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仲春二”的习俗,下面就从古诗中看看古人是如何过“龙举头”的。
【唐】白居易《仲春二日》
仲春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仲春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新苗,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河渠纵横交汇的十字渡口,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行走在绿杨荫里。
【唐】李商隐《仲春二日》
仲春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墨客仲春二乘船在江上游览,听见吹了笙的声音。
花蕊、柳叶活气勃勃,任意成长;紫蝶、黄蜂盘旋情意绵长。
墨客在万里外,常常思念故乡。
江上的新滩不懂他的心意,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发出悲惨的声音。
【宋】张耒《仲春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久将松芥芼南羹,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宅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声。
宋代仲春二有挑菜的习俗。
而今年仲春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
墨客只能坐在家中,回顾故乡菜园成长兴旺的蔬菜,仿佛又听到辘轳的声音。
【宋】方岳《仲春二日即事》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春雨过后,花儿半开。
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
何必不愉快呢?
从此只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
儿女承欢膝下,便是最大的快乐了。
【宋】强至《仲春二日作》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仲春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草烟花雾,紫燕方归;脚下茸茸嫩草,面前微微东风。
踏青的巨室少年穿着刚换上的薄衣,骑着马欢畅地跑过,留下一串笑声。
【宋】魏了翁《仲春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花迎富的时候。
由于“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余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尚呢?
穷苦若随意马虎撤除,那大家都想撤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
不过这些都是风尚罢了,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
【宋】释行海《丙辰仲春二日喜晴》
十分花气醉春情,
拂晓先闻百舌声。
白玉摇鞭芳草暖,
踏青时节雨初晴。
春天来了,天晴了处处都是花儿,处处可赏。草儿随意吐露着新芽,可有人的一片心意,却难以琢磨。
田间小路上,鹅黄的柳芽儿已经逐步长得柳了,在烟雨之中,袅袅吹拂,别有一番诗意。
【宋】王庭皀《仲春二日出郊》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落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落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小雨霏霏。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彷佛山石披上了白衣。
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高下翻飞。
谁能像农夫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呼唤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宋】晁说之《仲春二日》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落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烟霭笼罩的山村落,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
如此田园之乐,实乃人生一大乐趣。
【宋】贺铸《仲春二日席上赋》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骚。
春来大地,花草树木,万物更新。
趁着暖暖春意,不如就此闲谈赋诗,把酒言欢,共话风骚。
仲春初二,龙举头。
一举头,丰收在望好兆头。
二举头,福禄寿喜全都有。
三举头,五湖四海结新友;
四举头,成功奇迹攥你手;
五举头,步步顺达争上游;
六举头,幸福康健到永久。
祝你一年好运从这头到那头!