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系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诲的教材。自西汉往后被儒家学派爱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腕有赋、比、兴三种。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戳穿贵族统治集团对公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响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形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腕,表示民歌特色。雅:多是敬拜、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轫,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样平常认为便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俊秀,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一直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旁边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旁边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旁边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是非、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昼夜夜。
钟鼓:钟和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是非不齐的荇菜,在船的旁边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昼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是非不齐的荇菜,在船的旁边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是非不齐的荇菜,在船的旁边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彷佛、仿佛。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心。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未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波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问题归纳
关雎
1.开篇用什么手腕?有什么浸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意深厚,相互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干系遐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爱慕所思和强烈神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空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大纲,统领全篇。
2.“参差荇菜,旁边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浸染?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怀,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坚持不懈的追求。
3. 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田地。以是,此诗的感情率真、淳厚、康健。
蒹葭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浸染?
用水边的秋天景色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浸染?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几次再三“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发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怀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若何的含义和浸染?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陪衬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孔、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课文主题
《关雎》是一首精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俊秀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迫切愿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神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苍苍”“萋萋”“采采”描述了蒹葭的繁茂;“为霜”“未晞”“未已”表示了韶光的推移;“方”“湄”“涘”表示了空间的转换;“长”“跻”“右”表示了道路的困难;“央”“坻”“沚”表现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手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传染力,增强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回环往来来往、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升华意境的浸染。
点拨:首先要负责阅读诗歌,找出不相同的重点词语,然后剖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异及效果,然后再从整体上剖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在表现主题及表情达意上的浸染。
二、《关雎》中利用比、兴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为兴而比,“参差荇菜,旁边流之”,“参差荇菜,右右采之”,“参差荇菜,旁边芼之”,也为兴而比。
举例剖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天性和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遐想起常来河边采荇菜的淑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蒹葭》中利用比、兴的诗句:“宛在水中心”“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为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几句起兴。
举例剖析:《蒹葭》中每章的头两句都因此秋天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令与韶光,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陪衬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方面都表示了诗歌的朦胧美。诗歌没有直接描写、倾诉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而是采取曲笔,作写意式的远间隔的勾勒,间隔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孔、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达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
四、朗读背诵略。
节奏:四言诗每句一样平常两字一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极具节奏感。
韵律:《关雎》采取偶句入韵的办法,而且全篇三次换韵,“之”字不入韵,而以“之”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了几个字,这不仅收到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浸染。诗中还奥妙地利用了如“苍苍”“萋萋”等叠字,使全诗声情兼备。
五、示例:喜好。这样的翻译口语化,普通易懂,基本上讲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荇菜长短不一,挑选从左到右。
女子俏丽贤淑,钟鼓响起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