对王叔文、王伾等人改革。
元和后,历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等。

作《进学解》,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的治学之道;又作《师说》,主见学无常师。
力主统一,反对盘据。
十二年,随裴度平淮西之乱,擢为刑部侍郎。
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陈历代崇佛之祸,辨华夷之别,被贬为潮州刺史。
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朴实无华,气势雄浑,为古文运动之来源,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穆宗登基,召为国子祭酒。
卒谥文。
有《韩昌黎集》。

(50)柳宗元

(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贞元进士。
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末,任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王伾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盘据。
改革失落败,贬邵州刺史、永州司马,后为柳州刺史,颇著政绩,故又称柳柳州。
思想上反对定命论,认为“阴阳”“元气”生养万物而不能赏功罚恶,批驳鬼怪诞异的邪说,反对以符瑞贞祥、天人感应论史,否定神造天地说。

著作如《天说》《非国语》《断刑论》《贞符》等均具朴素唯物论方向。
主见儒佛领悟。
认为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势”所一定。
文学上提倡文以明道,散文创作以山水游记著名,如《永州八记》。
也有戳穿、讽喻时弊之作,如《捕蛇者说》《三戒》等。
诗作高旷深隽。
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有《河东师长西席集》。

(51)刘禹锡

(772—842)唐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字梦得。

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太子校书。
初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僚,入任监察御史。
贞元末,参与王叔文、王伾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盘据。
授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改革失落败,贬为朗州司马。
后被召还回京,以赋《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犯权贵,再贬播州。
因裴度说情,改授连州,历迁夔州、和州、苏州、同州刺史。
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来宾,故世称刘来宾。

与柳宗元友善,思想议论多合。
所著“天论”,发挥柳宗元《天说》不雅观点,驳韩愈天可赏功罚恶之论。
提出“天人交相胜”命题,将“天之能”与“人之能”、“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差异,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其《聚蚊谣》《飞鸢操》等诗,讽刺宦官和权臣,《插田歌》《竹枝词》等民歌富于生活气息。
有《刘梦得文集》。

(52)白居易

(772—846)唐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字乐天。

贞元进士,授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登制举,因出言直切,仅授盩厔尉。
后充翰林学士,拜左拾遗。
十年,请缉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凶手,以不当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
后擢忠州刺史。
穆宗登基,任主客郎中。
长庆元年(821)任中书舍人。
因穆宗昏庸,朋党排斥,忠谏不纳,请外任杭州刺史,在杭筑堤捍湖。
敬宗初,又任苏州刺史。
太和初,官秘书监,又转刑部侍郎。
旋称病东归,以太子来宾分司洛阳。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隐居喷鼻香山,自号喷鼻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师长西席。

主见文学应反响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李绅、张籍、元稹共倡新乐府运动。
其诗今存三千余首。
前期以讽喻诗为主,后期多闲适诗。
《秦中吟》《新乐府》等戳穿阴郁政治,反响社会衰败和公民痛楚生活。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历来随处颂扬。
措辞普通浅白,靠近口语,相传老妪可以听懂。
与墨客元稹、刘禹锡友善,多所唱和,时人并称“元白”“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白居易集笺校》。

(53)元稹

(779—831)唐河南洛阳人,字微之,别字威明。
北魏拓跋(元)氏后裔。

生于万年(今属陕西),九岁能赋诗文。
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
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
后应制举,历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
曾上疏论谏,分司东都。
弹劾不法官吏,得罪权贵。
元和五年(810),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十四年入为膳部员外郎。
穆宗登基,读其《连昌宫词》悦之,授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821),转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自此与宦官交结,为天子所重,排斥裴度。
次年,拜同平章事。
旋因李逢吉诬告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曾均定当地税籍。
三年转越州刺史、浙东不雅观察使。
后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

善写讽喻诗,代表作有《织妇词》《田家词》《连昌官词》等,其悼亡诗感情朴拙。
传奇有《莺莺传》,为后世《西厢记》取材。
与白居易友善,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有《元氏长庆集》。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元稹集》。

(54)贾岛

(779—843)唐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称碣石隐士。

曾为僧,法名无本,后受韩愈赏识,还俗。
累举进士不第,吟诗讥讽,被称为举场“十恶”。
文宗时,以诋毁罪贬长江主簿,故称贾长江。
武宗时,迁普州司仓参军。
生平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熬炼。
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
有《长江集》。
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长江集新校》。

(55)李贺

(790—816)唐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字长吉。
宗室郑王之后。

以父名晋肃,“晋”“进”同音,避讳不得应进士举,韩愈为之作《讳辩》。
家世没落,生活寒苦,多才短命。
曾官协律郎、奉礼郎。
少有诗才,批驳时政,讽刺天子昏庸,戳穿藩镇盘据,同情人民疾苦。
亦多感慨人生,怀才不遇之情。
想象丰富,措辞雕琢。
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其为鬼才。
诗存二百四十余首。
公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疏注《李贺诗集》,参照清王琦诸家笺注,较

(56)杜牧

(803—852)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
杜佑孙。

大和进士。
历任淮南节度使掌布告、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落拓不羁,不屑逢迎。
自大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夸奖,世称小杜。
与李商隐齐名。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随处颂扬。
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会昌三年(843),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
著有《樊川文集》。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57)李商隐

(约813—约858或811—863)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义山,号玉谿生。

从前丧父,门庭衰落。
大和三年(829),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辟为从事,并从学骈文,遂以善于今体奏章名世。
开成进士,授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因娶李党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牛党令狐绹(令狐楚子)长期排抑,终生不得志。
大中时,历任桂管、剑南、东川判官。
大中十年(856),回长安任盐铁推官,后罢职病卒。
生值晚唐,关心政治,反对藩镇盘据、宦官专权,但怀才不遇,故诗中多带伤感情调。

其诗学杜甫而自成风貌,并以骈文为诗,精密华美,音韵铿锵。
现存六百多首,或戳穿社会抵牾,或咏史以讽今,或咏物以自伤沉沦腐化。
《无题诗》为其独创之格,但多朦胧晦涩,诸家阐明不一,用典也稍嫌过多。
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佚。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58)温庭筠

(约812—866或824—882)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原名岐,字飞卿。
温彦博后裔。
貌寝,号温钟馗。

早负才名,文辞敏捷。
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称温八叉、温八吟。
然因行为不检,累举进士不第。
精音律,善鼓琴吹笛。
大中末,授方城尉。
迁隋县尉,终国子助教。
官微而好讥讽权贵,终生坎坷。
诗与李商隐齐名,而造诣不及,时称“温李”。
词作辞采秾丽,多表现艳情生活,大部收入《花间集》,为花间派词人代表。
原集已佚,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曾益注、清顾予咸补注《温飞卿诗集笺注》。

(59)吴道子

(约680-759)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少孤贫,性聪慧。
学书于张旭、贺知章,不成,改攻图画。
事韦嗣立为小吏。
居于蜀,审知蜀道风光,乃变山水画之体,咫尺千里,自成一家。
年甫弱冠,已有画名。
曾官瑕丘尉。
玄宗召入内供奉,改名道玄,而以道子为字。
授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
开元中,随玄宗至东都洛阳,因见将军裴旻舞剑,受其感发,奋笔于东都天宫寺画壁,俄顷而成,蔚为壮不雅观。
天宝中,玄宗命往蜀道写山川风貌,目识心记而归,于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毕。
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当代。

《唐朝名画录》誉为本朝第一,列神品之上。
其在寺壁所画地狱变相,京都屠夫渔民见之,有惧而改业者。
所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称吴带当风。
敷彩简淡,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吴装。
画山水则“怪石崩滩,若可扪酌”,有立体感。
画佛圆光,不用尺度,一笔而成。
因笔法超妙,被尊为百代画圣。
传世《天王送子图》摹本,今藏日今年夜阪市立美术馆。

(60)孙思邈

(58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唐太宗、唐高宗曾欲官之,均固辞不受。
当时绅士如卢照邻、宋令文等均师事之。
因幼时患病,刻意医学。
感当时诸家医方浩繁散乱,难以校阅阅兵,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附已验之方,成书三十卷,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乃名之曰《备急千金要方》。
既成,恐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三十卷。

医德高尚,不分贵贱贫富,齐心专心救治,重视妇幼疾病,创立脏病、腑病分类,对中医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之贡献。
兼善养生,撰《保生铭》,叙日常起居饮食养生要诀。
又著有《福禄论》《养生真录》《枕中素书》《医家要妙》《五藏傍通导养图》等。
后人尊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